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學前教育 > 

土木堡之變是哪位皇帝

欄目: 學前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5.14K

與土木堡之變有關的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鎮。明英宗朱祁鎮,男,漢族,明朝第六位(1435—1449年)和第八任(1457—1464年)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母為孝恭章皇后孫氏,宣德十年,正式即位,年號正統。天順八年朱祁鎮病逝,諡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廟號英宗,葬於明十三陵中的裕陵。

土木堡之變是哪位皇帝

土木堡之變一般指土木之變,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第四次明英宗北伐時,明朝在土木堡敗於瓦剌的事變。

1449年9月1日的土木之變,是明朝中央軍隊第一次發生的一場失敗戰役。開平近遷,則守衛益薄,雖置萬全都指揮使司,不足以鎮伏山後諸部,故再傳而有土木之變。由於英宗朱祁鎮昏庸荒淫,寵信任用宦官王振,民不聊生,暴露出明廷的腐敗,人民反抗連年不斷,對此瓦刺部瞭解得一清二楚,於是稱兵犯邊。

土木之變,除了軍事指揮錯誤的直接原因外,與長期以來明朝北方邊防被破壞有密切關係,是北方邊防廢弛,明廷統治集團政治腐敗,蒙古瓦剌部勢力急劇膨脹的必然結果。經此打擊之後,明廷如驚弓之鳥,內外矛盾立即激化,並日趨嚴重起來。大明朝的統治,由此開始走了下坡路。而朝中的士大夫為防止明朝重蹈北宋滅亡覆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土木堡之變經過是怎麼樣的?為什麼說這是明朝國勢轉折點?

土木堡之變則是因為當時明王朝的皇帝明英宗過於信任宦官王振,所以在王振的教導下御駕親征,並且可以說當時的50萬軍隊在王振的指揮下被瓦剌的2萬大軍打敗,明英宗也被俘;說是轉折點則是很多人認為土木堡之變後是明王朝衰落的開始,因為可以說從之前的明王朝都是主動的去進攻蒙古,而在洪熙之後則是化主動為被動,所以才有了後續王振勸說明英宗御駕親征的事情發生,但無奈卻失敗了,所以才會被認為這是明王朝國勢的轉折點。

土木堡之變的發生一方面則是當時的明王朝皇帝明英宗過於信任宦官王振,可以說當時的朝政在王振的攪局下是變得烏煙瘴氣的,另一方面則是當時的蒙古本是有兩個部落的,後被瓦剌所兼併,所以為了能夠重振元朝時期的聲威,所以就開始入侵中原,而且因為王振為了謀奪錢財,暗地裡還把武器等禁忌物品出售給瓦剌,所以才有了瓦剌南下入侵的情況發生,再加上在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御駕親征,卻沒想當時領軍之人過於廢物,所以才會導致50萬大軍打不過瓦剌的兩萬軍隊,最後明英宗被俘。

可以說在明太祖、明成祖時期,都是主動出兵征伐蒙古的,而到了洪熙、宣德以後,當時的統治者為了節省國用,可以說就停止了主動出擊,這樣才使得蒙古有了喘息的機會,所以到明英宗時期才會出現蒙古南下的事情發生,所以後世很多人認為土木堡之變是明王朝的轉折點則是在這裡,認為土木堡之變是明王朝衰落的開始無疑則是一個主動與被動的關係,正所謂會叫的孩子有奶喝,唯有主動的打擊敵人,那麼才能使得江山穩固如山,才能在戰爭中收穫更多,因此土木堡之變的發生無疑是證明著明王朝國策變換的失敗,而且可以說明王朝從朱元璋以來都未有皇帝被俘過,可以說加上明英宗被俘的事件,才會被後世人認為這是轉折點的開始。

明王朝的衰落一方面是因為明英宗昏庸的開始,可以說從中期開始當時的明王朝是宦官勢力橫行,所以才會使得這座王朝最後被取而代之。

土木堡之變

明朝的土木堡之變,在歷史上的丟人程度僅次於“靖康之恥”。本來是皇帝帶兵耀武揚威的出去打仗,這種陣仗有個專有名詞叫“御駕親征”,一般這樣的情況都會士氣高漲,戰無不勝。但是明朝這次青史留名的御駕親征非常意外,不但沒有打勝仗,皇帝都被人捉了去,被人綁了肉票的皇帝長時間滯留異邦,朝廷被人家貪得無厭反反覆覆的討要贖金毫無辦法。最後甚至成了一處鬧劇。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兵分四路,向大明帝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進攻。

當時的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鎮。皇帝手下有個著名的太監叫王振,此人之所以有名,不僅僅是因為奸惡,禍亂朝廷,最大的原因是土木堡之變差不多完全是此人一手促成的。

蒙古入侵,朝中如臨大敵,積極商討對策,王振卻十分興奮,這樣一個陰陽怪氣的太監,他卻一直有個夢想——建功立業,青史留名。

本來皇帝已經派出駙馬井源出兵作戰,井源出兵後局勢也稍有緩和。但是第二天就傳出來一個驚掉下巴的訊息:皇帝要御駕親征!

