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學前教育 >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該句出自誠意的

欄目: 學前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2.2W

出自於陳毅《梅嶺三章·其二》,原詩全文是:"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意思是南邊的戰役已經持續打了十年,如果我死了,一定要讓人把我的頭顱懸掛在我國的城門上,以此提醒活著的戰友要努力奮鬥,用勝仗的捷報來祭奠我。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該句出自誠意的

作者簡介

陳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樂至縣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立人和領導人之一。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主要著作分別收入《陳毅軍事文選》、《陳毅詩詞選集》。

寫作背景

《梅嶺三章》是中國共產黨人陳毅在圍困時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陳毅雖然處在危難之際,但獻身革命的決心和對革命必勝的信心卻矢志不移。

他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後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艱苦創業,勇往直前,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梅嶺三章》詩碑現建於大餘縣梅關鄉梅山村黃坑北側山坡上。廣東省南雄一塊《梅嶺三章》手跡詩碑。




“此頭須向國門懸”這句詩出自哪裡?

1,出處:《梅嶺三章》現代 陳毅

2,全詩:

《梅嶺三章》

年代: 現代 作者: 陳毅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投生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3,賞析: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圍。餘傷病伏叢莽間二十餘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圍解。 表現了詩人對於革命的忠貞.為國為民的胸懷和滔天的豪情!是1936年冬天中國共產黨人陳毅在梅嶺被國民黨四十六師圍困時寫下的三首詩。陳毅雖然處在危難之際,但獻身革命的決心和對革命必勝的信心卻矢志不移。他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後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艱苦創業,勇往直前,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梅嶺三章》詩碑建於大餘縣梅關鄉梅山村黃坑北側山坡上,廣東南雄梅關古驛道的中段旁也立有一塊《梅嶺三章》手跡詩碑。

4,作者簡介:

陳毅,1901年8月26日出生於四川樂至縣。1916年,15歲的陳毅就讀於成都甲種工業學校。他從小不滿黑暗腐敗的舊社會,追求真理,嚮往革命。1919年,在“五四”運動影響之下,陳毅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1年,他因參加留法學生的愛國運動,被中法政府聯合派人押送回國,次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2年,他在重慶編輯《新蜀報》,同年秋,他進北京。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是哪一首詩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出自陳毅的古詩作品《梅嶺三章》之中,其古詩全文如下: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註釋】

烽煙: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高臺上點燃起來作報警用的煙火,後泛指戰火。這裡指當時的國內革命戰爭。

諸君:這裡是各位同志的意思。諸,許多、各位。君,對人的尊稱。

【譯文】

南方已經打了十年仗了,死後頭顱要掛在城門,那些還活著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勝利的訊息來祭奠我。

【鑑賞】

第二首“南國烽煙正十年”,是抒寫壯志未酬,死難瞑目的情懷,以及對戰友滿懷激情的鼓勵。“此頭須向國門懸”句,化用春秋時期吳越爭霸中伍子胥的故事,使人產生一種強烈的悲壯之感。接下來兩句文氣漸緩。結句“捷報飛來當紙錢”尤為精絕,不僅與上首詩緊密呼應,而且從這一出人意表的想象中,透露著一個共產主義戰士在臨危之際,對革命事業仍然充滿樂觀主義的堅定信念。宋人陸游放翁在臨終之際,給他的子女留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絕筆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如以此與陳毅的這首詩相比,則陸游雖對國家的統一表示堅信不移,但細味詩意卻悲而不壯。陳詩則於抑揚跌宕中尤顯其悲壯,感人至深。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的翻譯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的意思為:南方已經打了十年仗了,死後頭顱要掛在城門。

出處:宋·陸游《示兒》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白話釋義:南方已經打了十年仗了,死後頭顱要掛在城門。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訊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示兒》詩為陸游的絕筆,作於宋寧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時陸游八十五歲,一病不起,在臨終前,給兒子們寫下了這首詩。這既是詩人的遺囑,也是詩人發出的最後的抗戰號召。

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於南鄭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後,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後,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文章賞析:

此詩傳達出詩人臨終時複雜的思想情緒和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表現了詩人一生的心願,傾注了詩人滿腔的悲慨,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語言不假雕飾,直抒胸臆。

詩中所蘊涵和積蓄的情感是極其深厚、強烈的,但卻出之以極其樸素、平淡的語言,從而自然得達到真切動人的藝術效果。

此詩是陸游愛國詩中的又一首名篇。陸游一生致力於抗金斗爭,一直希望能收復中原。雖然頻遇挫折,卻仍然未改變初衷。從詩中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

也凝聚著詩人畢生的心事,詩人始終如一地抱著當時漢民族必然要光復舊物的信念,對抗戰事業具有必勝的信心。題目是《示兒》,相當於遺囑。在短短的篇幅中,詩人披肝瀝膽地囑咐著兒子,無比光明磊落,激動人心。濃濃的愛國之情躍然紙上。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分別出自誰寫的哪首詩?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出自陳毅《梅嶺三章》。“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出自陸游的《示兒》,全詩是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