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楚辭是什麼時候興起的?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9.86K

戰國。“楚辭”的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前期。

漢代有時簡稱它為“辭”,或連稱為“辭賦”。

楚辭是什麼時候興起的?

又由於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所以後人也有以“騷”來指稱楚辭的。如蕭統《文選》中的“騷”類、劉勰《文心雕龍》中的《辨騷》篇,就是對整個楚辭而言。從漢代開始,“楚辭”又成為屈原等人作品的總集名。楚辭淵源於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

它受著《詩經》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係的,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楚地早有歌謠,據劉向《說苑》記載,約公元前6世紀有《越人歌》和《楚人歌》。

《論語》載孔子曾聽到《接輿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可是這些楚地歌謠僅一鱗半爪地存於歷史記載中,只是到了戰國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於楚國文壇之後,楚辭才形成一代文學樣式。楚辭的主要作者是屈原。

他創作出了《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一些楚辭作者。據《史記》記載,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現存的《楚辭》總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傳下來。《楚辭》對整個中國文化系統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特別是文學方面,它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詩篇,因此後世稱此種文體為“楚辭體”、騷體。 而四大體裁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對《楚辭》(楚辭)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學科,今稱為“楚辭學”,其上迄漢代,宋代大興,近現代更成為中國古典文化殿堂之顯學,而《楚辭》早在盛唐時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華文化圈”,16世紀之後,更流入歐洲。

至19世紀,楚辭引起歐美各國廣泛關注,各種語言的譯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現,在國際漢學界,楚辭一直是研究的熱點之一。劉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劉更生,字子政,沛郡豐邑(今江蘇省徐州市)人。漢朝宗室大臣、文學家,楚元王劉交(漢高祖劉邦異母弟)之玄孫,陽城侯劉德之子,經學家劉歆之父,中國目錄學鼻祖。以門蔭入仕,起家輦郎。

漢宣帝時,授諫大夫、給事中。漢元帝即位,授宗正卿。反對宦官弘恭、石顯,坐罪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出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尉,世稱劉中壘。

建平元年,去世,時年七十二歲。曾奉命領校祕書,所撰《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戰國策》《五經通義》。

編訂《楚辭》,聯合兒子劉歆共同編訂《山海經》。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為主要特色,作品收錄於《劉子政集》。

楚辭出現於什麼時期

楚辭出現於戰國時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以南方民歌為基礎,採用楚國方言創作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楚辭。

屈原的抒情長詩《離騷》,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是楚辭的代表作,楚辭因此又稱為"離騷體"。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形式,亦作“楚詞”。作品運用楚地(現在湖南,湖北,安徽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楚辭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變化、辭藻華美、對偶工巧,以大量“兮 ”字作襯字。戰國 楚屈原 吸收其營養,創作出《離騷》等鉅製鴻篇,後人仿效,名篇繼出,成為一種有特點的文學作品,通稱楚 辭。

西漢 劉向編輯成《楚辭》集,東漢 王逸又有所增益,分章加註成《楚辭章句》。 唐孟浩然《陪張丞相自鬆滋江東泊渚宮》詩:“臘響驚雲夢,漁歌激楚 辭。”《朱子語類》卷一三九:“楚 詞平易,後人學做者反艱深了,都不可曉。

”宋 魏慶之《詩人玉屑·詩體上》:“有楚 辭,屈 宋以下,效 楚辭體者,皆謂之 楚辭。” 姚華《論文後編·目錄中》:“楚 辭者,楚 人之辭也。雖‘鳳兮’‘滄浪’,已載前籍,而《騷》尤深遠,其辭若跌宕怪神,其思則繾綣惻怛,故能義兼《風》《雅》,體先詞賦,於是楚 辭代《詩》而興,蔚然成家矣。

楚辭是什麼時期興起於哪國的一種詩歌樣式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於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楚辭》是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

“楚辭”之名首見於《史記·酷吏列傳》。

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彙編成集,計十六篇,定名為《楚辭》。是為總集之祖。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別是:《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士》《七諫》《哀時命》《九懷》《九嘆》《九思》。這個十七篇的篇章結構,遂成為後世通行本。

《楚辭》運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餘論》)。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與《詩經》古樸的四言體詩相比,楚辭的句式較活潑,句中有時使用楚國方言,在節奏和韻律上獨具特色,更適合表現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

楚辭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我國戰國時代末期,在江漢流域的楚國,出現了一種瑰奇雄偉、深沉真摯、悲壯奔放的嶄新詩歌,這就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所開創的楚辭。作為一種詩體,楚辭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濃厚的地方色彩。

它被稱為“楚辭”,就是因為它“書楚語,作楚聲,紀楚物”(宋黃伯思《東觀餘論·翼騷序》)。

屈原以後,在楚國和漢代都有一些人用“楚辭”這種詩體來進行創作。大約到了西漢末年,許多“楚辭”作品就被編為一部總集。但是無論作為文體或詩歌總集的名稱,“楚辭”一詞永遠是與屈原的名字分不開的。 楚辭連同它最偉大的作者屈原之所以產生於楚國,並非偶然,它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

