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黃河大合唱人民音樂家之稱的是誰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2.06W

冼星海。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曾用名黃訓、孔宇,中共黨員。祖籍廣東番禺(今廣州南沙區欖核鎮),出生於澳門。中國近現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

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師從作曲家蕭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託諾夫 。1928年進入國立音樂院學習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赴延安,後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因肺病在莫斯科病逝。

冼星海創作了大量具有戰鬥性和感染力的群眾歌曲,1935年至1938年間,冼星海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遊擊軍歌》《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型別的聲樂作品,開拓了中國現代革命音樂的新局面。還創作了《黃河大合唱》《生產大合唱》等不朽名作。振奮了民族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抗敵救國的精神武器。

2009年冼星海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黃河大合唱人民音樂家之稱的是誰

他的音樂作品不僅在民族抗戰時期廣為傳唱,成為喚醒民族覺醒意識的號角,而且在他去世後的60多年裡仍然受到人民大眾的喜愛。

從1935到1940年的5年間,冼星海寫出了幾百首抗戰歌曲,為民族解放運動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作曲家的作品要讓人民接受就必須採用人民熟悉的音樂語言,冼星海深入挖掘民族音樂語言,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為人民大眾所接受和喜愛。

冼星海一生創作的歌曲有一百多首,在他的創作中,數量最多、影響最廣的是多種多樣的群眾歌曲。如《救國軍歌》《青年進行曲》《保衛盧溝橋》和《到敵人後方去》;有具體展示人民戰爭壯美的戰鬥圖景、將抒情性與鼓動性或描繪性與概括性結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遊擊軍》和《反攻》,這類作品以號召性的音調,堅決果斷的氣勢,反映了抗日軍民的英雄形象。抒情歌曲有《夜半歌聲》《黃河之戀》《讚美新中國》《茫茫的西伯利亞》等。這類歌曲很有激情,與戰鬥型別的歌曲合在一起,具有非常強的藝術魅力。還有表現勞動性的歌曲。如《頂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們開》,這種歌曲多是在勞動民歌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所表現的是勞動人民滿懷信心的鬥爭精神。還有為婦女、兒童寫的《只怕不抵抗》《祖國的孩子們》和《三八婦女節歌》等等。

《黃河大合唱》氣勢磅礴,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個樂章,並由配樂詩朗誦和樂隊演奏將各樂平連成一個整體。各個樂章從內容到音樂形象又具打相對的獨立性,樂章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品以抗日和愛國兩個主題為中心。

從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藝術形象上一步步展開,直至巨集偉的終曲,激盪的感情浪潮發展到了最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