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學前教育 > 

背水一戰的歷史人物是誰

欄目: 學前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76W

背水一戰的歷史人物是韓信。背水一戰,又稱井陘之戰,發生於漢高祖三年(前204年),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交戰,漢軍大將韓信利用趙軍主帥陳餘輕敵之心,擺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陣,鼓吹本軍將士奮勇作戰以求死裡逃生,並另調兩千輕騎趁隙奪取趙軍軍營並在軍營內插滿漢旗。

背水一戰的歷史人物是誰

趙軍想回營稍作歇息之餘驚見本營插滿漢軍旗幟,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趙國的國王和將領們,大勢已去,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荒潛逃一鬨而散。。“背水一戰”比喻處於絕境之中,為求生路而決一死戰。

韓信,泗水郡淮陰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淮陰區)人。漢朝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漢九年級傑”,“兵家四聖”,古代“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時人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擊齊,滅楚,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聯合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背水一戰的主人公是誰?背水一戰的典故 負荊請罪的主人公是誰

背水一戰 歷史上稱井陘之戰,相關的歷史人物是漢軍大將韓信和趙軍主帥陳餘

漢高祖三年(前204年),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交戰,漢軍大將韓信利用趙軍主帥陳餘輕敵之心,擺下違背兵家大忌的背水陣,鼓吹本軍將士奮勇作戰以求死裡逃生,並另調兩千輕騎趁隙奪取趙軍軍營並在軍營內插滿漢旗。趙軍想回營稍作歇息之餘驚見本營插滿漢軍旗幟,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趙國的國王和將領們,大勢已去,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慌潛逃一鬨而散。

背水一戰歷史人物是誰

中國歷史上能用背水一戰這種計謀取勝的,只有秦漢時期的韓信能夠做到取勝,在後世的朝代中,敢用背水一戰迎敵的將領都不多見,更別說用背水一戰取勝了。

背水一戰,簡單地說就是背靠水源,正面迎敵,使用這種計謀是沒有退路的,雖然目的是激發自己一方將士必死的奮戰之心,只有擊敗敵人,才能生存下來,如果擊不敗敵人,那麼自己一方不是被被敵人擊敗,就是被敵人趕到河中淹死,換句話說,背水一戰是一個險計,取勝的難度大。

所以說,背水一戰是一把雙刃劍,用不好會傷了自己,那麼韓信為何能用背水一戰這種計謀取勝,這是巧合,還是韓信的運氣實在太好?

韓信兵棋推演

一、雙方軍隊數量

韓信攻趙之戰,其實是把自己的軍隊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在河邊列陣的1萬漢軍。

第二部分是埋伏在井陘山上的2000名漢軍輕騎兵。

第三部分是韓信率領的主力漢軍,人數約有2萬,駐紮在離井陘口30裡的營地。

人數唯一不確定的就是韓信的主力數量是多少,史書沒有記載具體的數字,只說了數萬,除去河邊佈陣的1萬人和埋伏在山上的2000輕騎外,韓信的主力應該至少有2萬人,當然這是估計,韓信的人數只會比這多,不會比這少,就算2萬人吧。

趙軍的人數按照《史記淮陰侯列傳》的說法是號稱20萬人,按照當時戰爭的習慣和司馬遷的筆法來說,號稱的人數往往是虛構的,比如司馬遷寫劉邦與項羽的軍隊時,就分別寫出了實數和對外號稱數量,當時劉邦只有10萬,就號稱20萬,這裡趙軍號稱20萬,那麼實數只有10萬人,同時以趙國的實力來看,也只有10萬兵力的實力。

韓信

也就是說背水一戰(也叫井陘之戰)大概率是韓信以3萬人對戰趙國陳餘的10萬人,1:3的比例,韓信兵力處於絕對的劣勢。

《史記高祖本紀》: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趙王、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

二、計謀

韓信所用的“背水一戰”遠遠不止四個字能說得清的,這當中包括了太多的細節,既有史書中記載的細節,更有你我不知道的細節,背水一戰只是表面所能看到的計謀,韓信能夠取勝,還包括一系列的計中計,包括:誘敵深入、背水激勵、拔旗易幟、兩面夾擊。

韓信以劣勢兵力反而分兵三路,絕對是一招險棋,如果趙國同樣兵分兩路,強力進攻韓信的兩路公開軍隊,隔開韓信的主力與河邊列陣的1萬軍隊匯合,韓信這場仗都難以取勝,可是陳餘並沒有,而是在井陘口等待韓信主力交戰。

趙軍主帥 陳餘

1、誘敵深入之計

韓信和張耳是漢軍的主帥和副帥,韓信為了讓陳餘上當,不惜把自己和張耳當成誘餌,韓信本人與張耳親自率領漢軍主力攻打趙軍,然後韓信敗退,與河邊列陣的一萬漢軍匯合,並且一路上丟棄各種財物和輜重,讓趙國陳餘相信漢軍是真的敗了,從趙國主帥陳餘的角度來看,漢軍的主帥是張耳和韓信,只要韓信和張耳在眼前,理論上陳餘就會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河邊的漢軍身上,事實上陳餘也是這麼做的。

