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學前教育 > 

“雙減”必須與“雙增”對接

欄目: 學前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7.17K

這個夏天,最引人矚目且最富影響力、轟動性的事情就是“雙減”政策的頒佈。

“雙減”必須與“雙增”對接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一是要求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要求合理的調控以及設計作業結構,讓孩子儘量在校內完成作業,不能再給家長佈置作業,不能讓孩子自己批改作業等。二是減輕校外培訓負擔。要求各機構不能佔用法定節假日、休息日進行學科培訓,同時要求學科類教育機構一律不得上市。

“雙減”政策的出臺引起了社會的極大轟動和熱議,總體上看,得到了眾多家長的支援和擁護。有學者認為,“雙減”政策的出臺重新強調了我國義務教育的公共屬性,同時強化了學校的主導地位,教育主導權重新還給了學校,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為家長減輕教育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這也為更加健康科學的教育指明瞭方向。

但這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因為,無論是地方教育領導,還是教師和家長,均未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有些家長不得不將孩子從原來所報的培訓班中退出,一時間不知所措;學校的“延時”教育該怎樣進行?教師的工作量怎樣計算?是否增加報酬?誰來把控科學性和有效性?家長是否信得過學校?家長有意向接孩子回家自主學習或自己輔導,或找人輔導,怎麼辦?

任何新事物的出現都會帶來新問題,而不變的永遠是變化。

“雙增”必然伴隨著“雙減”而來,而且必須緊緊跟上。

一是教師和家長責任感的增加,二是教師和家長“教育能”的增加。

將學生多留在學校內兩小時,無疑對家長更有利,但學生在校內做什麼及怎麼做,需要所有一線教育領導和教師認真研究。理論上講,事前不做出教師工作量的處置而增加教師的工作量確實很難讓人接受,畢竟教師也應受到勞動法等法律的保護。因此,各級政府迅速制定配套政策應是當務之急。

即便部分教師不理解甚至有牴觸,校方也應積極引導,分步處理。好事要做好,才不負國家的厚望。應急的方案之一,就是在學校已有師資和資源的基礎上,形成必要的輔導方案,儘量避免學科內重複作業,讓學生覺得學習乏味;亦可引導大學生特別是師範專業大學生進校實習,構建好新的師生關係。將教育的主體還給學校,不是學校更好做了,老師更輕鬆了,而是責任更大了,任務更多了。認識到這一點,對做好校內輔導工作至關重要。

家長的責任感同樣也增加了。既然不允許增加學生負擔,甚至不準給學生留家庭作業,那麼,家長就沒事做了嗎?學生在家的時間該做什麼?為什麼要做?這些問題不會有簡單的答案,也不可能千篇一律。所以,對家長而言,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並利用好學生的閒暇時間,使其獲得更加健康全面的發展。

“教育能”,實際上可理解為“教育的能量”或“教育的能力”。

從教師方面看,我國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並不缺乏,甚至基本功更紮實。事實上,教育工作就是要解決好兩個基本問題或完成好兩個基本任務:一是“教什麼”?二是“怎樣教”?前者我們一直做得不錯,後者則有不少欠缺。如同優秀的運動員未必可以成為好教練,中文專業的老師或語言能力強的老師,未必可以教好語文。其他學科同理。

所以,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教師該怎樣教?什麼是高效的課堂教學?學生該做什麼樣的作業?該佈置什麼樣的作業?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該改變?怎樣改變?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淺度學習為“深度學習”?變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國小教育如何更好地與國中教育銜接?國中教育如何做好“分流”?“分流”的依據是什麼?新大學聯考對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出什麼要求?教師該怎樣做才不負新的責任?這便是教師的“教育能”必須增加的。

充分挖掘教師的教育潛能,最大程度地塑造好每個學生,是永遠不變的教師“教育能”。

再看看家長。中國的家長几乎是最愛孩子的,但往往缺乏科學的教育觀念。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生活的學問主要靠家長傳授,許多時候學會生活,珍愛生活,比學習成績好更重要。

增加家長的“教育能”,意味著家長應當:監督,但不要總陪讀;看懂,但不要總加壓;暗示,但不要總攀比;講理,但不要總嘮叨;溝通,但不要總強勢;幫助,但不要總越位。什麼時候可以做到以下這些了,家長的責任也算盡到了:以朋友之身份加強交流;以長者之身份加強關懷;以後勤之身份加強營養;以學者之身份加強說理。

教育是“百年”之事,無責任,無功力,何以成功?要讓學生好好成長,教師和家長都要再成長!




雙減的同時增加雙增,家長要如何做?需要解決什麼問題?

