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研學旅行的目的是什麼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4.24K

利用當地已有的自然條件,給孩子創造一個不同的氛圍,可以是人文的,自然的,歷史的等多維度的角度來幫助孩子多元化的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

研學旅行根據學校區域的特色、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各學科的授課內容,通過學生組織集體旅行,使校園飲食的集中方式與平時不同,在生活中,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自然與文化的親近感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

研學旅行的目的是什麼

研究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學生集體參加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校外參觀體驗實踐活動。在研討會上,以學年為單位,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小組活動,在老師和指導人員的指導下,決定主題,面向授課,動手,以中學的形式一起體驗,集體活動,互相寫討論會的日誌,製作研討會的總結報告。研學旅行將教科書知識與現實相結合,讓歷史上的人物更加充滿“煙花之氣”,可以觸控、感受到。在旅行過程中,我們尋找古人的足跡,尋找歷史文化的遺蹟,當原一些教科書上通過文字感受到的風景出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對正文的瞭解也會變得更深刻。

經過漫長的一個學期的封閉學習,讓孩子放鬆心情,適當的放鬆和調節,鬆弛有路,可以使學習更有效率。對國家來說,這是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規劃和發展綱要》的行動,是對公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也是拓寬旅遊發展空間的重要舉措。從學校層面來說,是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是推進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是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旅遊業態的角度看,研學旅行更加關注目的地的文化旅遊資源,是一種滿足自我提升需求的高層次文化旅遊。對學生來說,學生是研學旅行的主體。研學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們接觸社會和自然,在旅遊體驗中學習和鍛鍊,提升自我。

開展研學旅行,有利於讓孩子們開闊眼界、增長知識,促進書本知識與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旅行期間遠離家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鍛鍊孩子們獨立自主的能力;有利於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動手做一些之前沒有做過的事,有利於鍛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有利於滿足學生們暑期的旅遊需求,培養學生的文明旅遊意識,養成文明旅遊行為習慣。學生與教師永遠是教育的核心,不管教學形式如何,教師始終是影響教學結果的直接因素。國家旅遊局出臺《研學旅行服務規範》中規定應至少為每個研學旅行團隊配置一名研學導師,研學導師負責制定研學旅行教育工作計劃。

研學旅行的教師要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引導學生獲取最直接的感受與知識,而不是和傳統的教學一樣獲取間接知識,這對帶隊教師的個人能力要求很高。教師不僅需要創新的教育思維、強大的掌控能力,還要有深厚的教學素養,教學收放合理、不疾不徐。教師要在旅行過程中結合活動內容、參觀地區設定教學內容,通過一個個小的學習內容設計來逐漸烘托出大的學習主題,同時還要負責學生團隊的日常管理工作。《研學旅行服務規範》中將研學旅行按照資源型別分為知識科普型、自然觀賞型、體驗考察型、勵志拓展型、文化康樂型。

這樣的分類對研學課程的開發有指導意義,不同型別的課程也對應著不同的資源要求。研學旅行的課程往往與教師聯絡緊密,它包括的內容很多也很細,圍繞一次研學旅行的核心主題,要設計線路、行程,每一個流程的學習目標與計劃,應該歸屬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大分類裡,一個完整的研學旅行課程比基地課程更復雜,可以看成是一個系列主題的基地課程。在研學旅行中,如果能有一段一兩天的基地學習行程是十分有意義的,不僅能讓學生體驗一下基地式的集體生活,還能讓看起來鬆散的旅行行程更加充實。目前來說基地的場館設施與教學設施都越來越成熟,好的基地能夠提供給學生獨特的學習體驗與最真實的學習環境,這些是景點和公共設施無法提供的。

基地的行程能更加凸顯“研學”的重要性,基地與旅遊景點搭配,能讓學習與旅行遊玩達成一個平衡。不同地區的基地課程特色通常與當地的環境吻合,選擇一條研學旅行線路,主題可能是人文歷史、科技魅力、自然環境,在旅行中除了欣賞沿途風景,去基地體驗符合主題的教學課程更能達到研學的目的。研學線路包括計劃的活動地點、交通、住宿等。從合理、安全的角度對研學線路的設計進行了規定,距離合適,旅程連貫、緊湊,保證學生的安全、學習體驗良好。

從教學設計上看,研學線路要圍繞主題,設計沿途較為合適的活動地點,可以是景點、基地、博物館等。所選地點要在格調上與主題具有一致性,不能偏離主題太遠。一條好的研學旅行線路可以看出設計者的用心與對教學的理解,如何通過旅行的深入來循序漸進地達成教學目的是線路設計者要考慮的。

