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方外人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2.25W

意思是:方外:世外。指言行超脫於世俗禮教之外的人。後指僧道等出家人

方外人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方外人

成語發音:fāng wài rén

成語解釋:方外:世外。指言行超脫於世俗禮教之外的人。後指僧道等出家人

成語出處:清·劉鶚《老殘遊記》第19回:“你究竟是方外人。豈有個才明保了的就撤省的道理呢?”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主語、賓語;指僧道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近代成語

近義詞: 方外之人 檢視更多方外人的近義詞>>



方外之人是什麼意思

方外之人意思是指言行超脫於世俗禮教之外的人,後指僧道,出自《莊子·大宗師》。漢語成語,拼音是fānɡ wài zhī rén。

成語出處:《莊子·大宗師》:“彼遊方之外者也”。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賓語;指僧道。

示例:

1、侄女出家多年,乃,豈可擅離此庵。尚求伯母原諒。(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六回)。

2、老衲是方外之人,不可插手世間之事。(《新白娘子傳奇》,第14集)。

“方外”之意就超脫世俗以外,“方外之人”就是不被世俗禮法束縛的人。就道教和佛教思想相而言,僧道都是出家人,他們追求的是七情六慾乃至思想都不被紅塵所染,摒棄世俗禮法,以求超凡入聖,所以,出家之人常被稱作“方外之人”。

方外是什麼意思?為何要將出家人稱為方外之人?

這個方外指的是塵世之外,因為出家人,是屬於修行的人,遠離了世俗凡間,因此被稱為方外之人。出家人指的是和尚,是指那些皈依佛門的人。他們需要遵守佛教的律戒,要吃齋唸佛,不得殺生,遠離女色、酒肉。和平常人相比是非常不一樣的。他們需要遵守這樣的規則,是因為和尚是在修行中的。修行之人自然與凡間的普通人是不一樣的。

出家人離開了生養自己的家庭,脫離了紅塵間的所有人際關係,割捨掉與這塵世間相關聯的所有東西遁入空門,讓自己完全歸屬於佛門。離開了紅塵去修煉,因此出家人才會被人叫住方外之人。這個方指的就是這個俗世。當然方外一開始並不是指塵世之外,原來指的是邊遠地區那些蠻夷所居住的地方,後來演變為修道之人所處在的地區。出家人每天在佛門中修行,這個佛門也就製成了一派,不受世間萬物的打擾。

修道之人本來就不會被世俗知識影響,自從他們與家人斷絕關係之後,他們的歸宿就是這方外之地了。其實所謂的方內方外的區分來源於儒家思想。儒家與佛教之間是有一定的競爭關係的。儒家限制的是讀書人。而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本來就不是本土的文化。可是自從傳入中原地區之後,逐漸在平民乃至於知識分子階層流行起來。

而佛教所推崇的出世思想,與儒家的入世思想是完全相反的。信仰儒家思想的人自然認為佛教的思想是不積極、不進取的思想。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儒家學派的人將與儒家思想相背離的佛教中人都稱為了方外之人。佛教認為這世間的萬物都是空,都是虛幻的功名。這對於那些已當官為目標的知識分子來說,簡直是胡說八道。他們劃出方外的界限,應該是為了警示其他人不能隨便觸及方外的思想。

常將將僧人道士稱為“方外人士”,為何有此說法?

因為道士僧人都是超脫於世俗內的人物,所以他們都是不能拘泥於方內,所以稱呼他們為方外人。

在道教中方內就是世俗內的事情。道教中所說的“方內”是指人倫的社會,或者說世俗社會。在《 管子》、《 詩經》等書中,方外是則指區域之外、中國之外,即 夷狄之地。在“方外”一詞中,“方”是“道”的意思,也指國家法律和世俗秩序。而後,方外一詞的意思有所轉變。《 莊子》中有言“彼遊方之外者也”,它的特徵是道德與秩序,朝廷是這個社會的象徵。此處的“方外”就是指浮世之外,或超越世俗的世界。

而修行的人都是超脫世俗的。因此,“方外”就是世俗之外的意思了。“方外”,猶言世外。“方”,就是“道”的意思,也指世俗秩序或邦國 律法。既為維護社會的道德,也為實現自己的價值,方內之人的終極日標是身居高位或者富甲天下,平常百姓皆在世俗秩序及邦國律法約束之內,故都是方內之人。而在此世俗價值體系規範之外者,就是方外之人。於是,出家人就有了“方外之人”的稱號。

超脫於世俗的修行者就會是方外人士。方外人士中的僧侶道人各有不同的稱呼,其中女性僧人稱為尼姑。成就一番事業或者博取一份功名。而所謂的“方外”則是指社會之外,或者說道德之外人倫之外。乍一看,這個稱呼與被稱作和尚的男性僧人似乎關係不大,其實,兩者是有關聯的。在世俗人看來就是方外之學,早已不問紅塵世事的出家人,擺脫了世俗的羈絆。

方外人士的定義是超脫於世俗,不拘泥與世俗觀念的修行者,而僧人道士都屬於這個型別的人。

Tags: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