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明孝陵是誰的墓簡介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1.15W

南京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諡“孝慈”,故名孝陵。明孝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於鐘山風景名勝區內。

其佔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明孝陵是誰的墓簡介

明孝陵作為中國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明清兩代五百餘年20多座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程序分佈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先後呼叫軍工10萬,歷時達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為陵”舊制,又創方墳為圜丘新制。將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為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文化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優秀典範。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主持陵墓的營建工程。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馬皇后去世,9月葬入孝陵,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一說是馬皇后諡“孝慈”,取意於諡中的孝字,故名;一說有“以孝治天下”之意。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於應天府崩殂,遂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至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整個孝陵建成,歷時長達30餘年。其規模巨集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帝王陵墓而有所增益。

建成時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當時從朝陽門(今中山門)至孝陵衛到陵墓西北所築的皇牆有45華里長,護陵駐軍有5千多人。那時候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養長生鹿千頭。

鹿鳴其間,氣勢非凡。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孝陵享殿等主體工程基本完工,先後呼叫軍工10萬,至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其總體佈局分兩部分:一是導引建築的神道,二是陵寢主體建築。明孝陵處於山清水秀的環境之中,周圍山勢跌宕起伏,山環水繞,人文與自然景觀渾然天成。

陵園規模巨集大,格局嚴謹。孝陵建築自下馬坊至寶城,縱深2.62公里,陵寢主體建築當年建有紅牆圍繞,周長2.25公里。明孝陵經歷了600多年的滄桑,許多建築物的木結構已不存在,但陵寢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氣派,地下墓宮完好如初。陵區內的主體建築和石刻有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包括下馬坊、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築遺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築的真實性和空間佈局的完整性。

墓區的建築大體分為兩大部分:第一組神道部分,從下馬坊起,到孝陵正門;第二組是主體部分,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為止。沿神道依次有:下馬坊、禁約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碑亭、御橋、石像路、石望柱、武將、文臣、櫺星門。過櫺星門折向東北,便進入陵園的主體部分。這條正對獨龍阜的南北軸線上依次有:金水橋、文武方門、孝陵門、孝陵殿、內紅門、方城明樓、寶頂等建築。

陵寢建築都是按中軸線配製,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神道部分第一部分是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自下馬坊至孝陵正門(文武方門),包括下馬坊、神烈山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及碑亭(俗稱四方城)、神道石刻和御河橋。

主體建築第二部分明孝陵寢主體建築。自正門至崇丘,包括文武方門(即正門)、碑殿、享殿、大石橋、方城、明樓、寶頂等,築有圍牆。

明孝陵是誰的陵墓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孝慈高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明孝陵坐落於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於南京鐘山風景名勝區,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孝慈高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諡號孝慈皇后,故名孝陵。

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作為中國明皇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巨集偉,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五百餘年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程序分佈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明孝陵是哪個皇帝的陵墓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諡“孝慈”,故名孝陵。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先後呼叫軍工10萬,歷時達25年。

承唐宋帝陵“依山為陵”舊制,又創方墳為圜丘新制。

將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為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文化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優秀典範。明孝陵作為中國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明清兩代五百餘年20多座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程序分佈於北京、湖北、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明孝陵是誰的墓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孝慈高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位於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於鐘山風景名勝區內,佔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擴充套件資料:明孝陵處於山清水秀的環境之中,周圍山勢跌宕起伏,山環水繞,人文與自然景觀渾然天成。

陵園規模巨集大,格局嚴謹。

孝陵建築自下馬坊至寶城,縱深2.62公里,陵寢主體建築當年建有紅牆圍繞,周長2.25公里。明孝陵經歷了600多年的滄桑,許多建築物的木結構已不存在,但陵寢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本恢弘的氣派,地下墓宮完好如初。陵區內的主體建築和石刻有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包括下馬坊、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築遺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築的真實性和空間佈局的完整性。墓區的建築大體分為兩大部分:第一組神道部分,從下馬坊起,到孝陵正門;第二組是主體部分,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為止。

沿神道依次有:下馬坊、禁約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碑亭、御橋、石像路、石望柱、武將、文臣、櫺星門。過櫺星門折向東北,便是進入陵園的主體部分。這條正對獨龍阜的南北軸線上依次有:金水橋、文武方門、孝陵門、孝陵殿、內紅門、方城明樓、寶頂等建築。

陵寢建築都是按中軸線配置,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Tags:明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