這全是王振的主意,他想建功立業,可惜自己又不能親自帶兵出戰,只好忽悠皇帝,皇帝是他的學生,比較聽老師的話。於是朱祁鎮下達了親征 的命令,召集大軍二十萬,厲兵秣馬,躍躍欲試。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兵家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保障如果沒有,那就是去送死。朱棣遠征時,往往籌備後勤時間長達幾個月。王振只用了五天,然後就出發了。王振的想法很簡單,只要人數足以輾軋敵人,別的都無所謂了。他知道蒙古也先的部隊只有三萬人,二十萬對三萬,唾沫都能把敵人淹沒。

正統十四年七月十七日,大軍出征。

八月一日,大軍到達大同,大同剛剛打了敗仗,守將見到王振,繪聲繪色的講述了大同之戰的慘烈,王振開始害怕了,於是他一改之前的豪情,立馬下令班師。如果這樣儘早撤回,也就不會有土木堡之變了。可惜這個作死的太監王振非得搞點花樣兒。他的老家蔚縣屬於大同管轄,到了家門口,王振想炫耀一下,於是大軍轉變方向,向蔚縣出發。這條路其實是回京的捷徑,可惜王振又出了么蛾子,說現在是秋收季節,大軍經過,必會踐踏莊稼,大軍行了五十里,忽然又下令掉轉方向,回大同,取道居庸關回京。

快到居庸關時,也先已經尾隨上來,開始出擊試探,發現這支隊伍很不禁打。八月十日好不容易到了土木堡,距離軍事重鎮懷來只有二十五里,進入懷來,所有人就會安全了。

這時王振又說話了,還有一千多輛車沒有運到,大軍暫時不能入城,就在這裡等待!

車輛等沒有等到不說,結果等來了也先。八月十四日夜,也先發動攻擊,明軍大敗,次日又中了也先的詭計,明軍猝不及防,全軍崩潰,二十萬大軍四散潰逃,官員死傷無數,各種軍馬輜重盡為也先所得。

太監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揪住衣襟,大呼:吾為天下誅此賊!用鐵錘把他腦袋砸了個稀巴爛。

此次戰役,大明帝國二十萬大軍被瓦解,京師精銳盡在其中,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六十六名大臣戰死,皇帝朱祁鎮被俘。

這就是明朝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當時明朝國力鼎盛,遠勝於瓦剌,所以這不是一次正常的戰役,兼且皇帝被俘,故史稱“土木堡之變”。

明朝土木堡之變是怎麼回事

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土木之禍,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土木堡是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土木堡坐落於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是長城防禦系統組成部分。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明朝的瓦剌太師也先侵犯他人領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後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1]明軍倉促應戰,所以兵敗,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

當時京師精銳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于謙力排眾議請郕王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人心漸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開門,于謙等大臣私立郕王為帝,並親自守城拒絕也先送英宗回京。

土木之變只是一場戰役的失利,明朝當時正處“全盛之天下”,各方面實力遠在瓦剌之上。

土木堡之變失敗的罪魁禍首到底是誰呢?

明英宗皇帝朱祁鎮,是明朝的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初次登基年僅9歲。大權逐漸落到一個名叫王振的太監手裡,王振原是山西蔚州一個市井無賴,好吃懶做,為了貪圖過上好日子,淨身入宮,因為他略微識點字,因此在宮裡教小太監們讀書,被稱為王先生。英宗當太子時,他貼身伺候,英宗繼位時,把王振提為司禮太監,專管奏章。王振漸漸形成了一股強大邪惡勢力。

英宗朱祁鎮

1441年,皇宮裡新修的三大殿完工,英宗宴會百官表示慶祝,太監是沒有資格參加這個宴。王振為此大發牢騷:“我是當今的周公,為什麼不能參加宴會?”有人告訴了英宗,英宗居然下令大開東華門,迎接王振。可見王振在英宗心目中的地位。

當時明王朝主要的外患,仍然是北方的蒙古部落,其中最強的是瓦刺部。在邊境上進行互市的時候,明裡用牛馬換取明朝商人的茶葉和綢布,暗地裡卻高價收購銅鐵和武器,當時明朝嚴禁銅鐵和武器出口,而王振仗著皇帝的寵幸,為了獲取暴利,居然喪心病狂的私造大量刀劍與箭鏃,偷運出口賣給蒙古。翰林侍講劉球向英宗提出應加強對瓦刺的戒備,就被王振祕密處死,因此官員們人人自危,王震及其黨羽作威作福,為所欲為。

1449年夏,也先從王振手裡得到了足夠的武器,分兵四路,大舉南侵。這時英宗已經20多歲了,對文武百官的話一概聽不進去,就是相信王振,王振居然勸他御駕親征。

滿朝文武都反對,這是兒戲般的御駕親征,把毫無作戰經驗的英宗送上前線是太危險了,兵部尚書鄺埜,兵部侍郎于謙,堅決站出來勸阻,吏部尚書王直又率百官苦卻數日。英宗根本不聽。