對於研學旅行來說,保證學生及教師人身安全是基礎,一切都應該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上。安全管理也是《研學旅行服務規範》中一大重要的部分。其中要求主辦方、承辦方及供應商針對研學旅行活動,分別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構建完善有效的安全防控機制。

明確安全管理責任人員及其工作職責,在研學旅行活動過程中安排安全管理人員隨團開展安全管理工作。還要準備地震、火災、食品衛生、治安事件、設施裝置突發故障等在內的各項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並定期組織演練。對工作人員與學生,需要提前進行安全教育,提供安全防控教育知識讀本,召開行前說明會。在旅行過程中教師要嚴格監督學生服從領導、遵守規則。

只有每一個參與者都意識到自身承擔的安全責任,才能將風險降到最低,同時也保證在危險發生時將損失降到最低。

研學的目的與意義是什麼?

研學的目的:孩子定期參加學校開展的研學遊,可以豐富孩子的知識,視野更開闊。研學遊是連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最好的橋樑,是學校教育的延展,孩子可以通過主題研學遊中獲得課外知識,把課本上的知識帶到實踐中。

研學遊的目的是讓孩子在遊中學,在學中游,這恰恰彌補了學校教育的戶外實踐教育的不足,在提升學生創新能力與社會責任感,培養文化素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研學的意義是:研學旅行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遊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結合國際上“研究性學習”的先進理念、方法、模式,成為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研學是由學校或機構統一組織,基於學生自身興趣,根據課本內容,從自然、地理、歷史、人文、科技、體驗六大類別選擇和確定研學主題,在動手做、做中學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集體學習活動。開展研學旅行,有利於促進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深度融合,培養創新人才,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研學活動的目的是什麼

首先,研學的目的是什麼?現在太多的孩子基本上呆在家裡,靠手機,靠電子產品去感知外面的世界。而研學就是利用當地已有的自然條件,給孩子創造一個不同的氛圍,可以是人文的,自然的,歷史的,等等多維度的角度來幫助孩子多元化的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

其次,研學只是玩嗎?研學不是純玩,也不是純帶著目的性,像導遊一樣灌輸性的給孩子介紹一些東西。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人為的去設定,比如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行為特徵,這個階段感興趣的事物,然後再根據研學當地所有的特色文化等進行創意的融合。通過設定一些比較有挑戰性,有意義,有研究性的任務,讓孩子去探討,去完成,去體驗,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獲得豐富的感知和知識的積累。比如,我們曾帶著孩子們去研究客家文化,到了福建龍巖的連城縣城,瞭解了客家宣紙的製作印刷,因為還保留著傳統的印刷方式,所以孩子們親眼看到並參與簡單的體驗,這和在書上看到的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從材料、過程、工藝、成品等等都是文化的體驗。

接下來,我們還了解當地民俗遊大龍的製作,這個被稱作是漢族傳統民俗活動,曾經獲得過吉尼斯紀錄。和我們常見的民俗龍還不太一樣,龍的身體有兩米長,龍頭就更大了,需要很多壯年同時用力才拉得動。這麼一個起源於明朝年間的這麼一個民俗活動,它的意義是什麼?它的製作工序又是什麼?背後又有什麼故事?為什麼還能夠保留至今?這些對於孩子不僅是一個文化傳承的延續,更是對中國博大中國文化精髓的理解和認識。

而這些東西就算書中有說到的,頂多也就是圖片和文字在孩子們的腦海裡轉瞬即逝,而只有當還孩子們去感受,去體驗,等著老師傅講解,一步一步的去領悟,這個研學的過程才是做重要的。所以,研學重要嗎?我覺得算是另外一種學習方式的補充吧,可以幫助孩子更加多元的認識世界,拓展視野。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有條件的研學還是有必要的。

不過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有一些研學是屬於頂著“研學”的頭銜,走馬觀花式的遊覽,那這種研學就沒有太多的意義了。我們說有意義的研學,一定是具有課程設計,組織意義在裡頭,有人為用心設定,而且是根據研學當地的資源優勢來整合創造的,這樣的研學才值得孩子們去感受。另外,現在國內外的研學市場也越來越少,很多非物質的匠人都在積極的傳承著中國的物質文化,所以一定程度上也讓孩子們的研學變得更加有意義。

這時市場趨勢導致,也是文化發展的必然性。

研學旅行的目的及意義

短期來看,“研學旅行”有較強的教育意義、實踐意義和公益性。長期看,學生能從社會、大自然中汲取自身發展的力量,同時鍛鍊了自己的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處理問題能力、還培養了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意識和對“美”的欣賞能力,從而不斷提高下一代國民素養。

Tags:研學 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