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天人感應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2.05W

意思是:感應:交感相應。指有意志的天與世間的人能夠交感相應

天人感應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天人感應

成語發音:tiān rén gǎn yìng

成語解釋:感應:交感相應。指有意志的天與世間的人能夠交感相應

成語出處:唐·陳子昂《諫政理書》:“天人感應,陰陽相和。”

成語繁體:天人感應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例句:茅盾《白居易及其同時代的詩人》:“白居易這段議論,因襲漢儒天人感應之說。”



天人感應什麼意思 詞語天人感應什麼意思

1、天人感應,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是中國古代哲學術語,是中國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唯心主義學說。

2、古人認為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漢儒董仲舒在答漢武帝策問中作了具體闡述。明宋濂《序》:“凡存心養性之理,窮神知化之方,天人感應之機,治忽存亡之候,莫不畢書之。”

天人感應成語解釋

【成語原文】:天人感應

【標準發音】:tiān rén gǎn yìng

【繁體寫法】:天人感應

【天人感應是什麼意思】:感應:交感相應。指有意志的天與世間的人能夠交感相應

【天人感應成語接龍】:女媧補天 → 天人感應 → 應付自如

【用法分析】: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讀音預警】:注意多音字:應 ① yīng 應屆 應許;② yìng 應付 應承。

【出處說明】:唐·陳子昂《諫政理書》:“天人感應,陰陽相和。”

【天人感應的造句示例】:

茅盾《白居易及其同時代的詩人》:“白居易這段議論,因襲漢儒天人感應之說。”

1、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反思我們高能耗,高浪費的現代生活。

2、所以,董仲舒天人感應思想不是神學目的論,而是自然、人類和諧發展論。

3、自西漢而來,“天人感應”的“災異天譴論”嚴重影響著唐朝政府對於災荒的處置措施,也是災害危機和影響唐代政治的.理論根據。

4、彝族的天神崇拜經歷了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人格神崇拜的發展演變過程,併產生了“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

5、漢代天人感應思想的流行為星占學在漢代地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6、柳宗元剝落籠罩在儒學頭上的天人感應、鬼神迷信等神學外衣,弘揚原始儒學的人本精神;

7、古代宇宙創生論及“天人合一”等哲學思想影響了審美感應論的生成。

8、前者與古人基於陰陽五行學說而形成的天人感應式的宇宙觀以及對神祕力量的崇拜有關。

9、“天人感應”觀認為天人之間存在著交感關係,這種交感以陰陽、氣、五行或鬼神為媒介。

10、在董仲舒思想中,由春秋公羊學發展至“天人感應”學說得益於“微言大義”詮釋方法對《春秋公羊傳》的詮釋解讀。

11、兩漢的天人感應學說是張衡從事科學研究的指導思想,它直接影響著張衡的科研深度和研究方向。

12、董仲舒適應封建大一統的時代需要,利用當時的自然科學發展成果,構建出一套以天人感應為表現形式的政治哲學體系。

13、天人感應論作為一種系統的理論體系,是由董仲舒在前人學說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

14、接下來對星占學原理中的天人感應、分野理論、天體執行規律三方面作了介紹。

15、這就是中醫科學喊了幾千年的“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迴歸自然”的真實含義。

16、樂歌中充分體現了獨尊一神及天人感應的思想,這些又是基於當時“五德終始”學說的政治理想之上的。

17、然而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終究影響中國封建社會長達兩千餘年之久。

18、漢代詩學把“天人感應”落實到“仁”與“和”上,確立了詩和藝術存在的終極原因和終極價值。

天人感應是什麼意思

“天人感應”是一種理論學說,用來解釋人和自然、宇宙的關係,是由陰陽五行學說發展和改造而成。天人合一是天人感應的一種理想狀態。君權神授是天人感應學說的目的,或者說君權神授需要天人感應學說來支撐和解釋。

君權神授,就是說皇帝的權力是上天授予的所以皇帝頒發剩紙時都會說什麼奉天承運 天人感應 天人合一 其實是表達一個意思,就是說上天和君主存在聯絡,君主做了善事,上天就會保佑天下人,就會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但是倘若君主整日作惡事,終日不理朝政荒淫無度,上天就會降罪於人,而黃河發大水什麼災難也會這麼解釋,董仲舒這廝創立君權神授一說,無疑是為了神話君權,強調君權的合法合理性,其最終目的當然是為了強化君權,維護封建君主專政,但是天人感應,天人和一一說,又從另一個方面又限制了君權,因為君主若不勤眠,上天會降罪於他

但是在封建社會中,如果有什麼災難通常不會被解釋為君主的罪過,因為皇帝不允許也沒人敢這麼做,這通常被解釋為人間有什麼災星或上天動怒要懲罰於人,總而言之董仲舒的這個學說是封建君主專制的理論基礎,因而也被後世繼承,它一方面加強了君主專制另一方面又禁固了人民的思想使人民精神麻痺,喪失靈魂自由,這個學說後來在反封建時成為阻礙時代程序的腐朽思想

如有幫助請給好評,先謝謝了

天人感應是誰提出的?

西漢董仲舒提出的。

“天人感應”是中國古代天與人互動感應的命題,由西漢董仲舒提出,指人的活動與行為根據其好壞善惡,上天都會有相應的感應。如,人心善則天降祥瑞,出現鳳凰、靈芝、麒麟等;人心惡則天降災禍,出現月食、冰雹、地震、洪水等。

“天人感應”的說法是一種古老的觀念,與商周時的“天命”說一脈相承,而後由董仲舒發展成一套神學理論。

相關介紹:

在兩漢時又有“譴告說”,意思是,天子將有過失,天就先降災來譴告;如不知自改,又會現出異怪來警告;如果還不懸崖勒馬,那麼大禍就會降臨了。這種危言聳聽的說法,今天聽來不免可笑,但在當時,確實對帝王的行為產生了一種束縛和限制,令其不能為所欲為。

在獨尊儒術的時代,“天人感應”已經成為了一種無比虔誠的信仰。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寫有一篇《天官書》,以天文對應世間人事,核心也是“天人感應”。在其他正史中,有關“天人感應”的記載亦隨處可見。如暴君當政,必會天降隕石,山崩地裂,出現洪水猛獸;而君主賢達,天下太平時,則必有嘉禾、龍鳳、甘露等祥瑞出現。

由於對上天的崇拜,加之史書的言之鑿鑿,所以“天人感應”的觀念在古人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即使在今天國人的潛意識裡,也還沒有徹底消失。

Tags:天人 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