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精緻生活 > 

美行科技車載導航可以自己升級嗎

欄目: 精緻生活 / 釋出於: / 人氣:1.41W

美行科技車載導航可以自己升級嗎的答案是:是

美行科技車載導航可以自己升級嗎

指一種冷發光現象。當某種常溫物質經某種波長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線或X射線)照射,吸收光能後進入激發態,並且立即退激發併發出比入射光的波長長的出射光(通常波長在可見光波段);很多熒光物質一旦停止入射光,發光現象也隨之立即消失。具有這種性質的出射光就被稱之為熒光。

只發光而不產生熱的光。一些試驗表明,正常狀態健康人的左右體表的發光強度、是對稱的,而不同疾病的病人,其左右體表則出現一個或幾個不對稱的發光部位,稱為病理髮光資訊點。例如,感冒病人在拇指尖上出現改變;高血壓病人只在中指尖上;顏面神經麻痺的病人只在食指尖上;冠心病病人同時出現兩個發光資訊點的改變;腦血管意外的病人有三處發生改變,……等等。這些病理髮光資訊點的失衡,往往與中醫的經絡學說、臟腑理論、氣血理論等密切相關,與醫學資訊理論中剩餘基本意向資訊量的改變,也似乎一致,其失衡程度的不同,還與病情輕重、療效的優劣有一定的定量關係。因而,冷光資訊可用於診斷疾病、觀察療效、判斷預後,等等。
在病人接受針刺治療後,其病理髮光資訊.由不對稱向對稱明顯地轉化,證實了針刺對人體的調整作用。
人體除了體表發光之外,其他部位也會發光。例如,血液等的發光就可以用來診斷炎症。據蘇聯的研究發現,測定血發光的強度可以在20分鐘之內診斷出炎症的性質。人體有炎症時,血漿發光增強,在炎症的不同階段發光的強度也有差別。過去由於發光強度很弱不容易測定,他們加入二價鐵以後,使發光增強,用光電倍增管測定器,就能很容易地測得光譜曲線圖。

能量守恆是自然界的基本道理,光本身也是能量的一種,放出熒光也是來自於能量的轉換。人類可以看到的光波長約400~700奈米左右,每個波長或頻率的光(電磁波)可對應到量子的光能量或光子能量──hν,h是普朗克常數(Planckconstant)、ν是電磁波頻率。科學家常使用電子伏特(eV)來表示光的能量單位,1eV相當於帶電量為1.6×10-19庫侖的一個電子經過1伏特電位差加速後,所獲得的動能(1.6×10-19焦耳)。紫光(400奈米)的光子能量約為3.1電子伏特左右,而紅光(700奈米)的光子能量約為1.8電子伏特。

物質是由原子所組成,元素週期表整理出每個元素所擁有的電子數目,根據包立不相容原理,電子可從最低能量的軌道或能階往上填。所熟悉的物質,大部分並非單一原子,而是由數種原子所組成的分子或週期性排列成晶體。原子相互靠近會形成不同能階、甚至能帶,這是每個原子間電子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基態(groundstate)指的是所有電子在最低能階的狀態,其他有額外能量的狀態則泛稱“電子的激發態”。當電子受到額外能量到激發態時,電子以放光的方式釋放能量回到基態,由此方式所放出的光,可廣義稱為“熒光”。在激發態的電子不一定要以放光的方式釋放能量,也可以轉成熱,譬如傳遞動能造成原子擾動而溫度上升。很多時候是光與熱都有,電子在激發態時,部分能量先以熱的方式釋放,之後才放出光,而放出的光子能量為能階之間的能量差。

科學上會以電子在激發態停留的時間,來區分熒光(fluo-rescence)與磷光(phosphorescence)。一般來說,產生熒光的電子,在激發態停留的時間約為幾個納秒(10-9秒)等級,如果電子停留了微秒以上,那麼就會以磷光稱之。譬如夜明珠在白天吸收了光能量之後,電子在激發態的時間是以分鐘來計算的,黑夜中就可看到夜明珠慢慢釋放電子到基態所產生磷光。手錶也常用磷光材料幫助在黑暗中看時間,如果用的是熒光材料,只要沒有照光,所有電子在1微秒內釋放能量放出熒光,以致看不到亮光。科學或學術中所指的熒光,大部分以光讓電子到激發態再放出熒光,稱“光致熒光(luminescence)”材料吸收較高能量的光,譬如藍光(2.8電子伏特)使電子躍遷到激發態後,電子經過能量損耗放出較低能量的光,譬如綠光(2.4電子伏特)。

