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精緻生活 > 

木佬是什麼族

欄目: 精緻生活 / 釋出於: / 人氣:3.25W

木佬是現在的仫佬族。仫佬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也有分佈。仫佬族人喜愛酸辣,家家都會醃製酸蕎頭、酸豆角、酸芋蓬等美食。仫佬族除了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外,仫佬族還有依飯節、走坡節、花婆節、社節等。

木佬是什麼族

仫佬族是炎黃子孫嗎

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發展演變而來的,晉人常璩《華陽公志·南中志》中,即有關於“僚人”在雲貴高原雲嶺山脈南沿一帶活動的記載。唐宋以後,《嶺外代答》、《溪蠻叢笑》等史籍中出現了“僚”、“伶”人們共同體的記述。《天河縣誌》、《大清一統志》說:“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見仫佬與僚、伶有密切的淵源關係。學術界一般認為,仫佬族是從僚、伶中分化出來形成的。歷史上並未把仫佬族當成一個民族看待,1953年8月30日經過民族識別,仫佬族才真正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仫佬族也稱“木老”,是貴州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歷史悠久,自元代始有單獨明確記載,仫佬族在麻江居住已有740多的歷史。仫佬族遠古祖先同其他民族的祖先一樣,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1958年在柳江縣新興農場通天巖旁的洞穴發掘出來一個缺下頜骨的完整的頭骨和4個胸椎、5個腰椎、5段肋骨等,屬於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類,即“柳江人”。從附近發現的與“柳江人”同期的文化遺物來看,當時的原始人群,居住在依山傍河的石洞裡,以採集植物和捕獲動物為生,已進入用火食熟食階段。大家共同勞動、平均分配,過著以母系氏族為中心的原始公社的生活。1965年至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桂林市南部的獨山甑皮巖60平方米範圍內,發掘出18具人體骨架,稱甑皮巖人。葬式包括屈肢蹲葬、側身屈肢葬、二次葬等。在厚達2.6米的文化堆積層內,有火塘、灰坑,石斧、石錛、石矛、穿孔石器、磨石,陶罐、陶釜、陶甕,骨鏢、骨鏃、骨錐針等,還有大量的螺蚌陶片和獸骨。具有磨製石器的技術,說明甑皮巖人處於新時器時期。甑皮巖出土的文物表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擁有了陶器,能夠更好地烹煮食物,有利於人的健康和長壽。已經有了家畜飼養,出土的豬骨有67個個體,從年齡的組合和牙齒磨蝕來看,這些豬是經過飼養後宰殺的。已經出現了原始的鋤耕農業:石斧、石錛是耕作的工具石刀、蚌刀是收割工具,石磨是穀物的加工工具。經過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專家認為:甑皮巖人與柳江人有著密切的血緣聯絡廣西的土著民族包括仫佬族,其遠古祖先是甑皮巖人,而甑皮巖人的祖先則是柳江人。