韓信只有把自己當成誘餌,才能最大限度的吸引趙軍,不僅僅是吸引趙軍搶奪漢軍財物,要知道趙軍中如果誰能攻破漢軍,殺了韓信或者張耳,那就是天大的功勞,可以一戰封侯,所以漢軍才會傾巢出動,財物再重要,對趙軍來說,也沒有韓信和張耳的首級重要,這也是韓信能夠引誘陳餘上當的主要原因。

《史記淮陰侯列傳》: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井陘之戰(背水一戰)

2、背水激勵之計

當韓信的主力與河邊的漢軍匯合後,背後是河水,前面是敵人,對於士兵來說,唯一的希望就是頂住趙軍的進攻,然後寄希望于山上埋伏的2000輕騎兵,韓信與張耳為所有士兵作出表率,主帥都在這裡與士兵同甘共苦,士兵們能不拼命嗎?不拼命就是死,不被敵人砍死,也被河水淹死,這一招比用督戰隊強多了,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士兵潛能,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就看你如何激發了,韓信顯然做到了,即使不能打敗敵軍,只要守住了河邊的陣地也是勝利。

3、拔旗易幟之計

當趙軍全部被河邊的漢軍和韓信、張耳吸引時,2000輕騎迅速尋找機會衝入空虛的趙軍營地,韓信這招同樣是險招,如果趙軍營地有部分駐軍的話,2000輕騎就沒這麼容易拿下趙軍營地,可惜陳餘失算了,營地居然空虛,迅速被2000輕騎拿下。

4、兩面夾擊之計

兩面夾擊其實是一個心理戰,趙軍如果能穩住陣腳,並不會全軍覆沒,或者大敗,營地被佔讓趙軍士卒心理上大為震動,等於自己被漢軍端了老巢,以為自己一方的將領都被俘虜,要知道前方士卒在打仗時,後方營地是指揮作戰的將領駐守的,還包括一些文職人員和後勤人員,這些人如果被漢軍俘虜,那對趙軍士兵來說,絕對是絕望的心情,很自然地產生慌亂情緒,一慌亂就敗逃,一敗逃就決定了整個戰爭的勝負。

井陘之戰

戰場上的勝負,很多就是因為一個小小的突發事件導致的,只要士兵產生慌亂,那是極難阻止的了,要知道十萬大軍的指揮本來就是一件系統的工程,只要一小撮士兵亂了,就會像傳染病一樣傳遍整個軍隊,軍官根本無法阻止,這就叫兵敗如山倒,一旦亂了,軍隊數量再多也是失敗。

三、情報

《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知道韓信的情報工作做得好,但歷史絕對沒有這麼簡單,原本李左車給陳餘建議派出一支軍隊攻擊韓信的後方及運輸隊,陳餘拒絕了,然後這個情報被韓信知道了,請問韓信是怎麼知道敵方這種祕密情報的?李左車是趙國高階將領,陳餘是趙國主帥,這種趙國最高機密的情報,韓信都知道,原因是什麼?

只有一個原因,就是陳餘軍中有奸細向韓信報告了情報,之所以這麼說就是因為張耳,因為張耳當過相當長時間的趙國丞相,曾經多年與陳餘共事,對趙國的瞭解都不比陳餘少多少,張耳在趙國多年,肯定有親信或者對趙國某些將領很熟悉,通過派人做情報工作,或金錢收買,或私下情感聯絡,收買了趙國高階將領才能得到這個情報。

否則,韓信怎麼可能得到陳餘沒有接受李左耳這種最高機密的情報?當時又沒有竊聽器,只能靠人傳人,韓信的派出的情報人員能潛入陳餘的軍帳偷聽嗎?不可能,這隻能是趙軍內部出了奸細。

李左車

四、對手

在冷兵器時代,想要了解一個人,尤其是戰場上的對手,只能根據這個人的以往戰績來判斷,韓信想要打敗陳餘,肯定也是多方面打聽陳餘,韓信手中有一張王牌,就是張耳,張耳與陳餘是莫逆之交,兩個人原本是關係非常好的,因為鉅鹿之戰鬧翻了,張耳怪陳餘沒有來救自己,陳餘當時兵微勢單,也不敢救 ,否則就是自己戰死,所以兩人鬧翻了。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餘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交。

