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學前教育 > 

擇善固執而執之的意思

欄目: 學前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8W

“擇善固執而執之”的意思是認定選擇的目標,決不放棄,堅持不懈地朝著目標努力。擇:選擇;善:好的事情、正確的事情;固:堅持;執:執行、行動。出自《禮記·中庸》,原文為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意思是真誠的人,就是指認定目標不放棄,堅持不懈的人。

擇善固執而執之的意思

“擇善固執”相關例句:1、所謂擇善固執,就是我們要有主見,不可隨波逐流。

2、他一向術業有專攻,為人正直、堅持己見、擇善固執、待人誠懇、憨厚不用心機、工作認真,又善於調解紛爭、不忮不求,在*彎政壇早就熟為人知。

3、傳統文化裡,“誠”就是“擇善固執之”對善的堅守是誠信的核心理念。

4、在一個社會文化秩序不夠完善的社會裡,你若是擇善固執,想有所堅守有所為,就會與你所在的環境的秩序與規則發生衝突。

5、人必須要有虛懷若谷的胸襟,只有謙虛,才能容納真正的學問和真理;同時必須要有擇善固執的態度,只有堅強的意志,才能抗拒財色的誘惑。




《中庸》講,“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中的“固執”是什麼意思?

【原文】“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譯文】真誠的人,選擇好的、正確的事去做,且堅持不變。

“固執”gù zhí

不輕易改變自己的認識,堅持到底。

堅守不違背。

堅持己見,不肯變通。

擇善固執

        論語裡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意義深遠,其善要明理而為之。

        南宋理學大成晦庵先生說: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惡,則我從其善而改其惡焉,是二人者皆我師也。

       北宋五子之一伊川先生的弟子尹氏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則善惡皆我之師,進善其有窮乎?

       朱子語類裡補充道:聖人之學,異夫常人之學。才略舉其端,這裡便無不昭徹。然畢竟是學。人若以自修為心,則舉天下萬物,凡有感乎前者,無非足以發,吾義理之正。善者固可師,不善者這裡,便恐懼修省,恐落在裡面去,是皆吾師也。

       近代儒家大成賓四先生說:孔子之學,以人道為重,斯必學於人,以為道。道必通古今而成,斯必兼學於古今人,以為道。道在人身,不學於古人,不見此道之遠,有所自。不學於今人,不見此道之實,有所在。不學於道途之人,則不見此道之大,而無所不包。

       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可知,道無不在,惟學則在己。能善學,則能自得師。讀此言,似夫子就在眼前教人,實則夫子乃觀於古今,人道之實如此,而舉以教人。夫子之教,非說當如此,實本於人道,之本如此,而立以為教。

        錢師引人入勝,尋其本源。夫子說:“性相近,習相遠。”此後孟子道性善,皆本於此章所舉人道之實然,而推闡說之。然則孔子之創師道,亦非曰人道當有師,乃就於人道之本有師。《中庸》曰:“道不遠人”,其斯之謂矣。

       竊以為三人為眾,此三人不僅僅限定為三人,或許有更多的人,三人之說,除己之外需要比較,比較而言需要兩面。引申有一定量的群體。每個人的經歷不同,認知不同,業力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自然行為處事不同。這裡對觀察外境的個體而言,無可無不可,個體的慾望邊界不同,善、不善在其中,客體之映象均在主體的自我因需所取。不在他人而在自己。

       何為善?何為不善?不善是否謂惡?這裡有邊界的思考,沒有定義不能擇行。善從何而來?善是好人做好事麼?與人為善指的是什麼?長時間以來人們把善的概念範化了,著落在行為上的舉動而忽略了其本源。善為良行,良是善解。良是行為選擇的方案,良為優是方案首選。符合道義可以的才是自己應該選擇的,是可欲才是自己想要的,孟子說:“可欲之謂善”。

       善的變化表現有千萬種,可欲為其根。不要輕視了“欲”,釋迦的三界之一,跳出三界看三界,欲界為色界之能量,色界為無色界的馬甲。欲者:生之力,亡之因。如告子所講:食色性也,欲者性也。不及者,有不成之危,但過者,有亡己之險。