戰國末年,居住在嶺南西部一帶的仫佬族先民,屬於西甌駱越民族一支。《漢書》載:“蠻夷中西有西甌,其眾半贏,面南稱王。”又載:“駱越之人父子同江而浴,相習以鼻飲。”秦朝建立,統一嶺南,仫佬族的祖先同嶺南其他族群一道進入祖國民族大家庭,被統稱為僚。漢代,大批漢族人進入嶺南地區,帶來了先進生產技術,加速了嶺南地區政治、經濟的發展。隋唐時代,中央王朝在嶺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羈縻政策,設定了幾十個羈縻州縣,並任用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為長吏。對這些長吏,中央王朝採取的政策是:只要他們承認中央王朝的政權,服從調遣,履行義務,就可以世代襲職,享受有關的待遇,而且還可以保留當地的社會制度和經濟結構。這一時期,仫佬族先民嶺南“僚”的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牛耕開始出現,稻作技術有了提高。手工業的冶煉、淘金、製陶、採銅等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還生產出一種作為農副產品交換的“僚”布。在晉代,仫佬族的祖先有被稱作“濮僚”的在南北朝,也有的被稱為“木籠僚”。宋、元兩代,是仫佬族從僚、伶等中分化成為單一民族的時期。據史載,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在桂州琳洞地置羅城縣,先隸融州,後屬慶遠。並派漢官管轄,廢除五代時的苛捐雜稅。宋仁宗皇祐年間,中央王朝鎮壓儂智高的起義之後,在桂西廣大地區普遍建立了土司機構,而伶僚族所居住的羅城、天河等地卻設漢官制度。元代,有關仫佬族活動的記載就多了起來。史書中所記載的“木佬”、“木婁”、“木搖”以及“狇老”等等都是指的仫佬。明代,稱仫佬為“木僚”、“木佬”和“狇佬”。民國《麻江縣誌》載:“《明一統志》稱麻哈長官司,元為仡佬寨,樂平長官司為狇佬寨。”仫佬族居住的地區青山環繞,溪水長流。江河兩岸,山間壩子為發展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仫佬族以種植水稻著稱,早在宋代,龍江沿岸人民(包括仫佬族)即已“種稻似湖湘”。此外,仫佬族還種植玉米、紅薯、芋頭、穀子、小麥、蕎麥、高粱等,經濟作物有棉花、花生、黃豆、芋麻、芝麻、油菜等。早在明代,仫佬族已使用鐵製農具和畜力耕種。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與附近的漢壯民族大體相當。仫佬族地區的手工業也很早就有了發展。《說蠻》、《大清一統志》都有關於仫佬族“善制刀,,的記載。仫佬族打製鐵器工具和燒製缸瓦及陶器手工業,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在明代就有了本民族的鐵匠。仫佬族製造的沙罐在附近一帶很有名。

由於仫佬族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煤、硫磺資源,素稱“煤鄉”,因此,仫佬族人民採煤礦形成了傳統。明清時代的文獻記載,有仫佬族人民採煤為生,掘地為爐、燒製沙罐。民國時期,仫佬族地區的煤礦開採量擴大,礦廠僱用了大批仫佬族人民(礦31)。使仫佬族成為生產工人占人口比重較大的少數民族。仫佬族地區如今擁有煤礦、水泥、化肥、農藥、農機修造、建築材料、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許多企業。交通運輸十分方便。人民生活水平發生了根本變化。

麼佬族簡介

麼佬族簡介

麼佬族,現有159328 人,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山區,90% 聚居於羅城麼佬族自治縣。“ 麼佬” 一詞在民族語言中,就是“ 母親” 的意思。

麼佬族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與毛難語、侗語非常接近。由於麼佬族人民與漢、壯族人民交往密切,麼佬語中吸收了不少漢、壯語詞彙,絕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部分人還會說壯話。

麼佬族主要從事農業,以水稻、玉米為主。耕作技術、作物種類和生產工具基本上與附近的漢、壯族相同。麼佬族山鄉素有“ 煤鄉” 之稱,採煤已成為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麼佬山鄉是景色迷人的山水畫廊,山如劍排,水似綢緞,素有“ 小桂林” 之稱。

麼佬族歷史

麼佬族是中國一個古老的民族,魏晉以來史書上稱其為“ 姆佬” 、“ 木佬” ,是包括在僚、伶的泛稱之中。據歷史記載和傳說,最晚麼佬族人在元代或明初就已經住在廣西羅城一帶。其民族自稱為“ 伶” 、“ 謹” ,壯族人稱他們為“ 布謹” ,漢族人稱他們為“ 姆佬” 。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統稱為麼佬。麼佬族人生活的地區屬於石山地帶,層巒疊嶂、山峰如林、峽谷窪地密佈,土質貧瘠,農田灌溉和交通都極不方便,難以發展經濟。近幾十年來,不斷興修水利工程,灌溉面積越來越大,糧食產量不斷增長。麼佬族人生活的大山中蘊藏著豐富的煤,素有煤鄉之稱,採煤己是他們重要的經濟支柱。

