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學前教育 > 

白鷺白居易這首詩的翻譯

欄目: 學前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2.36W

翻譯:人到中年已四十,是不足衰老的年紀,我卻因多愁已白髮垂額,為何水邊的白鷺鳥兒成雙成對這麼美好,可為何又不發愁怎麼也斑白了頭呢?原文:人生四十未全衰,我為愁多白髮垂。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亦垂絲?

白鷺白居易這首詩的翻譯

賞析:這首詩表現了白鷺的美是多樣性的。首先是靜態的描寫白鷺的外形,然後再寫白鷺動態的美,他的站姿,他飛翔的樣子:田埂上、樹梢、天空,由低到高的空間順序。文中描寫白鷺的美不僅有外在的,還有內在的,讚美它是一首骨子裡的散文詩。

作者簡介: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白鷺 古詩的意思

唐·白居易《白鷺》,原文:人生四十未全衰,我為愁多白髮垂。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亦垂絲?

譯文:人生四十歲還沒有到完全衰老的時候,而我卻因為愁思而多了這許多白髮。可為何水邊的白鷺,沒有這些許愁緒也有白色垂絲呢?

擴充套件資料: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凶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於是被貶謫為州刺史。

貶謫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他以“兼濟”為志,希望能做對國家人民有益的貢獻;至此之後他的行事漸漸轉向“獨善其身”,雖仍有關懷人民的心,表現出的行動卻已無過去的火花了。白居易在江州不得志時,作下《白鷺》此詩。

白鷺白居易全詩意思

白鷺

唐代:白居易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為愁多白髮垂。

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亦垂絲。

收藏下載複製完善

古詩文網APP客戶端立即開啟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_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3075篇詩文

這首詩表現了白鷺的美是多樣性的。首先是靜態的描寫白鷺的外形,然後再寫白鷺動態的美,他的站姿,他飛翔的樣子:田埂上、樹梢、天空,由低到高的空間順序。文中描寫白鷺的美不僅有外在的,還有內在的,讚美它是一首骨子裡的散文詩。

作者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今陝西渭南人。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併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

五年級課文白鷺全文翻譯是什麼?

 白鷺是部編版五年語文教材的課文,是近現代詩人、作家郭沫若於1942年10月創作的一篇散文。不是古文,不用翻譯,來個賞析和解析。

白鷺原文

《白鷺》 郭沫若

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適宜。

白鶴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紅的朱鷺或灰色的蒼鷺,也覺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尋常了。

然而白鷺卻因為它的常見,而被人忘卻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

在清水田裡時有一隻兩隻站著釣魚,整個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裡的畫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為白鷺設計出的鏡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見它孤獨的站立在小樹的絕頂,看來像不安穩,而它卻很悠然。這是別的鳥很難表現的一種嗜好。人們說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嗎?

黃昏的空中偶見白鷺的低飛,更是鄉居生活中的一種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許有人會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鷺不會唱歌。但是白鷺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優美的歌嗎?--不,歌未免太鏗鏘了。

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裡的散文詩。

白鷺賞析

白鷺,一種普普通通的鳥,經過郭沫若寥寥數筆的描摹,就顯得那麼栩栩如生。

作者開篇把白鷺比作一首詩,優美而有富有意境,而且是一首精巧的詩。由此,這已經在讀者心中播下了一顆美的種子,等著它發芽,成長,開出美麗的花來。作者僅僅對白鷺寥寥數筆的描繪,就揭示了它平常的美。

再看,白鷺“孤獨地站立在小樹的絕頂,夠讓人提心吊膽了,可白卻處之泰然,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這自然也是郭沫若的自我寫照。因為,他在革命的激流漩渦中,卻永葆白鷺的一身清白,更有處之泰然的風采。

全文語言精練、有種清新淡雅之美,沒有一句直接抒情,卻句句含情。作家對白鷺的喜愛與驚歎之情,隱潛在字裡行間,這樣的感情流露才是自然的、真摯的。

白鷺原文解析

1.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適宜。

概括寫顏色和身段的精巧。

2.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

“那……那……那……那……”連用四個“那”字,從“蓑毛、結構、喙、腳”(從整體到部分、從頭到腳)描寫白鷺的美。

3.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見它孤獨地站立於小樹的絕頂,看來像是不安穩,而它卻很悠然。

“不安穩”與“悠然”對比,寫出了白鷺的棲息特點。

4.這是別的鳥很難表現的一種嗜好。人們說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嗎?

運用反問的手法,增加了對白鷺棲息特點的神祕感,產生無限的遐想。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開貞,字鼎堂,號尚武,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歷史劇的開創者之一、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甲骨學四堂之一,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從1926年參加北伐,1927年參加了南昌起義,1928年2月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學術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主編組品有《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獲得“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