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學前教育 > 

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欄目: 學前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4.34K
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哲學理論,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

知是指內心的覺知,對事物的認識,行是指人的實際行為。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認知實踐方面的。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人的外在行為是受內在意識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發的善行,所以說知行合一。

歷史由來:

明武宗正德四年,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

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Tags: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