麼佬族音樂

麼佬族約有九萬四百多人口, 大多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羅城麼佬族自治縣。使用麼佬語, 大多數人兼通漢語, 崇信佛道兩教, 天宮地府, 各種鬼怪以及一些有真實姓名之人神。麼佬族幾乎家家有歌本, 村村有歌手, 形式多種, 如即興演唱的山歌, 故事式, 譏諷, 嘲笑式的歌謠等。

這是一首著名的麼佬族山歌, 它的曲調音域不寬, 近乎於口語化的旋律, 樸素自然。

麼佬族禮儀

麼佬族慶節

 麼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較為隆重。依飯節在立冬後的“吉日”舉行。做“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全村舞獅耍龍,唱歌唱戲,連續進行三天,因影響生產現已不多見。每逢節日除進行各種慶賀活動外,家家要置辦豐盛食品。如:雞、鴨、魚、肉及糯米食品,還要按節令製作不同的節令飯菜。糯米制品是各個節日和喜慶日子裡的主要食品。結婚、小孩滿月等均要製作粑,此外還要做豆腐,辦酒席。

 麼佬族的祭祀活動多在節日中進行,過去凡遇重大節日,全村或數村聯合舉行集體禮拜儀式,所祭神主,根據節期不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費用大家平攤,祭祀活動後,祭品按戶平分,稱為“拈份”。個人所得的拈份,回家後可用於祭祀祖先,然後作節日食品。四月八“牛生日”,當天要讓牛休息,並備雞、鴨、酒、肉,蒸糯米飯祭拜“牛欄神”,並給牛吃一團糯米飯。

麼佬族婚俗

麼佬族青年男女歷來實行自由戀愛,除節日、 *** 和趕集時的交往相識之外,主要的戀愛方式就是在“ 走坡” 中傳歌互答交友。“ 走坡” 的季節是陽春三月和八月金秋,年輕人身穿盛裝,男女各自結伴,到集市上尋找對歌的夥伴。找到滿意的對手後,就邀到風景美麗的山坡草坪上開始對唱,以歌為媒,一問一答,相互滿意,互贈信物。最後託媒人通報家長,確定婚期成親。

媒人先由男方拜託,女方家若同意,就把女兒的生辰八字交給媒人轉遞男方。男方父母收到女方八字後,認為與兒子的八字相合,這門親事基本大功告成。

接親方式各地略有差別,最有趣的是“ 送嫁十姊妹 ” 。新娘過門前一個月,同村寨的同輩姑娘自願組成十人儐相,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與新娘日夜相伴,幫她做新鞋,縫嫁衣,備妝奩。成親的那天,十姐妹與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樣,穿相同的“ 情人鞋” 、“ 送嫁衣” ,撐同樣的“ 姐妹傘” ,剪同樣的髮型,扎同樣的辮子,甚至連舉止姿態都相近相似。若非親友,真不知誰是新娘,誰是儐相。到了新郎家,十一個姑娘一起登堂入室,熱鬧非常。

接親的當天,許多地方都有設“ 歌卡” 的習俗。男方一行人到女方村寨接親時,要唱答盤問方能透過“ 歌卡” 進入新娘家。同樣,女方送親隊伍到男家村寨也得答出問歌才能進新郎的家門。有時從早一直唱到晚,圍觀看熱鬧的人擠得水洩不通。最後若答不上來,那就自問自答,或由家長出面唱“ 和解歌” ,宣告“ 欄門歌” 結束。在長時間的對歌中,主人要供應好吃好喝給客人,以保證對歌時精力旺盛,情緒飽滿。