       夫子說:“過尤不及”。不及還是本體的性質,只是不足而已,不涉及性質的改變是肯定。過之則是走到了事物本源的對立面是否定。“可以”方為恰如其分,體現事物的合理性是自然,自然而然可以的謂之可欲,這是善,是物之天然。不可以的,也是不可欲的,相對於善而謂不善。善、不善並非涇渭分明,它是個變數,條件的不同,環境的不同,目地的不同,操守也不同。

        欲有義的變數,無可無不可。義者仁的變化,仁者愛人。夫子說:里仁為美。朱子說:此美為善之實。可見善有個仁義之心,起心動念,見仁義而行擇善。固執,堅持這樣做便是良德的操行。善者擇其固執,不善者自己反省之。也是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但每個主觀認識的不足導致見善不以為善,見過不以為過,見善執之易,固執不易。見不善易,改之不易。

        見賢思齊容易,見不賢而內自省確不易。道德經講: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陽明先生說:知善知惡是良知,揚善棄惡為格物。複雜多樣性的社會系統,千差萬別的各種緣起,心裡和行為的一致性是理想狀態,真實的世界是沒有一致。和而不同便是群體的相處之道。性相近、習相遠,不同是天道,和合是人道。擇善而從,從容中道,道不遠人,人能行道,修道在教,教在化人。

       善、不善是性,率性至關重要,攝住自己的性,把握住慾望,在成性存存的道義之門中開啟生命之旅。此是彼非,此非彼是。需要放在比照的時空裡判斷,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善、不善者所欲的變數合理之分別也。義者宜也,和者常也。和而不同,此義為善,非義成惡。擇之不可不辨,辨之不可不從。在人間、行人道、說人語、奉人事,此為師法。

除惡務盡,擇善固執。是什麼意思

《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於是,“擇善固執”一詞成為儒家的處世原則。但是,有些人誤會了“固執”的意思,以為那是頑固而不知變通;同時又以為“擇善”是選擇自己所認定的善,由此形成封閉而自大的心態。事實上,“擇善”需要靈活的智慧,“固執”有賴過人的勇氣。智慧加上勇氣,同時還以“仁義”為其核心,然後才有可能走向至善的境界。

百度百科解釋 :

名稱】擇善固執

【拼音】zé shàn gù zhí

【解釋】對認為正確的事就堅持執行。

【出處】語出《禮記·中庸》:“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事例】~,未始不是一件好事! ★上官鼎《陽光三疊》第二九章

【用法】作賓語、定語、狀語;用於處事

國學與教練系列9:擇善固執

我們繼續來讀《中庸》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說的是果地的境界,也是因地的發心。

“擇善而固執之”說的是修行的路徑,落腳在行動上。

教練也是這個思路。先要立一個目標,目標就是果地的境界和因地的發心。目標的實現必須經由行動這個橋樑,只有行動才能帶來改變。

目標有大小,大目標就是立志,用教練的話來說,就是確立life purpose.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王陽明說,“讀書做聖人,方為人生第一等事。”這是他們的life purpose.

小目標就是一個階段的學習與成長目標,可以細化到某一次的教練目標。

目標有大小,行動沒有大小。所有的行動都是小行動,可以當下執行的。人們之所以止步不前,是被“大行動”嚇著了。“大行動”是人們想象出來的妖怪,把大行動分解為小行動,妖怪就消失了。

“學問思辨行”是五種”擇善固執“的方法,依照王陽明的說法,一即是五,五即是一,其間並無次第,這叫”知行合一“。

措是放棄,弗措就是不放棄,就是固執之。

這一段是在說,要下苦功夫。改變不容易,嘴上頭頭是道,行動潦潦草草,這是自欺欺人。

人們以為開悟很難,其實開悟沒有那麼難,開悟是行動的累積效應,不行動而求開悟,無異於緣木求魚,那才是真難。聰明絕頂如顏回這樣的,也是靠“擇善固執”而開悟的。

單次教練對話中,我們追求創造覺察。而整個教練過程的效果,就要看行動了。“反身而誠”是創造覺察,付諸行動就是"擇善固執"。

ICF專業教練的11項核心能力中有一條,Managing Progress and Accountability,這一條說的就是“擇善固執”。

Tags:擇善固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