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以誰為代表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2.51W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以誰為代表的答案是:李大釗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後,以李大釗為代表的先進分子開始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1919年10月11月李大釗分兩期在《新青年》上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與以往一些文章對馬克思主義所作的片斷的。不確切的表述不同該文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指的是:1917年11月7日下午5時,俄國布林什維克黨領導下的革命士兵包圍了冬宮。晚21時45分,“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以它轟擊冬宮的炮聲,揭開了十月革命的序幕。冬宮激戰進行的同時,11月7日夜間,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在斯莫爾尼宮開幕了。會議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告工人、士兵、農民書》,宣告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

巡洋艦“阿芙樂爾”意為“黎明”或“曙光”。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原為沙皇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軍艦,該艦1896年“立項”,1897年開始建造,1900年5月11日建成下水,1903年起服役。經歷過三次革命和四場戰爭,而讓它聞名於世的還是參與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十月革命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鬥爭。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十月革命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鬥爭。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以誰為代表

毛澤東於1949年6月30日寫成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有一句名言:“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裡十分形象地所說的“一聲炮響”,顯然是源於毛澤東熟讀過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這本聯共(布)中央特設委員會編寫的於1938年出版的被當做“馬列主義百科全書”的教科書有如下一句經典的描述:“10月25日,‘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向冬宮轟擊的炮聲,宣告了新紀元即偉大社會主義的開始。”“阿芙樂爾”原是羅馬神話中司晨女神。俄國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建造於1901年,1916年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作戰中受到重創,被送到彼得格勒造船廠修理。艦上水兵與造船廠工人深受革命影響,建立了革命組織。1917年10月25日(公曆11月7日)下午該艦開到市區尼古拉大橋邊停泊,傍晚艦上剛被任命為政治委員的水雷放射手亞・別裡什夫接到彼得格勒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要求該艦在看到彼得―保羅要塞發出紅色訊號時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的冬宮開炮。晚9時40分,該艦見到訊號燈當即發出了攻打冬宮的第一炮,革命工人和士兵們就荷槍實彈、高聲吶喊“烏拉”,爭先恐後,勇猛衝鋒,攻進冬宮,逮捕了臨時政府官員。從1950年我開始教“馬列主義基礎”這門政治理論課起,在課堂上我總是經常這樣來講解俄國十月革命的程序。而且我還繪聲繪色地說:“阿芙樂爾”是俄文音譯,意為曙光、朝霞,“阿芙樂爾”的炮聲像是放射出黎明的曙光、絢麗的朝霞,開始把社會主義的太陽送到久困在黑夜中的人間。

隨著1991年蘇聯解體,歷史的真相終於大白。不久前,我從俄羅斯出版的《論據與事實》週刊2002年10月下旬第43期第24版查到《“阿芙樂爾”號炮擊過冬宮嗎?》一文,文前有權威人士弗拉德連・巴拉科夫・塔林寫的一段如下提示性按語:“首先要說,彼得格勒各報都曾經報道‘阿芙樂爾’巡洋艦用6英寸口徑大炮攻打冬宮。可是該艦指揮官在第二天就通過《真理報》批駁了這種說法,並且肯定了該艦隻打了一發空炮。究竟誰對呢?”《論據與事實》的這篇文章指明:當時要從該艦所停泊的涅瓦河上尼古拉大橋旁向冬宮進行實彈射擊,射角小得難以運作。而且,位於冬宮旁的海軍部大廈,以及因局勢動盪而向上吊起、停止通行的冬宮大橋,都會阻礙艦炮瞄準。所以,“阿芙樂爾”巡洋艦從理論和實際來說都不可能對冬宮進行實彈射擊。那麼,落到冬宮的幾發炮彈究竟來自何方呢?是“來自冬宮對面的彼得―保羅要塞。布林什維克在要塞西端架起了好幾門3英寸口徑的大炮。據各種估計,他們對冬宮發射3發至30發炮彈。被英國大使的女兒誤認為是從‘阿芙樂爾’號打過來的那幾發炮彈,正是來自彼得―保羅要塞。由此可見,‘阿芙樂爾’號巡洋艦革命水兵所說的是真話。”《論據與事實》這篇文章所言,我認為是符合實際的,然而現在有人據此以為既然實際上是彼得―保羅要塞發出炮彈,可見以往所流傳的“阿芙樂爾”一聲炮響宣告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新紀元的說法完全是子虛烏有,偽造歷史。我認為這種看法也不全面。彼得―保羅要塞位於彼得格勒市涅瓦河河口扎亞奇島上,1703年由彼得大帝奠基,它是首都大門口最重要的戰略據點。1917年10月,要塞部隊約有8000人,士兵們多已轉向支援布林什維克革命,建立了基層黨組織。革命軍事委員會在起義前夕派勃拉貢拉洛夫來當政治委員,準備組織進攻。他說:10月24日該要塞已與“阿芙樂爾”艦隊的革命組織取得聯絡,約定當晚先由艦艇向空中開空炮,如果臨時政府不投降,再由要塞發射實彈進行轟擊(見克尼亞捷夫、康士坦丁諾夫合編、金嬋等合譯:《彼得格勒十日武裝起義》,三聯書局1958年版,第114頁)。後來實際情況正是這樣進展的。再看2007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法國長期研究蘇聯歷史、著述豐碩的史學家尼古拉・韋爾特著《1917年革命中的俄羅斯》一書(原書是1997年出版)的有關記述,也可以印證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確實是空炮與實彈先後配合。書中這樣寫道:10月25日(即公曆11月7日)“18時30分,軍事革命委員會向臨時政府發出了最後通牒:要麼舉手投降,要麼遭受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和彼得―保羅要塞大炮的炮火轟擊。21時,阿芙樂爾號巡洋艦開炮了。由於艦上沒有任何炮彈,它只不過放了一個空炮。兩個小時之後,彼得―保羅要塞也打出了一些炮火,但卻毫無準頭,僅僅對冬宮造成了極小的一些損壞。負責保衛冬宮的哥薩克軍人和士官生……逐漸向後撤退。到了午夜,僅剩婦女軍和一些軍官還堅守在崗位上。最後,來自巴浦洛夫斯基軍團的第一批陸軍和海軍軍人強行衝破了冬宮的大門和窗戶。……10月26日凌晨2時10分,起義軍佔領冬宮,臨時政府的部長們被逮捕並在良好的護衛下被送往彼得―保羅要塞。”從上可見,準確的、全面的說法應該是:“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和彼得―保羅要塞向冬宮轟擊的炮聲,宣告了新紀元即偉大社會主義紀元的開始。空炮與實炮的緊密配合既威懾、打擊了負隅頑抗的敵人,又號召鼓舞了革命群眾,共同促進了十月武裝起義的順利勝利。避實就虛,只講虛不務實,或者避虛就實,只求實不務虛,都帶有片面性,都沒有反映歷史的全貌。對蘇聯歷史的眾多問題要作出全面評價,還有待學者的艱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