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御駕親征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45W

意思是:御駕:皇帝的車駕,指皇帝。皇帝親自率軍出征。喻指親自出面做某事

御駕親征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御駕親征

成語發音:yù jià qīn zhēng

成語解釋:御駕:皇帝的車駕,指皇帝。皇帝親自率軍出征。喻指親自出面做某事

成語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1回:“今劉玄德即了帝位,統精兵七十餘萬,御駕親征,其勢甚大。”

成語繁體:御駕親徵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賓語;指皇帝親征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親歷親為

成語例句: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11章:“人數比前幾年孫中山在桂林那一次,即‘御駕親征’的第一次北伐軍,多了一些。”



御駕親征什麼意思

指皇帝率領兵馬、親自出徵。

成語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1回:“今劉玄德即了帝位,統精兵七十餘萬,御駕親征,其勢甚大。”

在中國歷史上,劉邦是第一位御駕親征而統一天下的皇帝,劉邦之後,光武帝劉秀、昭烈劉備、吳大帝孫權、魏明帝曹叡、魏高貴鄉公曹髦、前秦大帝苻堅、未武帝劉裕、宋文帝劉義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魏孝文帝拓跋巨集、隋場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後唐

莊宗李存勖、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宗趙匡義、宋真宗趙植、遼聖宗耶律隆緒、遼天祚帝耶律延禧、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金海陵王完顏亮、金未帝完顏承麟、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武宗朱厚照、清太宗皇太極、清聖

祖康熙等幾十位皇帝御駕親征。

皇帝的“御駕親征”是什麼意思?

御駕親征【詞目】御駕親征

【讀音】yù jià qīn zhēng

【釋義】古代皇帝親臨前線,指揮軍隊,征伐敵人。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今劉玄德即了帝位,統精兵七十餘萬,御駕親征,其勢甚大。”

清代皇帝親征稱為什麼,取古代明堂會祀群神之意?

清代皇帝親征稱為御駕親征。

明堂,傳說在遠古時代始於黃帝,是專為祭祀昊天上帝而特地設立的。夏朝叫“世室”,商朝叫“重屋”。周代才有“明堂”之稱。周明堂為周公時所建,也有的說是周文王所建。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 “天子之廟”,有道是“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明堂的主要意義在於借神權以佈政,宣揚君權神授。一般明堂都建於城南,即所謂“佈政之宮,在國之陽”。

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老、教學等大典,均在這裡舉行。不過從上古至唐宋,其制度各異,歷代儒家議論紛紛。明堂雖古已有之,但各朝營建時的形制與規模不盡相同,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式樣。

發現並考古發掘的明堂遺址 僅有四處,分別為北魏平城明堂遺址、漢長安明堂、漢魏洛陽明堂和唐神都洛陽明堂。 天壇祈年殿是古代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例,是中國古文化的載體。

“易馬獨行三軍隨”是什麼意思?

【釋義】:“易馬獨行三軍隨”比喻古代的皇帝御駕親征,御駕出征,三軍隨行,通常獨自騎馬在前,後有三軍跟隨。同“一馬獨行三軍隨”,一般有用於謎語的謎底:“龍”。

【讀音】:yī mǎ dú xíng sān jūn suí

【造句】:

1、古時皇帝出兵,易馬獨行三軍隨,氣勢浩大。

【歷史中御駕親征的皇帝】:

1、從秦始皇就開始了,始皇帝算一個。後來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攻打匈奴,被圍於白登,史稱“白登之圍”。漢朝後來就是漢武帝了。東漢時,光武帝也親征過。此後中原大亂,也就沒時間打外族了。

2、一直到大唐,唐太宗親率大軍打突厥,俘獲頡利可汗,以及後來親征高麗。此後唐朝不是盛世就是亂世,盛世之時,沒有仗打;亂世沒有實力打。

3、一直到宋朝,宋太宗打契丹,也就有了楊家將的故事。宋真宗時親征攻打契丹,寇準力勸皇帝親政,也去了。後來宋朝也就跨了,實力不濟,只會打內戰。北宋最後兩位皇帝還被金人虜走了。

4、元朝前期,幾乎每次打仗皇帝都去,忽必烈之後就好多了。

5、明朝時打瓦剌,明英宗被也先虜走,後來才被放回。就有了北京保衛戰。

6、清朝時,康熙親征東北,打敗俄羅斯人,奪回雅克薩城。

……

上述便是比較有名的親征

劉備討伐東吳時,為何要堅持御駕親征?其真實意圖是何?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成都,稱帝三月後宣佈御駕親征東吳,很多人猜想他意在為二弟關羽報仇,但此時距離關羽被害已超過一年時間,報仇時間似乎有點對不上。實際上,劉備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意在拿下荊州。

一、荊州戰略意義重大

劉備討伐東吳,實際上是一場蓄謀已久的軍事活動。討伐東吳是在公元221,然而早在公元207年,劉備就在諸葛亮的提醒下,得知了荊州的重大戰略意義。荊州直通巴蜀吳三國之地。如若三方力量有所改變。那麼取下荊州,則有利於攻擊曹魏。而恰逢此時魏蜀吳三方的力量已經出現了一些有利的變化。

二、魏蜀吳三方力量發生變化

自從關羽被害之後,魏蜀吳三方的力量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雖然吳國拿下了荊州,但是它自身也遭受了一定的損失。吳國原本就沒有太多的武將。在黃蓋、淩統這一些武將先後病死的情況下,周瑜,魯肅,呂蒙等大將也先後離世。此時的吳國岌岌可危,四面楚歌。而曹魏方面,一代梟雄曹操已離開人世。剛剛登基的曹丕才能並沒有能夠與其父親相提並論。再加上之前赤壁之戰帶來的影響,根基不穩的曹丕已經不敢輕易的開戰。而劉備這一邊不僅有張飛,黃忠,趙雲等武將,還有諸葛亮的神輔助,此時征討東吳是勢在必得的。

三、形勢所逼

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劉備不進攻東吳,那麼孫權不可能歸還荊州。如果北伐曹魏的話,面對兵多將廣的曹魏,劉備毫無勝算。此時的劉備已經年事已高,失去荊州之後,蜀國的軍中士氣也遭受了嚴重的影響。出兵征討吳國可以一整軍中的士氣。如果不征討吳國的話,可能孫權不但不會歸還荊州,還會攻打蜀國,此時蜀國有可能會被滅國。因此,劉備只能選擇御駕親征討伐東吳。

Tags:御駕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