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最早的身份證是什麼材質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1.88W

竹子。

我國最早的身份證起源於戰國時期,那時候人們用竹子做成竹板,然後在竹板上面刻入自己個人的相關資訊,即照身貼,並且規定每個人都要有這種照身貼。每個朝代的身份證樣式都不一樣,但是其內容和作用基本都差不多。

竹,又名竹子。品種繁多,有毛竹、麻竹、箭竹等。多年生禾本科竹亞科植物,莖多為木質,也有草本,英文名 Bambusoideae(Bambusaceae或Bamboo),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東亞、東南亞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島嶼上分佈最集中,種類很多,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樹,生長迅速,是世界上長得最快的植物,竹子非常堅韌,許多材料也是用竹子製成的。

通常通過地下匍匐的根莖成片生長,也可以通過開花結籽繁衍,種子被稱為竹米。有些種類的竹筍可以食用。竹枝杆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倍受中國人喜愛,與梅、蘭、菊並稱為“花中四君子”,與梅、鬆並稱為“歲寒三友”,從古文人墨客,愛竹詠竹者眾多,很多竹子的原產地在中國,也稱之為中國的文物標誌。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是用於證明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公民身份證明檔案。在1984年前寫作“身份證”。1984年4月6日國務院釋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並且開始頒發第一代居民身份證。

2003年6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2003年6月28日經主席令第4號公佈;

2004年3月29日起,中國大陸正式開始為居民換髮內建非接觸式IC卡智慧晶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二代身份證表面採用防偽膜和印刷防偽技術,使用個人彩色照片,並可用機器讀取數字晶片內的資訊。

最早的身份證是什麼材質

在中國古代,是沒有身份證,不過有戶籍管理。通過戶籍管理,國家加強對基層社會的控制。

中華民國的建立,標誌著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制度結束。在中華民國時候,城鎮化程序,也刺激了很多大量農村勞動力與流動人口去城市打工維持生計。由於流動人口的增多,傳統戶籍管理制度也是發揮不了作用,通過身份證明加強流動人口管理也提到了日程。

傳統觀點認為,民國時候最早的身份證,起源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寧夏省政府頒佈的“居民證”制度。當時,寧夏省政府主席馬鴻逵為了鞏固自己在本省統治,規定15歲以上男女居民必需統一佩戴“居民證”。

民國時候寧夏的“居民證”,是用白布製作而成,上面寫有姓名、年齡、籍貫、職業、身高、面貌、特徵、手紋箕斗形狀等專案,可謂是具備了現代身份證各種要素,被公認為最早身份證的雛形。同時,寧夏政府也規定“居民證”必需縫在上衣的裡面。

在1940年,寧夏省制定了《寧夏省國民身份證發給及檢查辦法》。在《辦法》中規定,年滿十六歲以上的男子,都必需領身份證。如果不領身份證的,16歲以上、49歲以下的罰兵役。40歲以上的,就罰勞役。在寧夏的民眾只要行路或者住旅店,都需要攜帶身份證。經過檢查,沒有身份證的,都被送到警察局扣押,並且給予懲罰。

當時,寧夏政府要求十六歲以上男子,都要到有關部門親自填寫身份證有關資訊。如身高几尺幾寸幾分,面貌也要填寫五官是否端正,鼻耳眼是否齊全,面部是否有麻子、瘸子、聾子、癱子、結巴等症狀。為了更好進行身份確認,寧夏政府對持證人的十個指頭指紋用“箕斗”表示。如果持證人的手指頭是“鬥”紋(指紋呈圓圈狀,沒有開口),劃“O”,“箕”紋(就是指紋是開口形狀),就劃為“×”,類似於現代身份證的資訊識別。

Tags:身份證 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