所有來自陳餘的情報,基本上都是張耳提供給韓信的,對於對手陳餘的情況,韓信可以說是瞭如指掌,包括陳餘的性格、能力、行事風格,張耳全部告訴了韓信,韓信原本就注重分析對手,現在又有張耳提供了這麼詳細的情況,所以韓信對陳餘很有把握,但是反過來,陳餘則是完全不瞭解韓信,韓信到這個時候也只是剛剛攻破了魏國,陳餘知道的就這麼多。

韓信

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韓信做到了,可陳餘完全不瞭解韓信,落入了韓信一系列的計謀當中,可以這麼說,井陘之戰的一系列計謀就是韓信量身為陳餘定做的,正是因為對陳餘的足夠了解,所以韓信敢用險招,敢用背水一戰,敢以劣勢兵力分兵迎戰,敢以自身作誘餌,並最終取得勝利。

同時,陳餘這個對手並不強,也是韓信最終能取勝的原因之一,如果李左車是主帥, 那麼韓信將無法取勝,這就是對比,所以韓信能取勝,其實還是有一點點運氣成分在內的,當然運氣比例很小。除此之外,陳餘也犯了一系列的錯誤,比如輕敵,面對韓信在河邊佈陣根本就沒有考慮過為何如此?再比如情報工作極差,連韓信的2000伏兵都沒有發現。

背水一戰的主要人物

背水一戰的主要人物是韓信。韓信,淮陰(今屬江蘇)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九年級傑。自幼熟讀兵書,懷安邦定國之抱負。因家境貧寒,常食不果腹。曾受鄉間流氓欺凌而受胯下之辱。韓信開始的時候投奔項梁,後來又跟隨楚霸王項羽,但不受項羽重用。最後,韓信投奔漢王劉邦。

背水一戰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背後臨近河水擺陣或佈下的陣勢。後來指處於絕境之中,為求出路而決一死戰。

背水一戰的故事: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餘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瞭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衝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拼命呢!”

背水一戰是哪個歷史人物?

背水一戰歷史人物是楚成王。《荀子》中有句名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意思是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而在中國古代群雄爭霸的戰爭中,水既可能成為引發戰爭的“禍水”,也可能成為激發鬥志的利器。公元前656年春天,江東(春秋時期的楚國)發生了一件大事。楚成王有雄心壯志,多次攻打地處中原腹地的鄭國,因此與當時的霸主齊國關係緊張。齊桓公為了遏制楚國北進,率領其他諸侯國入侵蔡國,又把矛頭對準了楚國。眼見對方來勢洶洶,楚成王派遣使者到對方大軍中詢問:“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馬與牛即便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的境內。您竟不顧路遠來到我國的土地上,這是什麼緣故?”齊國相國管仲說:“以前召康公命令我們的先君太公:‘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們,以便輔助王室。’他賜給我們先君征伐的範圍,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陵關,北到無棣。楚國已多年不向周王室進貢祭祀用的包茅,天子祭祀缺乏應有的物資,不能漉酒請神,我為此來問罪。昭王南征到楚國而沒有回去,我也為此來問罪。”使者回答道:“貢品沒有送去,這的確是我們君王的罪過,今後豈敢不供給?至於昭王沒有回去,您還是問水邊上的人吧!”管仲和使者提到的昭王就是周昭王。他曾經多次征伐楚國。傳說,在最後一次伐楚時,由於軍隊不擅長水戰,周昭王的軍隊始終佔不了優勢,而楚地離周朝國都很遠,周昭王的軍隊補給很成問題。為此,他的隊伍大肆劫掠當地百姓,弄得怨聲載道。眼見無法取勝,周昭王無奈返回。路過漢水時,他發現岸邊沒有船隻,便責令百姓在限期之內造好船,否則全部斬首。這些百姓痛恨周昭王的暴虐,在造船時把船板敷衍地粘合到一起,用少量銅釘固定。結果,周昭王率大軍渡河時,船解體了。周昭王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他本人也溺水而亡。楚國使者認為,齊國將周昭王之死歸咎於楚國,是無稽之談。這個典故後人稱為“移禍江東”,再後來,“移禍江東”演化成“禍水東引”,指用一定手段嫁禍他人,讓自己免遭損失。不過,楚國本身實力強勁,加之使者在其中斡旋,這場刀兵之災最終消弭於無形間。來源:少年博覽

背水一戰的主人公是誰?

背水一戰的主人公是韓信。

背水一戰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內行,出,背水陳。容趙軍望見而大笑。”

背水一戰,又稱井陘之戰,發生於漢高祖三年(前年),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交戰,漢軍大將韓信利用趙軍主帥陳餘輕敵之心,擺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陣,鼓吹本軍將士奮勇作戰以求死裡逃生,並另調兩千輕騎趁隙奪取趙軍軍營並在軍營內插滿漢旗。

擴充套件資料:

韓信(約前231年-前196年),泗水郡淮陰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  ,一說淮陰區 )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漢九年級傑”  ,“兵家四聖”,古代“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時人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擊齊,滅楚,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聯合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