雙減的同時增加雙增,家長要如何做?需要解決什麼問題?下面就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前不久,伴隨著“雙減”現行政策的落地式,課程教育培訓機構陸續轉為德育教育,藝體學習培訓非常受歡迎。前不久,教育部相關責任人表明,在“雙減”貫徹落實的與此同時,也在促進“雙增”。非常值得留意的是,對藝體教育培訓機構的管控也已執行。

教育部10月26日舉辦記者招待會,邀約好幾個有關部門詳細介紹少年兒童青少年兒童近視防控工作情況。全國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工作聯席會議機制辦公室負責人、教育部體衛藝司廳長王登峰在大會上表明,為了更好地少年兒童中國小生的健康快樂成長,在“雙減”貫徹落實的並且也在促進“雙增”。

一增:提升學員體育文化、造型藝術、戶外活動和勞作的機遇。減出來的時間用於提升學員在戶外活動、工藝美術、歌曲等藝術類專業主題活動上的時間。

二增:提升學員體育文化、歌曲、工藝美術課外培訓的時長和機遇,激勵音體美組織辦校,激勵學員參與體育文化、美育教育學習培訓。

王登峰表明,把“雙減”落實落細切實落實,是對少年兒童青少年兒童近視防控最充分的促進。在“雙減”貫徹落實的與此同時,教育部實際上也在促進“雙增”,也就是在緩解校園內課外作業的與此同時,給學員空出大量參與戶外運動、鍛鍊身體、藝術活動、工作主題活動的時長和機遇,這也是一增。此外一增,是在校外培訓組織評定時把體育文化和美育教育學習培訓列入非課程類學習培訓,換句話說,學員接納體育文化和素質教育層面課外培訓的時長和機遇將提升。以“雙減”推動“雙增”,全是對少年兒童青少年兒童近視防控的強有力地促進。

對學員而言,院校會更為高度重視體美音課程內容,尤其是體育教師不容易再“被得病”了,這種之前不被關注的課程內容再也不被主課佔據,學員自然是開心的。

學員喝彩的與此同時家長卻有點兒憂慮,家長要面臨的問題很實際,體育文化、藝術類專業培訓機構價錢不划算,提升孩子參與體育文化、美育教育學習培訓的機遇代表著家長的經濟壓力也接踵而來。

實際上家長自然期待塑造孩子專長,僅僅經濟發展情況比較有限,期待在提升培訓學校的並且也可以適度減少價錢,讓大量家長和學員交易得起。

家長可使用禮拜天時間和孩子提升鍛鍊身體,跑步、打個球、畫上畫這些是很好的挑選,不一定非要報輔導班,那樣既能節約花費還能塑造親子溝通,家長和孩子都獲得了鍛鍊。

家長要轉變觀念,假如孩子的確不善於目前策略下的學習培訓、考試,比不上讓孩子試著發展趨勢藝體線路,假如孩子沒考上好的普通高中或是好的學校能換一條路走。發展趨勢藝體興趣愛好,也可以塑造孩子的審美觀,鍛鍊孩子的身體,提升孩子的滿足感,一定水平減輕學員的學習壓力。家長不必只盯住孩子的考試成績看,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的教育模式更能將孩子塑造成一個健全人格、積極主動樂觀的人。

雙減後校內教育如何質效雙增?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義務教育生態發生劇烈變化,資本大幅撤離培訓市場,線下校外培訓機構壓減率達92%,線上校外培訓機構壓減率達87%,學校普遍提供課後服務,學校佈置的作業量顯著減少,學生校外培訓負擔與過重作業負擔總體上均大幅減輕,原有的學校、學生、教師、家長、培訓機構的關係格局被重新改寫。但教育新秩序還遠遠沒有形成,“雙減”改革需進一步深化。

從字面上看,“雙減”減的是“量”,但最終目的是“質”,即提升育人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減負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為減負而減負,“雙減”一定要堅持質量導向,要與高質量發展同向同行。

第一,要有高質量的教育目標。思考和推進“雙減”,必須堅持目標導向,必須從更上位的問題“培養什麼人”出發,去思考該減少什麼、該增加什麼、該優化什麼,否則就是盲目的,就是本末倒置的,甚至越減問題越多,陷入誤區與泥潭。高質量的教育不是或者不只是培養出“會考試的人”,而是培養出具有科學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創新創業精神的現代人(即人的現代化),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高質量的貢獻。高質量的教育目標必須能夠促進人的現代化與國家現代化,把學生從機械作業、重複作業、無效作業、題海戰術、唯分數、唯升學中解放出來,就是把學生從片面發展、被動發展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有自主的時間和空間去實現更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以更好地實現學生的根本利益與長遠利益。

第二,要有高質量的課程與教學。不論是常態課講授的內容,還是學校課後服務提供的內容,都屬於課程內容的範圍,這些課程內容要提升質量,不是越多越好,應該好吃有營養,應該少而精,要根據培養目標的重點來確定課程內容的重點,課程結構要與核心素養精準對接,課程內容與培養目標不能“兩張皮”。課程內容要求體現鮮明的素養導向。我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已經修訂完畢,即將頒佈,新課標的突出特徵就是突出核心素養的培養,每一門課程的每一塊內容,都是核心素養的延伸與細化。