新娘進屋後,許多地方要“ 鬧歌堂” ,即在洞房內外擺擂臺賽歌,男女唱答。 *** 時,喝彩聲、歡笑聲響成一片,成了青年人顯露才華的極好場所。

麼佬族服飾

麼佬族的服飾都有自己的特點,但因長期與漢、壯族交錯雜居,互相影響,在一些方面已基本上與附近的漢、壯族相同。

麼佬族服飾六七十年前一直保持著古代僚人的特點。如婦女上衣很短,僅及腰,袖背上全部繡上鱗狀花紋。下穿無褶筒裙,腳上穿的是鉤尖鞋。男子多穿對襟衣,男女均以長帕包頭。麼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過去大都是自紡、自織、自縫。近代都已改裝,與當地漢、壯族的衣服沒有多大差別。男子穿的都是對襟上衣、長褲,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一般穿草鞋,跣足的不多。過去姑娘梳辮,出嫁後結髻,現在多已剪髮。飾物有銀質的耳環、手鐲、戒指等。

麼佬族飲食

麼佬族大都習慣日食三餐,早餐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飯和比較豐富的菜餚。農忙季節一般都是早餐吃粥,午餐和晚餐為飯。紅薯是麼佬族主要輔助糧之一。黃豆平時的都經炒、煮後吃,節日和婚喪大事時用來製作豆腐。每年秋天,家家都要做二十至三十斤的豆醬,用以佐粥。

麼佬族一向喜冷食,飯菜煮熟之後,晾涼了才吃,一餐吃不完,下餐再吃也不用再加熱。平時一般都喝生水。 麼佬族烹調肉類習慣於“白”,即把大塊豬肉或宰淨的整個雞鴨放入水中白煮,然後切成小塊,食用時再加鹽,或蘸鹽水。魚類多用油煎,牛肉常作單炒。

麼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備有酸壇醃製各種醃菜,有醃豆角、蒜頭等。民間早、中兩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飯。蔬菜習慣先用水煮,再加油鹽。當地特產煤砂罐是麼佬族特有的燒飯、菜、燒茶的飲具。

麼佬族典型食品有:豆腐餚;白饃,麼佬族傳統點心,用熟糯米飯製成。

麼佬族建築

麼佬族聚居區內,山嶺綿延起伏,武陽江、龍江流貫其間。在大石山與土山丘陵的交錯中,有縱橫不等的峽谷平壩。麼佬族多住在山區或半山區,依山傍水建立村落。 佬民居,多為磚牆、瓦頂、矮樓建築。無論是在平地或是斜坡上,房基都要修成高出地面30 至60 公分的地臺。牆基以火磚砌成。人住底層,樓上是倉房。民居中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地爐取暖做飯,至今已有400 多年的歷史。

地爐建於堂屋內大門兩側或廚房中。先在地上挖個坑,在坑中用磚砌好爐子,爐旁安放一個大水壇,壇口與地爐口都略高於地面,以避汙水流入。爐前砌一個煤坑,上面蓋塊活動的板子。爐子除掏灰的爐門外,以及罈子的周圍,全都用泥土填平,表面還得打上三合土。地爐一天到晚都不熄滅,水壇中總有熱水。除隨時可架鍋做飯外,冬天象土暖氣裝置一樣,使堂屋舒適溫暖。特別是在潮溼多雨的季節,屋裡的糧食和衣物等都不致發黴。逢年過節,家人親友就圍著地爐吃“ 火鍋” ,非常方便。因為 佬族地區產無煙煤,所以使用地爐十分普遍。

麼佬族習俗

麼佬族-- 禁忌

麼佬族的禁忌有:挖煤時不許講不吉利的話;進門時不能踏門檻;忌食貓肉、蛇肉,有的地方還忌食狗肉和豬心。

麼佬族宗教

麼佬族以信奉道教為主。也信佛教。麼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麼佬族的祭祀活動多在節日中進行,過去凡遇重大節日,全村或數村聯合舉行集體禮拜儀式,所祭神主,根據節期不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費用大家平攤,祭祀活動後,祭品按戶平分,稱為“ 拈份” 。個人所得的拈份,回家後可用於祭祀祖先,然後作節日食品。四月八“ 牛生日” ,當天要讓牛休息,並備雞、鴨、酒、肉,蒸糯米飯祭拜“ 牛欄神” ,並給牛吃一團糯米飯。

Tags:木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