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出自哪裡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7.85K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留別王侍御維》。

這首詩是孟浩然回襄陽臨行前留給王維的。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出自哪裡

詩人抒發出由於沒人引薦,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懷。這首詩表達直率,語言淺顯,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耐人尋味。綜觀全詩,既沒有優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辭藻,語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語。對偶也不求工整,卻極其自然,毫無斧鑿痕跡。

然而卻把落第後的心境,表現得頗為深刻。言淺意深,頗有餘味,耐人咀嚼。首聯直接說出“自歸”,頷聯則寫題意“惜別”,頸聯說明“自歸”之故——乃是知音既少,當道不用,此時不走,更待何時。

尾聯敘寫決心隱居不仕,歸隱田園。詩以失意後的牢騷貫穿全詩。語言平淡樸實,近於口語,不講究對偶,順其自然。

在京求仕不成, 詩中便充溢著對“當路誰相假”的憤懣,並用“獨尋芳草去”自我解嘲。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這樣寂寞還等待著什麼?天天都是懷著失望而歸。我想尋找幽靜山林隱去,又可惜要與老朋友分離。

當權者有誰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間實在稀微。只應該守寂寞了此一生,關閉上柴門與人世隔離。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於襄陽城中一個薄有恆產的書香之家。聖曆元年(698年),孟浩然與弟弟一起讀書學劍。

景龍二年(708年),孟浩然20歲,是年前後遊鹿門山,作《題鹿門山》詩。詩標誌著孟浩然獨特的詩風基本形成。景雲二年(711年),孟浩然23歲,與張子容同隱鹿門山。先天元年(712年),冬天,送張子容應考進士,作詩《送張子容進士舉》,25到35歲間,辭親遠行,漫遊長江流域,廣交朋友,干謁公卿名流,以求進身之機。

開元五年(717年),遊洞庭湖。登岳陽樓,作《岳陽樓》詩以獻。

開元六年(718年),二月,張說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孟浩然居家,作詩慨嘆清貧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薦。

開元八年(720年),暮春,孟浩然抱病,有贈張子容詩《晚春臥病寄張八》。九月九日,孟浩然與賈舁登峴山,詩酒唱和。開元十二年(724年),孟浩然36歲,韓思復任襄州刺史。盧饌為襄陽令,孟浩然與之為忘形之交。

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陽求仕,滯洛三年,一無所獲。開元十三年(725年)韓思復卒,天子親題其碑,孟浩然與盧饌立石峴山。開元十四年(726年)夏秋間,孟浩然於維揚一帶結識李白。

開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第一趕赴長安進行科舉考試。開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長安作《長安平春》詩,抒發渴望及第的心情,當年孟浩然三十九歲,然而,科舉不中。同年孟浩然與王維結交,王維為孟浩然畫像,兩人成為忘年之交。應進士舉不第後,孟浩然仍留在長安獻賦以求賞識,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

他和張說交誼甚篤。傳說張說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孟浩然驚避床下。張說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

孟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離開長安,輾轉於襄陽、洛陽,夏季遊吳越,與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