第三,要有高質量的教師隊伍。“雙減”政策實施後,教師在校時間明顯變長,教師工作負擔顯著增加,課後延時服務導致教師日常的校本培訓活動沒有時間開展,這些對教師的體力、動力與能力均產生了影響。教師的能力提升需要時間,體力恢復也需要時間,保障教師的休息權、讓教師得到必要休整迫在眉睫,為教師減負勢在必行,彈性上下班制度亟待落實。“雙減”對教師的能力、動力、體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對教師能力提升的要求尤為迫切。學校成為教育主陣地,要發揮主導作用,教師要通過優化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式去培育學生一輩子都需要的核心素養,對教師專業能力的要求空前提升,教師的培訓與研修方式需要變革。

總之,推行“雙減”政策,不能只是重點關注作業與課後服務問題,關注的重心應該轉移,要更加關注培養目標、課程教學、教師素質等,只有這幾個方面達到了高質量,“雙減”的政策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雙減雙增政策指的是什麼

雙減是指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雙增是指增加學生戶外運動的時間和學生進行藝術類科目的補課機會。“雙減政策一般指雙減。“雙減”指要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切實提升學校育人水平,持續規範校外培訓(包括線上培訓和線下培訓),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讓學生真正的做到勞逸結合。雙減政策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和具體行動,也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路徑。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一條 為了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五條 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應當對未成年人進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科學教育、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國家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勞動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培養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抵制資本主義、封建主義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蝕,引導未成年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對雙增雙減政策怎麼做?

增加“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意識

“雙減”意在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與負擔,同樣的課業量,有學習興趣的學生就不會感到有多大的壓力,而對於那些缺乏學習興趣的學生,則是沉重的負擔。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減輕學生負擔的有效措施。那麼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輕鬆快樂又能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無疑是最好的切入點,同時也是最根本的解決學生課堂學習壓力與負擔的有效方法。因為有興趣,所以能讓學生輕鬆快樂地學習;因為有興趣,可以讓學生變被動地接受學習,為主動地探索學,正如在《長度單位》當學習了釐米這個長度單位後,讓學生先分成小組比賽估計一些比較小的物品的長度,如鉛筆、橡皮、本等的長度。這樣分小組比賽估計物體的長度再進行測量驗證,學生的興趣很高,這個過程既讓學生準確感知1釐米或者幾釐米有多長,又能讓學生鞏固用直尺測量物體的方法,也將釐米這個長度單位和我們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日後的生活中可以準確估計物體的長度。2.在進行釐米和米單位換算的教學過程中。讓每個學生準備了一個軟尺,然後同桌互測身高,學生對動手測量身高興趣很濃,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學得快樂輕鬆。測量後,在學生報告同桌身高是多少時,選擇的單位不一致,有的是釐米,有的是米,這就為釐米和米之間的單位換算創設了情境。讓學生拿出軟尺仔細觀察,並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發現,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大聲講出1m=100cm這樣的換算關係。乘勢而上,鼓勵學生拿著軟尺繼續測量,這個過程既可以鞏固釐米和米之間的換算關係,又可以增強學生對物體長度的感知增強“實踐性”,充分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慾望

體驗就是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很顯然,體驗,是一種全身心的活動。生活,是數學學習的舞臺,讓學生走進生活,切實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很多時候,學生的課後作業負擔都是由於過多的機械性的,重複性的,以及低效的課後作業而導致的。很多時候,由於學生在學習知識之前沒有相應的生活體驗,而導致學生不理解就要通過機械性重複性的作業加以掌握。學習知識之後,又沒有相應的生活體驗,可以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其中,就要通過機械重複性的練習對知識加以鞏固。知識來源於生活,注重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產生以及形成過程,注重讓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賦予數學課堂更為豐富的生活元素,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彰顯數學的生活價值。具體策略如.依託教材,構建生活化課堂

生活化課堂與傳統的數學課堂不同,在生活化視角下,教師需要將數學知識與學生所熟知的事物聯絡在一起,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狀態。

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問題

學習數學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指導學生巧用數學知識也是教學的重點。教師要有效地發揮學生已有的經驗,積極地引導學生巧妙運用知識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掌握解決問題的一般經驗和方法,抓住生活與數學的聯絡。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還能讓他們做到活學活用,提高實踐能力。

關注日常生活,捕捉學生興趣點

數學存在於生活中的各個地方,在開展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因此,教師除了要通過設計生活化的問題,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體系,掌握解決問題的技巧,還要讓學生養成細心觀察的習慣,在觀察中發掘數學與生活的關係,從而真正建立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到數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