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08W

意思是:喜愛他時,總想叫他活著;討厭他時,總想叫他死掉。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

成語發音:ài zhī yù qí shēng,wù zhī yù qí sǐ

成語解釋:喜愛他時,總想叫他活著;討厭他時,總想叫他死掉。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成語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顏淵》:“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成語繁體: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分句;指人的好惡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淵 檢視更多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卿何不容一宦官耶?(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五回)



“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是什麼意思?

意思:愛一個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厭惡起來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顏淵》

原文選段: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釋義:

子張問怎樣提高道德修養水平和辨別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說:“以忠信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於義,這就是提高道德修養水平了。愛一個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厭惡起來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這就是迷惑。(正如《詩》所說的:)‘即使不是嫌貧愛富,也是喜新厭舊。’”

擴充套件資料

本章裡,孔子談的主要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他希望人們按照“思佰”、“仁義”的原則去辦事,否則,感情用事,就會陷於迷惑之中。孔子所說的是人類常有的一種矛盾心理。關鍵是人們在生活中如何能控制好這樣一種心理。在愛時,不嬌膩,不縱持,不為日後的恨埋下隱患。

孔子闡發仁的觀念時探討了治國的實際問題,而在論政時他又按照仁的觀念確立政治原則,規定應有的政治品質,這樣他就為儒家的仁政學說奠定了思想基礎。

本篇中,孔子也認為信並非只是講誠信的個人品質,更重要的是它規定了統治者與人民之間關係的主要政治原則。根據他的說法,老百姓的信任是對君主統治的認可,因而也就是君主統治的合法性、合理性的根本前提。信是判定國家政治狀況的主要標準,也是一個政權能否維持的決定性因素。

孔子的意圖是以精神上的感染力取代或限制國家機器的暴力作用。孔子堅決反對季氏用殺人的辦法來打擊罪惡,威嚇百姓,迫使他們按照統治者的意圖去做。

孔子曰 愛之慾其生,惡至欲其死是什麼意思

喜愛他時,總想叫他活著;討厭他時,總想叫他死掉。

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愛屋及烏是對“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最好的註解。人人都容易犯這個毛病。即使能夠注意,也總會在不經意時出現問題。任人唯親,是領導經常犯的一個毛病。

愛的時候,千方百計的提拔,恨的時候,一棍子打死。愛恨交織是戀人之間常出現的問題。愛的時候,連缺點都是那樣迷人,恨的時候,他越對你好,你越討厭。丈夫與太太,也是這樣。

出自《論語·顏淵》,原文:“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擴充套件資料    

愛屋及烏是對“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最好的註解。

孔子說:“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這是人類常有的一種矛盾心理。關鍵是我們在生活中如何能控制好這樣一種心理。在愛時,不嬌膩,不縱持,不為日後的恨埋下隱患。

即使是教師,也不可避免的出現這種問題。對待學生時,成績優異的總是呵護有加,生怕出現什麼問題,縱然犯了什麼錯誤,也總是那麼容易贏得諒解。

而一旦因為某種原因變得不再讓你青睞時,往往又會因為一個小錯誤而讓你更生厭惡,雖未到“欲其死”的程度,也差不多。就像對那些成績差、品行差的學生,簡直無半點可是之處了,甚至看見就厭惡。

愛之慾給其喝蜜糖,恨之慾給其喝砒霜。愛與惡,猶如菩薩與魔鬼,其實很多時候只在一念之間。

喜愛他時,總想叫他活著;討厭他時,總想叫他死掉。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出處

《論語·顏淵》:“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示例:“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卿何不容一宦官耶?(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五回)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永珍,《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

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 愛之慾其生,惡至欲其死”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   論語

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 的含義?

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 發 音 ài zhī yù qí shēng,wù zhī yù qí sǐ 釋 義 喜愛他時,總想叫他活著;討厭他時,總想叫他死掉.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出 處 《論語·顏淵》:“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

愛之慾其生,恨之慾其死什麼意思

意思:喜愛一個人就要他生,討厭一個人就要他死。

出自《論語·顏淵》

原文: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註釋:

崇德:即尊崇品德。主:是親近的意思。徙義:指遷善,行為趨向於道義。

釋義:

子張請問怎樣提高品德,明辨疑惑。孔子說:“親近忠信的人,使自己的行為趨向於道義,就是提高品德。喜愛一個人就要他生,討厭一個人就要他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這就是疑惑。”

擴充套件資料:

此文主要是孔子教導子張崇德辨惑的道理。崇德的意義,在明辨人和禽獸的不同。人有道德,而禽獸則無。有道德才有資格稱為人,講求忠信,主張正義的人,才算是正當的君子。

一般人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其實是人之常情,並沒有什麼可議之處。但是對同一個人,倘若一方面愛其生,一方面有欲其死。同時進行這兩種互相矛盾的行為,便是自己解不開的一種迷惑,充滿了矛盾,卻又糾纏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