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知行合一最通俗的解釋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41W

知行合一意思: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

知行合一最通俗的解釋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王守仁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



知行合一最通俗的解釋是什麼?

知行合一意思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行是指人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

關於知行合一,先生在《傳習錄》中有闡釋: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飢,必已自飢了。知行如何分得開?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

知行合一是為良劑,知不棄行,行不離思,慎思之,篤行之。

擴充套件資料:

“知行合一”論的現實意義

1、王陽明“知行合一”、力行實踐的精神提供了一種科學務實的思維方法和精神動力。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論,雖然從本質上說是一種道德修養論與道德實踐論,但從儒家“修己以安百姓”和“內聖外王”的思維邏輯與思想傳統而言,其道德修養必定要落實到政治實踐和社會治理上,所以又是一種政治學說。

2、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論對於當前反腐倡廉,誠信施政具有警示作用。

現在一些官員知行分裂,說一套,做一套,敗壞了黨風政風,也失信於民。在這種情況下,尤其有必要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以提升幹部隊伍的道德人文素質。這對啟迪官員的道德良知,遏制貪腐之風,推行廉潔政治,執政為民,取信於民,都是有積極作用的。

3、提倡“知行合一”,有助於在新的形勢下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促進“人文化成”。

所謂“文化”,按古人的定義是“人文化成”,即以人文精神教育人民,養成良好社會風尚。王陽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學說,重點放在“行”上,奉行的是文德教化理念,強調的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對於發揮“人文化成”作用,推進全民道德教育能起到積極作用。

知行合一最通俗的解釋

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

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

擴充套件資料:

提出背景

王陽明在貴陽北部修文縣縣城龍場鎮龍場悟道之後 , 非常深切地瞭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種苦思後的徹悟。王陽明認為心靈態度決定行為方式、世界觀點,例如《列子》故事之“疑鄰竊斧”。從此與朱熹學說分道揚鑣,建立了心學體系大成的開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反對程朱理學“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的知先行後說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輕行、“徒懸空口耳講說”的學風。

知行合一最通俗的解釋知行合一的意思

1、知行合一意思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行是指人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原句出自於明朝思想家王守仁。

2、致良知意思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原句出自於戰國時期孟子的《孟子·盡心上》。

3、原文:

(1)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王守仁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

(2)致良知是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語出《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4、白話譯文:人不經學習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經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

知行合一的意思最簡單

“知行合一”的意思: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

知行合一(漢語詞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內心的覺知,對事物的認識,行是指人的實際行為。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認知實踐方面的。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人的外在行為是受內在意識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發的善行,所以說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知行合一最簡單的解釋

題庫內容:

知行合一的解釋

謂認識事物的 道理 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明 王守仁 《傳習錄》 捲上:“只說一箇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箇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說一箇知,又說一箇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 任意 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箇冥行妄作,所以必說箇知,方才行得……某今說箇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 《文 彙報 》 1990.3.11:“從曉莊 師範 到 山海 工學團, 陶 先生一以貫之的 精神 是‘知行合一’、‘教學做 合一 ’,力求培養學生從整體上 駕馭 知識 的 能力 。”

詞語分解

知行的解釋認識與實行。《禮記·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夫婦之 不屑 ,可以能行焉” 漢 鄭玄 注:“言匹夫匹婦愚耳,亦可以其與 有所 知,可以其能有所行者,以其知行之極也。”智慮和 德行 。《屍子》捲上:“夫蠒, 合一的解釋合而為一,合成一體詳細解釋.相合為一。 宋 張載 《正蒙·神化》:“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 王夫之 注:“其推行之本,則固合為一氣,和而不相悖害。”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我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