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6.88K

意思是: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成語發音:bù zài qí wèi,bù móu qí zhèng

成語解釋: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

成語出處:春秋 孔子《論語 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成語繁體: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複句式;作謂語、分句;指不過問別人的事情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例句:卑職早就打算一個主意,想去回藩臺去,又因為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種事擱在心上已有多年了。(《晚清文學叢鈔 中國現在記》第六回)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是什麼意思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漢語詞語。出自《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是不謀劃與現實變化的位次不符的政事、政治關係、政治制度、上層建築、生產關係等等。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造句:

1.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2.人們一反那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態度,以主人翁的姿態參加了管理工作。

3.巍巍乎,唯帽為凶;蕩蕩乎,我無能名焉;煥煥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句古訓在我國流傳久遠。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什麼意思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詳解:這是一個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句子,但基本上沒有人能真明白其意思。通常的解釋大致都是“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政事。”由於這樣的解釋經常被指責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哲保身、不思進取。因而就此有了許多借題發揮的申辯來把這個似乎是貶義的話褒義化。例如說“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位置,不在其位不瞭解情況,隔行如隔山,談論起來於事無補,反而添亂,還是素其位而行,安寧本分為好”等等,諸如此類的,都是將錯就錯,錯上加錯,豈真知何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哉!

以前所有的解釋,都因為其人見識、心量太小,孔中窺天,又豈能真識孔子?針對本章,前幾章反覆提到“無所位而生其本、無所本而生其位”,何謂“位”?就是指變化的位次。例如《易經》乾卦,從“初九”到“上九”,就是不同的位次,對應著變化的不同狀態。而一切都從也只能從現實出發,現實在什麼階段,什麼位次,是必須首要分析的問題。相應的,“其政”必須要與“其位”相適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不謀不在其位之政”,不謀劃與現實變化的位次不符的政事、政治關係、政治制度、上層建築、生產關係等等。歸根結底,不在其位而謀其政,就是歷史上一切烏托邦悲劇的總根源。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在馬克思對社會總體結構的考察中,有所謂的“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之說,這其實就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社會總體結構運動中的特殊表述。馬克思是以生產力的變化位次來界定社會總體結構位次的,而“其政”必須適應“其位”,“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可能超越生產力的位次而行高位次生產力所對應的生產關係。同樣,“上層建築”必須適應“經濟基礎”,也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對社會結構內部關係的特殊表述。可惜,歷史上真明白“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除了孔子,也就馬克思了。雖然他們的表述不同,但其內涵是一致的,還是那句話:孔子、馬克思,總是那麼心心相印。

而違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惡果,在歷史上數不勝數,為什麼這樣?因為那些人對“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沒有認識,把現實烏托邦化從而拋棄現實最終被現實所拋棄,更不知道要“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如此一來,不出現那些鬧劇、悲劇才怪了。那些喊著要打倒“孔家店”的人,例如魯迅、胡適之流,連“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都搞不懂,還好意思厚著臉皮去魯莽、去胡扯,真是有史以來最無恥之徒,不對之正本清源,難道還讓他們繼續遺毒後世?必剿之滅之而後快!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禪師執筆於公元2006年11月12日中午12點05分

詳解:“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剛在上一章說完,怎麼又說一次?其實,在原來《論語》的排序中,上一章出在《泰伯》一篇,而這一章出在《憲問》一篇,由此也見原來編排的混亂。前章,只記錄了孔子的原話,而本章,增加了曾參(孔子關門弟子)的話。但就是他這話,使得千古以來無知之徒的錯解錯上加錯。當然,責任不在曾參,只是更暴露了無知之徒妄言《論語》、妄批《論語》的可笑。

先引用一個通常的關於本章的解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那麼,在其位就要謀其政了。不過,謀其政也應“思不出其位”,不越出自己的職位範圍考慮問題”。這類的解釋,都是錯得一塌糊塗。而對於該句的批判,在現代,最出名的可能要算魯迅在《且介亭雜文·隔膜》裡的冷嘲熱諷,引用如下:“奴隸只能奉行,不許言議;評論固然不可,妄自頌揚也不可,這就是“思不出其位”。譬如說:主子,您這袍角有些兒破了,拖下去怕更要破爛,還是補一補好。進言者方自以為在盡忠,而其實卻犯了罪,因為另有準其講這樣的話的人在,不是誰都可說的。一亂說,便是“越俎代謀”,當然“罪有應得”。倘自以為是“忠而獲咎”,那不過是自己的胡塗。”這以打倒孔家店為忽悠的魯迅小兒,因此文就把自己的無知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架上。他根本就不知何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更不知何謂“君子思不出其位”。以其陋識而發如此無恥之言,其人之無恥便可想而知。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真義,在上一章裡已經說了,不再贅言。至於“君子思不出其位”,朱熹比魯迅等白話痴兒還是要高明一點的,至少知道這其實是《易經》“艮卦”象辭的引用,也就是說,朱熹正確地指出了,曾參是引用《易經》“艮卦”象辭來解釋、印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當然,這其實也不需要什麼工夫,對四書五經熟悉的人,都知道“君子思不出其位”這話的出處。但知道出處並不意味著真明白,朱熹比魯迅之流也就好這一點兒,至於意義上,都是蛤蟆跳水、撲通撲通。更有今人李澤厚,認為曾參相對孔子可以有多種原因、解釋的話顯得太保守了,證明其根本就不知何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更不知道何謂“君子思不出其位”。

“艮卦”,其象“兼山”,兩座大山夾著,《彖傳》說“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這是什麼意思,就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上一章裡相應的解釋。對於喜歡撲通撲通的,以為本作者所解是胡編亂造,故意曲解聖解孔子的意思,但卻不知道,作者所解皆不出孔子其義,象辭、《彖傳》也是孔子所寫,即使像錢穆之流,懷疑象辭、《彖傳》是後出,但也不可否認象辭、《彖傳》所論是孔子、儒家所認同的。而由《論語》、象辭、《彖傳》之契合,可見本文解釋的客觀公正、不偏不倚。

六經且不能注我,更非我注六經,鉅著《論語》、聖人孔子,作者李彪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視角而生其視角,看孔子、馬克思的思想如己一般,所以才如此輕易就能發前人所未發,煉《論語》500多章散金為一金刀,橫掃兩千多年來一切陳言濫調。能有如此之解,並非需要熟讀《論語》多遍。說實話,本作者也沒太認真研讀《論語》,只是見其文就自識其義,一氣貫通,如見故物,如觀掌中果,實不用多遍研讀才明白、貫通?

回到本章,“君子思不出其位”,“思”不是通常魯迅、錢穆、李澤厚等所認為的“思想”,而是“司”的通假,“司”什麼?政,和“為政”是一個意思。“君子”,“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人,“思不出其位”,就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相應的解釋可參考上一章。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這就是君子行“聖人之道”必須時刻謹記的。《彖傳》的話,這裡就不詳細解釋了。

但有一點必須指出:“時”,不是依其時或與時俱進的意思,而是本書最開始幾章反覆強調的“與天其時而天與其時”;“止”,何謂“止”?就是上幾章反覆強調的“無所位而生其本、無所本而生其位”,這才是“止”,而不是通常所理解的“駐守、居住、停止、止息、阻止”等所謂的“止”。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意思解釋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意思

1、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意思解釋:謀:謀劃,考慮。政:政事。不處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謀劃與那個職位相關的事情。

2、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拼音:[bù zài qí wèi,bù móu qí zhèng]。

3、出處:春秋·孔子《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