除了光,還有其他方式可讓電子到激發態。譬如熒光棒內外管裝雙氧水與酯類化合物及熒光染料,當管壁經過折彎而破裂,化合物間的化學反應會持續激發染料中的電子到激發態而放光,稱“化學發光(chemiluminescence)”。LED用電流的方式將電子注入發光材料中所放的熒光,稱“電致熒光(electroluminescence)”。若是在真空中直接把電子發射到材料裡而發出熒光,稱“陰極熒光(cathodoluminescence)”。螢火蟲放的光稱為生物熒光,其實也算是化學熒光。熒光材料在吸收能量後,大部分能量可透過光的形式再放出,因此溫度不會上升太多,又被稱為冷光。科學上有時會用“發光(luminescence)”避免討論發光機制。

日常生活中泛稱的熒光,指的是可見光。譬如LED就是利用發光材料放熒光,屬於“電致熒光”。LED常見在生活應用中,藍光LED更是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獎表彰,使LED可應用在白光照明。目前市面上的LED白光燈泡,利用藍光LED激發熒光粉中的電子,光致熒光而產生黃光,並與原有的藍光混合成白光。市面上的日光燈管、省電燈泡等,通過電視管壁內的水銀蒸氣放出高光子能量的紫外線,管壁內側的磷質熒光物質吸收紫外線後可發出可見光,也是利用光致熒光的方式產生白光。

LED液晶螢幕

熒光棒也大量應用在娛樂用途,人類很容易被漂亮且五彩繽紛的光所吸引,譬如人們喜歡在節日用不同顏色的燈泡串起來裝飾。電腦、電視、手機、平板等螢幕,也可屬於娛樂範圍。早期的映象管電視(CRTTV)及大尺寸等離子電視,在真空中發射電子直接打到不同發光材料,利用“陰極熒光”混出不同顏色。目前的液晶螢幕內的液晶本身不發光,而是用來控制透光強弱,因此需要白光的背光板搭配紅、綠、藍濾鏡混色。市面上所謂LED液晶螢幕,是指背光板用LED白光光源,並非直接用不同顏色的三種LED所組成。OLED螢幕可直接利用發不同顏色光的材料做成LED來混色,OLED中的O指的是有機(organic),即利用有機發光材料所做成的LED(lightemittingdiode,發光二極體)。市面上也開始推出量子點螢幕,利用無機材料LED的藍光透過“光致熒光”激發不同量子點而發出不同顏色的光。

光也可以作為“訊號”,譬如古代的烽火臺利用火傳遞敵人來襲的訊號。現今當然不需要舉火把來傳遞訊號,譬如電腦、電器產品有很多“指示燈”,通電源時發綠燈,沒電的時候用紅色燈號指示燈等,廣義來說,螢幕也可以當作智慧型的“指示”。介紹到這裡,大概可以感覺到LED所發出的“電致熒光”是多麼廣泛應用在生活周圍!生活中當然還有很多“光致熒光”的應用,譬如有害的熒光物質殘留,只要用紫光照一下,便知是否有熒光物質。白色的衣物及紙張為了視覺效果,常會新增這類無毒的熒光劑,其吸收紫外光而放出藍光,可在陽光下提高視覺上的白度及亮度,這類的熒光物質對人體並沒有傷害。

科學研究中很常利用熒光物質來標定不發光物質。譬如很多細胞不發光,“熒光顯微術“熒光分子接到生物細胞中某些分子,在雷射光照射下,熒光分子可顯示出某細胞分子的位置。因此為了生物用途,發展出許多“熒光”率高的染料分子。熒光顯微鏡技術中,還可用不同顏色的染料標定,同時觀察不同顏色來區分不同細胞分子。一般來說,當細胞被染色後就失去生命力,只能觀察死細胞的行為。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表彰綠色熒光蛋白質(greenuorescentprotein,GFP)的發現,科學家也進一步發展出不同顏色熒光的蛋白質。發光蛋白質之所以重要,在於它可以讓細胞發光而不失去生命力。許多生命的奧妙,並非可以從“體”構觀察出來,而需觀察其生命的動態。讓活體細胞會發熒光因此是很重要的貢獻,使生命科學家可利用熒光顯微鏡研究活細胞。

人類的雙眼是最直接且自然的偵測器,可判別顏色及位置,不需額外的偵測器能增添生活便利。雖然“致熒光”乎應用較廣,但“致熒光”實更方便,因為不需要用電線等額外物質接觸物體,即可發光。譬如筆者最近聽到一個技術,利用熒光蛋白將特殊細菌改造成會發光。這些細菌可在土壤裡往地雷移動並留下生存,因此陽光下或照光下會發出光芒,人類因此可以在遠距下發現地雷的存在,這也算是“訊號”一種。也許讀者也可以從“訊號”度想想,如何讓熒光物質有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