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羞與為伍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93W

意思是:把跟它在一起看作羞恥的事。形容蔑視對方;不願意同行或同列。伍:在一起;作同伴。

羞與為伍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羞與為伍

成語發音:xiū yǔ wéi wǔ

成語解釋:把跟它在一起看作羞恥的事。形容蔑視對方;不願意同行或同列。伍:在一起;作同伴。

成語出處:南朝 宋 范曄《後漢書 黨錮列傳》:“逮桓靈之間,主荒政謬,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與為伍。”

成語繁體:羞與為伍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用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動賓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為,不能讀作“wèi”。

近義詞: 羞與噲伍 

成語例句:如果人人都羞與為伍,請客、送禮之風也就會銷聲匿跡了。



羞與為伍的意思

羞:感到羞恥;與:跟;為伍:作 夥伴 。 比喻 把跟某人在一起認為是可恥的事。

成語出處: 《史記·淮隊侯列傳》:“生乃與噲等為伍。”《後漢書·黨錮傳》:“逮桓靈 之間 ,主政荒謬,國命委於閹寺,士子 羞與為伍 。”

繁體寫法: 羞與為伍

注音: ㄒㄧㄨ ㄧㄩˇ ㄨㄟˊ ㄨˇ

羞與為伍的近義詞: 羞與噲伍噲:樊噲。韓信鄙視樊噲,不屑與他同為列侯。泛指以跟某人在一起為可恥。

羞與為伍的反義詞: 引以為榮以此事為光榮。

成語語法: 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故事: 劉邦建立西漢後,封曾經在鴻門宴上立功的樊噲為“舞陽侯”,由於擔心大將軍韓信握兵自重,削其兵權改為楚王,接著又降為淮陰侯。一次韓信從樊噲門前走過,樊噲跪迎韓信。事後韓信後悔自己竟與樊噲這樣的人為伍而感到羞愧

常用程度: 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 貶義成語

成語結構: 動賓式成語

產生年代: 古代成語

英語翻譯: ashamed to associate with somebody

俄語翻譯: стыдиться водить компанию с <стыдиться очутиться радом с>

日語翻譯: 仲間となるのを恥(は)じる

成語謎語: 牛羊成群

讀音注意: 為,不能讀作“wèi”。

寫法注意: 與,不能寫作“於”。

勝之不武羞與為伍罄竹難書胸有成竹什麼意思

勝之不武:《左傳·襄公十年》:“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勝為笑。”意為:“城池小而堅固,小就沒有名聲,堅固就不容易取勝。城小,打勝了也顯示不出武力強大,打不下來就淪為笑柄。因為堅固,失敗的風險很高,取勝的代價很大,而收穫的名聲又很小,付出的代價與收益不成比例,不如不打。”後引申為打贏了也不光彩。例如:他身上有傷,你就算贏了他,也是勝之不武。有幾種情況。第一種,是指較量雙方在比試的時候,有人出了“盤外招”,即使獲勝,也不光彩。比如劍客鬥劍,一人突然施放了暗器。那麼他就算贏得了比試,卻也算不得劍法第一。 第二種,是勢均力敵的雙方,一方偶然失手,另一方雖然贏了,卻不能令人信服。比如打擂臺。一人踩到香蕉皮,掉下了擂臺。對手雖然勝利,卻不是武技佔優,而是運氣較好。 第三種,弱者挑戰強者,弱者並不發力,只是利用對手的失誤輕輕一推,便取得了勝利。這種勝利,雖然可說是技巧、經驗、火候等綜合實力的取勝,但場面實在不好看。於是,也就難怪看客們噓聲四起。

羞與為伍:逮桓靈之間,主荒政謬,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與為伍——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黨錮列傳》有一批是盜名的,因此使別一批羞與為伍,覺得和‘熟人的名字並列得厭倦’,決計逃走了——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逃名》

罄竹難書:罄竹難書,指把竹子用完了都寫不完(古人寫字用竹簡,竹子是制竹簡的材料),比喻事實(多指罪惡)很多,難以說完。出自《呂氏春秋》:“亂國所生之物,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也。”《漢書·公孫賀傳》:“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辭,斜谷之木不足為我械。”本意都是“事端繁多,書不勝書”。《舊唐書·李密傳》記載李密數說隋煬帝的十大罪狀,其中有“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意思是說,用盡南山的竹子作竹簡,也寫不完他的罪行;決開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