1449年7月16日,英宗、王振率大軍50萬,從北京出發,英國公張輔,陳國公朱勇,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及大批文武官員隨行。大軍出發之時,天昏地暗,風雨交加,大家都知道這不是好兆頭,人人憂心忡忡。

7月19日,大軍出居庸關,23日到達宣府,連日大風大雨,道路泥濘,人馬在路上摔傷的不計其數,群臣多上奏請求暫緩前進,王振大怒說:“朝廷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難道御駕親征,還未交鋒,就想後退嗎?誰人再敢阻撓一定軍法從事”。

8月初,大軍到達大同,各地軍報紛紛傳來,知道瓦刺各路人馬都已進了長城,迅速南下,大軍的歸路有被切斷的危險。此時王震驚慌失措,自己決定退兵了,大同副總兵郭登向英宗建議:大軍最好向東南方撤退,經過紫荊關回到北京,就安全了。這條路撤退要經過王振的家鄉蔚州,王振想請英宗臨幸他的老家,同意了這個建議。可是走到40裡之後,他怕大軍經過蔚州會踩壞他田地裡的莊稼,又突然變卦,下令從東北方向前進,循來時走過的路直奔宣府,還怕瓦刺軍佔領他的家鄉,他派出幾千輛車子到蔚州,搬運他家中的財物隨軍前進,一路上任意指揮文武百官和幾十萬大軍,就像趕牲口一樣,全軍將士憤怒到了極點,行軍途中怨聲載道。

8月10日,大軍到達宣府,瓦斯追兵已經追到,英宗派殿軍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領兵斷後,明軍來往奔走,多日疲憊不堪,體力不濟,死傷過半。吳克忠,吳克勤都壯烈戰死。

8月13日大軍從宣府退到土木堡,這是一個重要的驛站,周圍高峰疊立,只有幾條三間小路可通車馬。此時距離懷來縣城只有20多裡,如果大軍趕到懷來,可以據城而守。王振因為自己運財物的車子還有1000多輛沒有到達,力主在土木堡安營等候。文武百官都覺得在此安營十分危險,希望迅速趕到懷來,但畏懼王振不敢去說,65歲的鄺埜拼著性命跑到英宗面前力爭。被王振罵到:“你這個書呆子懂什麼軍事,再要囉嗦立即斬首”,鄺埜厲聲回答:“我為國家、為百姓說話會怕死嗎?”王振喊武士把鄺埜推出門去,鄺埜氣得發抖,和王佐等人在帳篷中相對無言,痛哭失聲。

次日黎明,角聲嗚嗚,瓦刺追兵到達,立即包圍了明軍駐地,土木堡地勢很高,明軍挖地丈餘,得不到一滴水。軍心恐慌,此時雖是初秋,暑熱未退,兩天得不到飲水,人馬飢渴難熬,當時瓦刺軍只有騎兵2萬多人,而明軍卻有幾十萬。於是狡猾的也先指揮軍隊暫時退卻,派使者攜帶書信前來談判議和,引誘明軍離開陣地進行野戰。

這時王振裝載財物的1000多輛車子已經到達,他就想找機會突圍,於是下令全軍迅速南移。也先發現明軍紛紛拔營,暫時不動聲色,等到大隊明軍都在山間小路上行進,首尾不能相顧之時,突然發動攻擊,從四面八方以強弓硬弩,射向明軍,明軍被動挨打,隊伍大亂,四處逃奔。

這時英宗駐地受到圍攻,身邊的侍衛太監紛紛中箭,而這些箭鏃正是過去王振以高價賣給瓦刺的,英宗嚇的腿都軟了,坐在地上發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望著王振。護衛將軍樊忠恨得咬牙切齒,一把揪住王振痛罵:“你這個狗太監,國家大事都壞在你的手裡,你跑不了了,今天我要為天下人除害。”。隨即用鐵錘猛擊王振的腦袋,只聽砰的一聲,王振頭顱粉碎,腦漿和血一直濺到英宗的身上,最後樊忠戰死為國捐軀。

護衛將軍樊忠

王振為謀私利,視國事為兒戲,一個太監,仗著英宗的寵幸,把文武百官和幾十萬明軍推上了絕境。但當時的明軍將士並沒有給祖國丟臉,隨同出征的大臣,英國公張輔、尚書王佐,鄺埜、內閣學士曹鼐,侍郎丁鉉,副都御史鄧棨,以下數百人全部壯烈殉國,不少人是從未經歷戰爭的文官,有的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全部手持軍器,戰死沙場。只有身為皇帝的英宗,在敵人面前俯首就擒,他嚇得兩腿發抖,再立不住,只好由瓦刺士兵把他架走。

這次土木堡之戰,瓦刺軍只有2萬多人,50萬的明軍在英宗與王振的指揮下,竟然一敗塗地,死傷過半,騾馬損失20多萬頭,衣甲輜重全被敵人奪去。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土木堡之變”,這一慘痛教訓值得後人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