楚國建立於西周初期,當時“闢(僻)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左傳·昭公十二年》)。經過楚國人民的長期奮鬥,到了春秋時期,已具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史記·貨殖列傳》),“商農工賈、不敗其業”(《左傳·宣公十一年》),得以縱橫於江漢流域。

春秋晚期,楚國就有了中原地區很少見的冶鐵業,近年在河南淅川縣發掘的楚墓中,發現了一支玉柄鐵匕首,更說明楚國冶鐵業的進步。經濟的高度發展給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應該記住,遠不是一切‘上層建築’都是直接從經濟基礎中成長起來的:藝術同經濟基礎發生聯絡只是間接的”(普列漢諾夫《關於“經濟因素”》)。

楚國發達的經濟,只是給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而某種藝術形式的發展更重要的是生根於傳統文化,並受著社會、時代的制約。文學藝術的發展規律起著重要而直接的作用。 首先,發達而又獨具特色的楚文化孕育著偉大的詩人,它是楚辭產生的土壤。

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民族一樣,在原始時代有著豐富多彩的神話。當中原地區的正統經典把古代遺留下來的美麗神話一概加以“歷史化”時,地處南方的楚國仍然存在著許多瑰麗的神話;《漢書》就說,“楚人信巫鬼而重淫祀”。這樣的風俗,在神話傳說的儲存和流傳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楚辭《九歌》是經屈原加工過的楚國民間祭神的樂歌,其中就可以看出楚地的風俗是如何富有神話的意味和色彩。

在《離騷》、《天問》、《招魂》等詩篇中,神話素材經過屈原的精心結撰,都產生了極大的藝術魅力。同時,神話傳說擴大了詩人馳騁想象的空間,豐富了屈原創作的內容,為積極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形成與發展,開闢了道路。 楚國山川佳麗,物產豐富,楚國人民,特別愛好音樂舞蹈;而巫風的盛行,更推動了音樂舞蹈的發展。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也說明,楚國人民比中原列國人民更為能歌善舞。

這也直接影響了詩歌的創作。王國維就認為《九歌》是後世戲劇的萌芽;聞一多更改寫《九歌》為歌舞劇。同時,自然風光不僅陶冶了詩人的性情、豐富了詩人的想象,而且還提供了詩人藉以抒情的素材。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就說:“屈平所以能洞鑑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這確實是屈原得天獨厚的地方。

其次,中原地區傳統的和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與屈原和楚辭的產生也有密切關係。《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多方面描寫了現實生活,表現了不同階級或階層的人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具有現實主義精神。藝術手法上,它大量運用比、興,獲得了顯著的藝術效果。

在南北文化的交流中,《詩經》給楚辭提供了極為有益的借鑑,楚辭中的比興手法和麵向現實的精神,顯然繼承了《詩經》的傳統。 國、積極奔波,在統治者中尋找“知音”;而列國君主也願意傾聽他們的遊說之辭。這一時代特色,使士所寫的說理散文,詞章巨集麗,感情激越,富有說服力。

為了更有說服力,這些散文也大量運用比喻、寓言,使文章更為曲折、生動。百家爭鳴及其相應的散文發展,也給屈原的創作以很大的影響。諸子百家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在屈原作品中更有鮮明的反映。由於這種種原因,所以對屈原來說,象《詩經》那種簡單的文體和質樸的語言,似乎已不能充分表達他的思想、抒發他的感情了。

因此,他便以楚國民歌為基礎,並提煉諸子散文的語言融入詩歌,開創了楚辭這一嶄新的形式,在詩壇上開闢了一代新風。 中國古代著名文藝批評家劉勰說得好:“不有屈原,豈見《離騷》”(《文心雕龍·辨騷》)。而屈原之所以能夠成為偉大的詩人,除了上述客觀條件外,與他本身的主觀努力分不開。

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前278年①),名平,秭歸(今湖北秭歸)人,他相信自己有很好的稟賦。相傳古帝顓頊高陽氏是楚國的祖先,而屈原的家族正屬於楚王族的一支。屈原降生的那天,正當太歲逢寅(舊星曆學稱為攝提格,即《離騷》所說的“攝提”)的那年正月庚寅,年月日都符合“人生於寅”的觀念,他父親便給他取名為“平”,字叫“原”,與其生日相配合。平,平正,天的象徵;原,廣闊而平坦的地形,指大地。

這樣,屈原的名、字與生辰就包含了天地人三者統一的意義。這在兩千多年前的屈原看來,當然是幸運而又值得驕傲的事。但屈原並沒有沉醉於這種幸運之中,他知道:“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抽思》),所以,他十分珍惜光陰,努力自修:“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離騷》)。

堅持不懈地追求高潔的品格:“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桔頌》)。堅定執著地追求真理、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餘。

Tags:楚辭 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