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科普教育 > 

皁刺的別名叫什麼

欄目: 科普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3.25W

皁刺的別名叫皂莢刺、天丁、皁角針、皁針。皁刺為豆科植物皂莢的乾燥棘刺,它們一般生於路邊、溝旁、住宅附近,分佈於四川、貴州、江蘇、安徽、山東、浙江、吉林、河南等地。皁刺為主刺及1~2次分枝的棘刺。皁刺全年均可採收,趁鮮切片,乾燥處理即可。

關於皁刺:

皁刺全年可採,但以9月至翌年3月間為宜,切片晒乾即可。皁刺是皂莢植株上的乾燥棘刺,皂莢屬於喬木,高達15m,刺粗壯,通常分枝,長可達16cm。

皂莢的枝幹為圓柱形,葉片為偶數羽狀複葉,長12~18cm;小葉6~14片,長卵形、長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8cm,寬1.5~3.5cm;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斜圓形或斜楔形,邊緣有細鋸齒,無毛。

皂莢的花是總狀花序;花萼鍾狀,有4枚披針形裂片;花瓣4,白色;雄蕊6~8;子房條形,沿縫線有毛;莢果條形,不扭轉,長12~30,寬2~4cm,微厚,黑棕色,被白色粉霜;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皁刺的別名叫什麼


皁角刺樹是我們常說的皁角樹嗎?或者是不是造刺樹?

是的。..是一種樹!各地叫法不同罷了。

皁角刺

開放分類: 植物、中醫、中草藥、藥材、藥理學

皁角刺

【拉丁名】Spina Gleditsiae

【英文名】Chinese Honeylocust Spine

別名 天丁、皁針、皂莢刺。【異名】皂莢刺(《聖惠方》),皁刺(《醫學入門》),天丁(《綱目》),皁角針(《江蘇植藥志》),皁針(《中藥材手冊》)。

來源 為豆科植物皂莢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棘刺。

植物形態 落葉喬木,棘刺圓柱形,常分支。羽狀複葉互簇生,小葉6~16,卵形至長卵形,長3~8cm,寬1~2 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齒。總狀花序腋生及頂生,花雜性;花萼4裂;花瓣4,淡黃色;雄蕊6~8;子房沿縫線有毛。莢果扁長條狀,長12~35cm,寬2~4cm,紫棕色,有時被白色蠟粉。花期5月,果期10月。

生於路旁、溝旁、宅旁。主產河南、江蘇、湖北、廣西。

採製 全年可用刀砍下棘刺或切片晒乾。

性狀 完整的棘刺常分枝,有時再分小枝,刺端銳尖,基部扁圓柱狀,全長約10cm或更長,基部直徑0.8~1.2cm。表面紫棕色或紅棕色。體輕,質堅硬,切斷面木部黃白色,髓疏鬆,棕色,無臭,味淡。

化學成分 含皂莢皁甙B-G(gleditsiasaaponin B-G)、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酯酸、油酸、亞甾醇、谷甾醇、二十九碳烷(nonacosane)等。

性味 性溫,味辛。

功能主治 消腫託毒,排膿,殺蟲。用於癰疽初起或膿化不潰;外治疥癬麻風。

黑皁角指什麼

皁角 應呈劍鞘狀,略彎曲,長100~400mm,寬約40 mm,厚10~15 mm。表面紅褐色,被灰色粉霜,種子所在處隆起。兩端略尖,基部漸窄而彎曲,有短果梗或果梗痕,兩側有明顯的縱稜線。種多數,扁橢圓形,黃棕色,光滑。質硬。氣微,有刺激性,味辛辣。

用途:

皁角粉:又稱電鍍清洗劑,是一種植物表面活性劑,該產品是本公司與有關科研院所共同研製開發的新產品,皁角粉廣泛用於五金電鍍行業,金屬表面在電鍍前,經皁角粉處理後,具有除油去汙,電鍍後拋光增亮,使用皁角粉對清洗物表面無任何腐蝕,它優於其他任何一種化學清洗劑,是最理想 的天然高效表面活性清洗劑。皁角粉也可用於農藥廠生產可溼性粉劑使用。皁角粉還可以用於加氣磚廠生產的各種規格的加氣磚塊,它主要起發泡作用。鏈條廠也可廣泛使用。

皁角皮:它是天然的工業洗滌產品,可用於動物毛皮製品的清洗加工,加工後毛皮具有毛皮柔軟、光澤好之優點。也可從皁角皮中提取製藥用的激素等材料。

皁角豆:也稱皁角籽,本產品是生產開發美容美髮產品的最理想的天然原料。也是生產植物膠、皂莢膠的主要原料。

皁角米:也稱皁角仁,本產品是生產食用膠的天然有機原料,廣泛用於八寶粥及其它食品的新增劑。

皁角苷:saponin 存在於植物界的以多環式化合物為配基的配糖體的總稱。配基稱為皁角苷配基,糖的成分通常是D-葡萄糖,D-半乳糖,L-阿拉伯糖,但也有以甲基戊糖和糠醛酸等作為糖成分的。大多數皁角苷是無定形粉末,可溶於水甲醇、熱的稀乙醇,不溶於其他有機溶媒。水溶液具有持續產生泡沫的性質,並顯示出保護性膠體的性質。可用於作為洗滌劑、乳化劑、發泡劑。雖不易透折,但能提高其他物質對細胞膜等的透過性、與甾醇類、醇類、酚類可形成難溶性化合物。作為共通的特性為顯示溶血作用。這是由於與紅血球中的膽甾醇結合的緣故。還具有粘膜刺激作用,有的也有利尿作用,三萜系皁角苷分佈廣泛。美遠志根、遠志根、桔梗根、甘草的根莖、Quillaja的樹皮等的皁角苷是有名的。其他已知甾體化合物系統的皁角苷分佈只限於百合科、薯芋科、玄蔘科。百合科菝葜根的皁角苷及洋地黃葉中的毛地黃皁苷、芰他皁苷和各皁苷等。

