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經世致用是誰提出的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1.8W

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

經世致用提出者: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

經世致用,是指學問必須有益於國事。經世致用一詞由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等提出。他們認為學習、徵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應以治事、救世為急務,反對當時的偽理學家不切實際的空虛之學,對後人影響很大。

經世致用是誰提出的

(一)"務當世之務"。

顧炎武說: "孔子刪述六經,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故曰‘載諸空言,不如見諸行事'……愚不揣有見於此,凡文之不關於六經之指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 "務當世之務",密切聯絡社會的現實問題,可以說是經世致用學者的為學宗旨。朱之瑜說:"大人君子。包天下以為量,在天下則憂天下,在一邦則憂一邦,惟恐生民之不遂。" 他們把天下、邦國、生民之事都作為"當世之務"的具體內容。李顒說:"學人貴識時務……道不虛談,學貴實效,學而不足以開物成務,康濟時艱,真擁衾之婦女耳,亦可羞已!" 這種康濟時艱的精神,與理學的空談學風,形成顯明界限。

(二)勇於任事的精神。

經世致用學者都提倡勇於任事的精神,潘耒稱道顧炎武說:"當明末年,奮欲有所自樹,而迄不得試,窮約以老。然憂天憫人之志,未嘗少衰。事關民生國命者,必窮源溯本,討論其所以然。" 黃宗羲說:"扶危定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絲有所未盡。不容但已。古今成敗利鈍有盡。而此'不容已'者,長留於天地之間。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常人藐為說鈴,賢聖指為血路也。" 這種"不容已"的精神,可以說是對時代的一種責任感。他們認為,聖賢與佛、老的區別,正在於此。顏元說:"人必能斡旋乾坤?利濟蒼生,方是聖賢,不然矯言性天,其見定靜,終是釋迦,莊周也。" 因此,顏元立志"生存一日當為民辦事一日"。劉獻庭甚至認為不能"斡旋氣運","利濟天下",就不能稱為人。

(三)致力創新的精神。

經世致用學者們要求獨立思考,有所創新,絕不蹈襲古人。顧炎武批評明代學風弊病說:"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書,無非竊盜而已。" 強調凡所做學問。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無,而後為之。" 顏元則強調"立言但論是非",反對"附和雷同",他說:"立言但論是非?不論同異。是,則一二之見不可易也;非,雖千萬人所同,不隨聲也。豈惟千萬人,雖百千年同迷之局,我輩亦當以先覺覺後覺,竟不必附和雷同也。"

唐甄提倡"言我之言",貴在己出,激烈地反對蹈襲古人。他說:"言,我之言也。名,我所稱之名也。今人作述,必襲古人之文,官爵郡縣,必反今世之名,何其猥而悖也," 所以唐甄一生"不為應酬之文,意所欲言則言之。" 他的《潛書》能和黃宗羲的名著《明夷待訪錄》齊名,並非偶然。不襲古人,獨立思考,貴在創新的精神,使清初的經世致用思想家幻在各個學術領域都別開生面,取得巨大成就。

(四)注重調查研究。

經世致用學者比較實事求是,重調查研究。在這方面可以劉獻庭、顧炎武、顧祖禹為其代表。如劉獻庭"脫身歷九州,覽其山川形勢,訪遺佚,交其豪傑,觀其土俗,以益廣其聞見,而質證其所學。他用這種調查訪問的辦法"討論天地陰陽之變、霸王大略、兵法、文章典制、方域要害",而成為"清七年級大學者"。再如顧炎武,可以說是清初學者中推崇調查研究的典範。"凡先生之遊,載書自隨,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 他遍遊北方,心懷探討"國家治亂之源,生民根本之計"的目的,一年之內半宿旅店"。"考其山川風俗,疾苦利病"。窮一生之功,寫出"務質之今日所可行而不為泥古之空言"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規切時弊,尤為深切著明"的《日知錄》等名著。地理學家顧祖禹則"舟車所往,必覽城廓,按山川,稽裡道,問關津,以及商旅之子,征戍之夫。或與從容談論,考核異同。" 這種調查研究之風,在清初學者中比較盛行,成為清初學風的一大特點。

(五)研究範圍廣大。

經世致用學者們"引古籌今",研究範圍巨集偉廣大,幾乎涉及社會的一切方面--政治、經濟、軍事、國家、民族、法律教育、地理、風俗、人情、自然科學等等。如李顒"倡'匡時要物',少時著《帝學巨集綱》,《經世蠡測》、《時務急著》諸書,'凡政體所關,靡不規畫。" 黃宗羲則"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誌、九流百家之教,無不精研。" 顧炎武"凡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之屬,莫不窮原究委,考正得失。" 王源說劉獻庭"於禮樂、象緯、醫藥、書數、法律、農桑、火攻、器制、旁通博考,浩浩無涯"。就是在學術上仍屬程朱派的學者,也已經跳出理學道德性命的範圍,擴大了研究課題,陸世儀說:"今所當學者不止六藝,如天文、地理、河渠、兵法之類,皆切於世用,不可不講。" 最具有典型性的,可能是顏元的所謂"六府三事之學"。根據李塨的解釋是:

"六府三事,此萬事親民之至道也。言水,則凡溝洫、漕輓、治河、防海、水戰、藏冰、鹺榷諸事統之矣;言火,則凡焚山、燒荒、火器、大戰、與夫禁火,改火諸燮理之法統之矣;言金,則凡冶鑄、泉貨、修兵、講武、大司馬之法統之矣;言木,則凡冬官所職,虞人所掌,若後世茶榷,抽分統之矣;言土,則凡體國經野,辨五土之性,治九州之宜,井田、封建、山河、城池諸地理之學統之矣;言谷,則凡后稷之所經營,田千秋、趙過之所補救,晁錯、劉晏之所謀為,屯田、貴粟,實邊、足餉諸農政統之矣。正德,正此金木水火土谷之德;利用,利此金木水火土谷之用;厚生,厚此金木水火土谷之生也。"

Tags:經世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