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製圖六體作者是誰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2.95W

裴秀。

製圖六體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製圖理論,為西晉時裴秀總結前人制圖經驗的基礎上提出。裴秀在地圖學上的貢 獻,不僅在於他主持編制了地圖,更在於他把前人的製圖 經驗加以總結提高,第一次明確地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繪製理論。在其《禹貢地域圖》序中,他明確地提出六條製圖原則,即“製圖六體":

一為"分率",用以反映面積、長寬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

二為"準望",用以確定地貌、地物彼此間的相互方位關係。

三為"道里",用以確定兩地之間道路的距離。

四為"高下",即相對高程。

五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

六為"迂直",即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

製圖六體作者是誰

我國三世紀系統、科學、合理的製圖理論,就是“製圖六體”,今譯如下:“繪製地圖有六項法則:一為“分率”,即比例。用它折算圖與實際地物之間的數量關係。二為“準望”,即方位。用它確定地物的位置、方向。三為“道里”,用它確定地物間的距離。四為“高下”;五為“方邪”;六為“迂直”。後三條法則的使用各因地制宜,都是用來校正由於地形起伏、方向偏差和物體之間迂迴彎曲而引起的誤差。地圖只有形狀沒有比例尺,就不能判斷遠近與大小。只有比例沒有方位,雖然某一處正確了,但在其他方向必然產生差錯。有了方位沒有其間距離的準確資料,那麼在山海相隔之處就無法正確表示在圖上。有了距離間的裡數,如果沒有考慮地面起伏、方向曲折引起的偏斜及道路迂迴曲折引起的誤差,那麼圖上的里程數必然和實際的距離不一致,方位也會不正確。所以,這六條製圖法則在使用時要互相參照。地物雖然受高山、大川的阻隔,即便難於到達絕險之地,以及高低曲折產生的誤差都可以校正,而使地形、地物較為準確地反映到地圖上來。”製圖六體的前三條法則,闡述了地圖的比例、方位和距離,是現代地圖繪製不可缺少的數理元素。後三項原則論述如何正確確定表達兩點距離的方法。要考慮由於地面起伏、方向偏斜和將曲線變為直線產生的誤差。即將斜距歸化為水平距的改正;方向偏差的改正和曲線改正,最後才能得到不帶或少帶誤差的“飛鳥直達”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