皁角刺 Spina Gleditsiae (英)Chinese Honeylocust Spine 別名:天丁、皁針、皂莢刺。

來源:為豆科植物皂莢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棘刺。

植物形態:落葉喬木,棘刺圓柱形,常分支。羽狀複葉互簇生,小葉6~16,卵形至長卵形,長3~8cm,寬1~2 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齒。總狀花序腋生及頂生,花雜性;花萼4裂;花瓣4,淡黃色;雄蕊6~8;子房沿縫線有毛。莢果扁長條狀,長12~35cm,寬2~4cm,紫棕色,有時被白色蠟粉。花期5月,果期10月。

生於路旁、溝旁、宅旁。主產河南、江蘇、湖北、廣西。

採製:全年可用刀砍下棘刺或切片晒乾。

性狀:完整的棘刺常分枝,有時再分小枝,刺端銳尖,基部扁圓柱狀,全長約10cm或更長,基部直徑0.8~1.2cm。表面紫棕色或紅棕色。體輕,質堅硬,切斷面木部黃白色,髓疏鬆,棕色,無臭,味淡。

化學成分:含皂莢皁甙B-G(gleditsiasaaponin B-G)、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酯酸、油酸、亞甾醇、谷甾醇、二十九碳烷(nonacosane)等。

性味:性溫,味辛。

功能主治:消腫託毒,排膿,殺蟲。用於癰疽初起或膿化不潰;外治疥癬麻風。

可入中藥,多在治療粉刺,麥粒腫,活血軟堅散結時使用.

如不過量服用,副作用甚微.

皁角的食用價值

皁角是一種美食,最近幾年用皁仁做菜的廚師還很多。皁仁就是皁角的果仁,皁仁可以潤腸,治療便祕。皁角仁營養成分很高,屬於高能量、低蛋白,低脂肪的食物,能調和人體臟腑功能,具有養心通脈,清肝明目,健脾滋腎,祛痰開竅,潤腸通便,潤膚養顏,提神補氣等功效。老少皆宜,特別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皁角在歷史上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宋代時就出現了一種人工合成的洗滌劑,是將天然皂莢(又名皁角、懸刀、肥皂莢,通稱皁角)搗碎細研,加上香料等物,製成桔子大小的球狀,專供洗面浴身之用,俗稱「肥皂團」。宋人周密「武林舊事」卷六「小經紀」記載了南宋京都臨安已經有了專門經營「肥皂團」的生意人。明人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錄了「肥皂團」的製造方法:「肥皂莢生高山中,樹高大,葉如檀及皂莢葉,五六月開花,結莢三四寸,肥厚多肉,內有黑子數顆,大如指頭,不正圓,中有白仁,可食。十月採莢,煮熟搗爛,和白麵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於皂莢也。」。除了天然皂莢,如無患子等類的植物,也流傳於民間,成為一種很好的洗滌劑。「臺灣府志」中有這樣的記載:「黃目樹,即無患樹。高二、三丈,實如枇杷,色黃,皮縐,用以澣衣,漿若肥皂。」,它的果皮用水搓揉後會產生泡沫,臺灣人以之用來洗衣,至少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由於含有黃色素,衣服洗久了可得小心被染黃。另相傳以此搓洗頭髮,可常保青絲烏黑亮麗,兼具清潔與潤絲的功效喔。

在西方,可能要追溯到4000年前古希臘的一個叫勒斯波斯的小島。當地人用動物祭天,由於焚燒動物時要用木材,木材的灰燼和動物脂肪混合產生了肥皂樣的黃色物質。大雨把這些東西衝刷到當地婦女經常洗衣的河流中,她們發現因此衣服洗的更乾淨。雖然從古希臘開始,就可以發現使用類似肥皂的痕跡,歷史上記載有一個叫薩佛(Sappho, aponification)的女詩人,記載了這些故事。後來的人為了紀念她,就把這個過程叫作皂化,化學名稱是制皁(Soap Making)。另外,西元前 3000 年 , 美索布達米亞人發現 , 植物燃燒後的灰燼類的鹼性物質 , 與油混合後 , 具有去汙力 , 這亦是肥皂的來源之一。不過高盧人應該是嘗試去製做香皂且成功的第一人,他們當時稱香皂為「sapo」,當時的皁類是一種含有動物油脂和植物灰燼混和而成的軟膏狀物質。當sapo的製作手法漸漸地被傳入到地中海地區時,阿拉伯人就將sapo加以改良成橄欖油及蘇打製成的硬質肥皂。這時,肥皂開始被大量製造。而真正普遍使用肥皂還是18世紀和19世紀的事。在18世紀末工業革命工業問世後,獲得了大量的價廉的碳酸鈉,促使肥皂工業有了新的發展。但是到了20世紀中期,合成化學和石油化工的發展為洗滌劑提供了廉價的化工原料,促使了合成洗滌劑的興起,使得肥皂工業的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己被忽略的手工皁才又興起,由於手工皁有其天然特有的效能,各種組成極易被生物降解且易於被汙水處理過程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不會引起河流、湖泊和水道的汙染問題。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