胸有成竹:出處:宋·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胸有成竹”和“心中有數”都是“心中已有打算”的意思。但“胸有成竹”偏重於事前對問題已有全面的考慮和解決辦法,或者因心中有了主意而辦事神態鎮定、沉著;“心中有數”偏重於對客觀情況已有所瞭解,十分有把握。

“與之為伍”是什麼意思啊?

“與之為伍”的意思是跟這個人做夥伴。

這個詞常用作貶義,例如:不屑與之為伍!羞與之為伍等等。

類似的還有道不同,不相為謀。意思是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出自孔子《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擴充套件資料

相關成語:與噲為伍

故事

秦末漢初時,由於漢王劉邦能夠招賢納士,廣羅人才,所以許多有本領的謀士、大將紛紛投在他的門下。在這些人才中,韓信是一個突出的人物,曾被蕭何稱為“國士無雙”的難得之將才。在滅秦和楚漢戰爭中,韓信充分發揮了他的軍事才能,為後來西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由於韓信功高勢大,引起了不少人的妒嫉,也引起了劉邦的不安。漢朝建立不久,有人向劉邦報告,說韓信想謀反,劉邦用計逮捕了他,後因查無實據,才放了他。

韓信雖然被釋放並封為淮陰侯,但心中總是悶悶不樂。他始終認為自己功勞大,本領高,對其他一些大臣和將領都看不上,便經常告病不上朝。他眼見周勃、樊噲、灌嬰等人人前一套,人後一套,更是不願意和他們一塊兒上朝。

有一次,韓信從樊噲的門口經過,樊噲很殷勤地把他請到家裡,很客氣地說:“大王肯光臨敝舍,臣下我感到十分榮幸。”韓信本來就瞧不起樊噲,又認為樊噲虛情假義地來這一套,越覺討嫌,坐了一會兒,就告辭了。

樊噲跪著把韓信送走。韓信一出大門,笑了笑說:“我真丟人,這一輩子竟然同樊噲這樣的人在一起共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與噲為伍

文言文閱讀師說

1. 韓愈師說原文⊙﹏⊙

師說朝代:唐代作者:韓愈原文: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

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譯文及註釋通假字⒈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傳授,講授⒉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⒊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讀,通"逗”,閱讀中的斷句一詞多義【師】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擅長某種技術的人或者是樂師)③吾師道也:。鑑賞韓愈作《師說》的時候,有人以為是在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大致是可信的。

這年韓愈35歲,剛由洛陽閒居進入國子監,為四門學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但他早已有名。

他所提倡和不斷實踐的古文運動,在那一兩年內,正走出少數愛好者的範圍,形成一個廣泛性的運動。作者介紹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

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

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裡。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2. 師說文言文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fǒu)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tán)、萇弘、師襄、老聃(dān)。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

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1]之:無意義。

學者:求學的人。[2]所以:用來……的,……的憑藉.[3]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

可以參看本書上面所選韓愈《原道》。[4]受:通“授”。

傳授。[5]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容。

[6]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

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並非這樣。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7]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8]乎:於,在。

[9]聞道:語本《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聞,聽見,引伸為懂得。

道:儒家之道。[10]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

師之,即以之為師。[11]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庸,豈,哪。

知,瞭解,知道。年:這裡指生年。

之,結構助詞,無實在意義。[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意思是誰懂得道理,誰就是自己的老師。[13]師道:從師學習的風尚[14]出人:超出(一般)人。

[15]猶且:尚且。[16]眾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猶“不如”。[18]恥學於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19]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20]於其身:對於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真是)糊塗啊![22]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23]句讀(dòu逗):也叫句逗。

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 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

讀,通“逗”。[24]或師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卻不問老師。

“不”同“否”。此句翻譯時應注意交錯翻譯,詳見下文翻譯。

[25]國小而大遺:小的方面(句讀之不知)倒要學習,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卻放棄了。遺,丟棄,放棄。

