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2.74W

意思是: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成語發音: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

成語解釋: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成語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成語繁體:己所不慾,勿施於人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主謂式;作主語;用於勸戒之語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施,不能讀作“sī”。

近義詞:己所不欲,毋加諸人檢視更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恕道的核心。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是:自己所不願意接受的,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

該句出自先秦孔子的《論語》:“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該文的白話釋義是:(孔子)說:“那大概是恕吧!自己討厭的東西,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種準則。

《論語》(lún yǔ),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於戰國前期。

全書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聖經》一般,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文化的概括和統領.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巨集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當然,孔子所道出這麼一句話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理.若凡事都從這個原則出發的話,很多事情都會卡在中間,難以前進.倘若兩人舉槍對峙,生命危在旦夕,甲為正,乙為邪,這時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豈不慘哉!甲當然不會想被殺掉,難道就不殺不想被殺的乙了麼?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條件,一定環境下才適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信條,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只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無論是在處理人際關係,還是政治關係方面都應當毫不猶豫地認識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經久不衰的人際關係原則的重要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親自強加給對方。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巨集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擴充套件資料

這句話出自《論語》

《論語》多為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不僅篇幅較長,而且注重記述,算得上一篇結構完整的記敘文,人物形象鮮明,思想傾向通過人物表情、動作、對話自然地顯露出來,具有較強的藝術性。

《論語》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則。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物件,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