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蔽月山房與此中哲理最接近的是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2.49W

蔽月山房與此中哲理最接近的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蔽月山房》中“山高月更闊”表示雖有想法,卻知現實,山於月是小,但於我卻很高大,與後來的“知行合一”也有預見,或許當年的王守仁沒有想很多,但這不失為後人讀詩的意識。

蔽月山房與此中哲理最接近的是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意為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蔽月山房 哲理最接近的詩詞是什麼

《蔽月山房》哲理最接近的詩詞是《題西林壁》。

明·王守仁《蔽月山房》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白話釋義:

山離得近,月亮離得遠,就有人說山比月亮大。

如果有人眼光開闊長遠,便會發現不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為廣闊!

宋·蘇軾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白話釋義: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擴充套件資料

《題西林壁》寫作背景:

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

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蔘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於元豐七年五月間。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與此中哲理最接近的是

與“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哲理相近的詩句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詩都強調要突破自身侷限看待事物,事物的面貌常常因觀看的視角不同而不同。

山近月遠覺月小的出處

山近月遠覺月小出自王守仁的《蔽月山房》,全詩如下: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譯文

山離得近,月亮離得遠,就覺得月亮很小,就有人說山比月亮大。

如果有人眼光開闊長遠,便會發現不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為廣闊!

王守仁的簡介

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封新建伯,諡文成,人稱王陽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不僅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稱之為“真三不朽”其學術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山近月遠覺月小 與此中哲理最接近的是什麼?

與“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理相近。

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解析:

出處:蘇軾宋《題西林壁》

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二、“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解析:

出處:明代王守仁《蔽月山房》

原文: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譯文:

山更近月更遠覺得月亮比較小,就說這座山比月亮大。

倘若人的眼光向天一樣大,那麼應當看到更高的山,更廣闊的月。

擴充套件資料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

《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山進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與此哲理相近的是?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與“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理相近。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出自王守仁的《蔽月山房》,全詩如下:

《蔽月山房》王守仁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譯文:

山離得近,月亮離得遠,就覺得月亮很小,就有人說山比月亮大。

如果有人眼光開闊長遠,便會發現不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為廣闊!

《蔽月山房》詩,王守仁12歲時作。王守仁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12歲的王守仁就有思考人生價值的取向,志存高遠。

一種思考,一種見識。年紀十二歲的兒童竟有如此意識,令人景仰。更為以後的思考呼應。雖有想法,卻知現實,山於月是小,但與我卻很高大,與後來的“知行合一”也有預見。或許當年的王守仁沒有像很多,但這不是為後人讀詩的意識。

Tags:山房 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