[26]巫醫: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治疾病為業的人,連稱為巫醫。《逸周書·大聚》有關於“巫醫”的記載,視為一種低下的職業。

[27]百工:各種工匠。[28]相師:互相學習。

[29]族:類。[30]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31]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可羞,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

盛,高,大。諛,阿諛,奉承。

[32]復:恢復。[33]君子: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

這裡用前一種意思,相當於士大夫。[34]不齒:不屑與之同列,羞與為伍,意思是看不起。

齒,並列,排列。[1][35]乃:竟。

[36]其可怪也歟:真是奇怪啊。其,語氣副詞,表示反問(詰問);也歟,也作“也與”,虛詞連用,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相當於“啊”。

[37]聖人無常師:《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夫子,老師,指孔子。子貢說他何處不學,又為什麼要有一定的老師呢![38] 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北)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hào浩)氏(傳說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的由來。

[39]萇(cháng)弘:東周 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

師,樂師。[40]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 道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向他請教禮儀。[41]三人行句:語本《論。

3. 文言文師說全文及翻譯

原文古之學者(1)必有師。

師者,所以(2)傳道(3)受(4)業(5)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7),終不解矣。

生乎(8)吾前,其聞道(9)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10);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11)?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12)也。

嗟乎!師道(13)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14)也遠矣,猶且(15)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16),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17)。是故聖益聖,愚益愚(18)。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19)!彼童子之師(20),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21)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22),或不(fǒu)焉,國小而大遺(23),吾未見其明也。巫醫(24)樂師百工(25)之人,不恥相師(26);士大夫之族(27),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28)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29),官盛則近諛(yú)(30)。

嗚呼!師道之不復(31)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32)不齒(33),今其智乃(34)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yú)(35)! 聖人無常師(36)。孔子師郯子(37)、萇(cháng)弘(38)、師襄、老聃(dān)(39)。

郯(tán)子(37)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40)”是故弟子不必(41)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42),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43),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zhuàn)(44)皆通習之,不拘於時(45),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46),作《師說》以貽(yí)(47)之。

[1]學者:求學的人。 [2]所以:用來。

的。 [3]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

可以參看本書上面所選韓愈《原道》。 [4]受:通“授”。

傳授。 [5]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容。

[6]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

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並非這樣。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7]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 [8]乎:於。

[9]聞道:語本《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聞,聽見,引伸為懂得。

道:這裡作動詞用,學習、從師的意思。 [10]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

師之,即以之為師。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庸,豈,哪。

知,瞭解,知道。年:年齡。

[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誰懂得道理,誰就是自己的老師。

[13]師道:以師為道。即學道。

道,這裡有風尚的意思。 [14]出人:超出(一般)人。

[15]猶且:尚且。 [16]眾人:普通人。

[17]恥學於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18]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發。 [19]惑矣:(真)糊塗啊! [20]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21]句讀(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

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 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讀,通“逗”。

[22]或師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卻不問老師。“不”同“否”。

此句翻譯時應注意交錯翻譯,詳見下文翻譯。 [23]國小而大遺:小的方面(句讀之不知)倒要學習,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卻放棄了。

[24]巫醫: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治疾病為業的人,連稱為巫醫。《逸周書·大聚》有關於“巫醫”的記載。

《論語·季氏》:“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視為一種低下的職業。

[25]百工:泛指手工業者。 [26]相師:互相學習。

[27]族:類。 [28]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9]位卑則足羞:(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恥辱。 [30]諛(yú):阿諛、奉承。

[31]復:恢復。 [32]君子: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

這裡用前一種意思,相當於士大夫。 [33]不齒:不屑與之同列,表示鄙視。

齒,原指年齡,也引伸為排列。幼馬每年生一齒,故以齒計馬歲數,也以指人的年齡。

古人常依年齡長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階級的傳統偏見。

[34]乃:竟。 [35]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語氣詞,起加強反問語氣作用。

[36]聖人無常師:《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夫子,老師,指孔子。子貢說他何處不學,又為什麼要有一定的老師呢! [37] 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一帶)的國君,孔子曾。

Tags:羞與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