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前目的地神邏輯解析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2.41W

主角每做一件事都是有自己的動機的。其實故事中,主角的很多動機都是來自於感性的感情,而不是理智的推理。

前目的地神邏輯解析

在這先解釋主角在幾個時期內的目的:

1.青少年簡:渴望被認可,渴望被愛

2.(變性後)青年約翰:生活一團糟,認為自己過得糟都是負心漢的鍋,想向負心漢報仇。

3.(加入時空局後,直到毀容後,一直到退休後短期)中年約翰:一切聽從時空局的安排,認為時空局是世界的救星,同時也認為自己的能力在時空局才能得到最大的發揮,認為自己成功做上了一名精英。以社會道義為主,希望救更多的人。

4.老年炸彈人:厭倦了這一切,想到一切都是羅賓遜設的全套,想要打破這個鏈條,不再在意殺多少人。

同時在感情上,他們之間一直維持著這樣的關係:年輕一代的約翰恨老一代的約翰,而老一代的約翰愛年輕一代的約翰。這一點是始終不變的。

1.青年約翰和青少年簡之間,青少年簡就是年輕一代,青年約翰就是老一代。

2.中年約翰和青年約翰之間,青年約翰是年輕一代,中年約翰是老一代。

3.老年炸彈人和中年約翰之間,中年約翰是年輕一代,老年炸彈人是老一代。

新老兩代總是維持著這種愛恨關係。而老一代對新一代,總是表現出極大的愛意。但老一代總是在做新一代不理解的事情,先是青年約翰甩了青少年簡,而後中年約翰欺騙青年約翰,說是讓他穿越殺負心漢,實際是要把他吸收進入特工局。最後老年約翰想跟中年約翰搞基,又被拒絕。老一代都是根據此時自己的目的對新一代的生活做出改變,而不考慮新一代的感受,因而使新一代對老一代產生怨恨。而老一代一直認為自己這麼做是為了她好。

新一代對老一代的怨恨,從青少年簡被甩時就埋下了。他一直怨恨老一代的自己,所以在最後中年約翰面對炸彈人時,中年約翰又重新說了當年說過的臺詞:“如果我把他放在你面前,那個毀了你一生的男人,你會為了救很多人而殺了他嗎?”之前他讓青年約翰殺的就是這個,又是負心漢又是炸彈人的人。現在中年約翰面前的炸彈人,正是這個又是負心漢又是炸彈人的人。所以他做了當年沒能做的事情,這也是完全符合中年約翰價值觀的事情。

清楚這兩套價值觀後,我們就很容易推測故事結局之後發生的事情。

中年約翰同時有著“維護社會正義”與“想念下一代”兩個主要目的。那麼一方面,就是繼續按照羅賓遜給出的條目在各個時段世界各地製造事件,制止未發生的恐怖襲擊。

但此時他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他所喜歡的下一代約翰還在時空局當特工(7年),他也得作為編外人員為時空局做事,所以他心中的社會大義壓蓋住了他的個人感情,他就找了古董店的女人過起了破日子。

由於羅賓遜說過,如果沒有炸彈人,時空局也不能成為這麼大的機構,所以也可能炸彈人是羅賓遜故意放出的魔鬼,最後羅賓遜給退休後約翰的一系列指示,說是還是救人,其實都是殺人的活計。其實就是讓他成為那個怎麼也抓不到的恐怖分子。老炸彈人的那些剪報也可能都是羅賓遜偽造的。這個策略也可以叫做養寇自重。也可能是炸彈人知道了部分羅賓遜的計策,所以決定不再效忠於時空局,開始與時空局的特工對著幹。

他以為自己阻止了很多恐怖襲擊,一些是通過爆炸的方式達到目的的。不過他對下一代的約翰還是舊情不滅。一段時間後,他受不了這種生活,也受夠了再被時空局派遣。他為了能見到下一代的約翰,自己就當上了恐怖分子,這樣才能受到特工約翰的追擊。

中年約翰的起始時間是92年的話,那麼中年約翰退休的年份就是99年。

接著中年約翰回到70年,從70年活到99年,成為老炸彈人。

老炸彈人在99年時,穿越回75年要搞大爆炸,在這正巧遇上下一代的中年約翰。看這時老炸彈人說的話,都充滿了基情。而中年約翰對老炸彈人只有怨恨。

最後中年約翰說想他,其實指的就是想下一代。而為了見到下一代,他又要成為炸彈人。

這樣推測下來就明白了。75年的大爆炸,不是中年約翰殺炸彈人後,自己很快就代替他實施的。而是中年約翰又生活了20多年,變成老年炸彈人後,穿越回來才實施的。中年約翰在這時還是很講道義的,不會馬上去做恐怖分子。

75年紐約大爆炸,明顯不是為了救更多的人而實施的,也不太可能是羅賓遜直接授意的。而是炸彈人的自作主張。其動機無非兩點:一是報復時空局。二是吸引下一代。我覺得後者的成分更大,最後老年炸彈人唯一的目的就是跟中年約翰搞基。而只有炸紐約這個事,能讓中年約翰一直追著炸彈人不放。而在炸彈人存在的這個時空,由於炸彈人已經把紐約炸了,所以如果不殺這個炸彈人的話,75年紐約被炸就不可逆轉。這時中年約翰為了救人,就把老頭給射了。我考慮,他是由於更不想跟老頭搞基,而射的他。

插一句:中年約翰在時空局最後一個任務,就是吸引下一代青年約翰加入時空局。包括將嬰兒帶到孤兒院。而違反規定的穿越,指的是中年約翰擅自回到70年跟炸彈人肉搏。



《前目的地》深度解析是怎麼樣的?

《前目的地》深度解析如下:

電影在忠於原著的前提下,邁克爾·斯派瑞和彼得·斯派瑞這對孿生兄弟導演檔,賦予了《前目的地》更為出色的劇情渲染,開篇並未有何繁瑣的背景交代,而是開門見山的引人入勝。

其所塑造的五個人物,追查恐怖分子的時空勞工局特工,反派炸彈客,女棄嬰簡,長大後的簡,情感雜誌的專欄作家,共同構築了一個邏輯夯實的巨大謎團,巧妙的是這個謎團並非開篇就被丟擲,而是隨著劇情的遞進,讓人而能為之逐漸的疑惑叢生。

時空穿越科技帶來的因果輪迴,一切追根溯源發現所有的人和事其實都是自已,這種寄往於時空穿越去改變人和事,最終卻發現這本就是無以突破宿命的桎梏,確耐人尋味。

科幻的外衣之下,《前目的地》並沒有著對時空穿越技術令人興奮的侃侃而談,其也絕非走場面的大片,電影傳遞的是一種對穿越反諷的思潮,一個人的獨角戲註定了人物孤獨蒼涼的基色。

原著中的還魂屍本就指有生命卻沒有記憶聽人擺佈的存在,任何妄以改編過往的方式,都將回溯自已的軌道,時空局的設立便是預防犯罪,而炸彈客的殺人真相同樣也是挽救生命,這種矛盾的對立,宿命的糾葛,很難再有一部時空穿越電影能如此辯證的給人以哲理性的思考。

《前目的地》劇情簡介:

一名時間特工“我(伊桑·霍克扮演)”奉命穿越時空,以試圖阻止恐怖分子“炸彈客”的惡行。而在他最後的一次任務中,他來到了1967年,在一個酒吧,遇見了約翰(莎拉·斯努克扮演)。

約翰向他講訴了自己從一個女孩到最後變性成為一個男人的辛酸故事。“我”決定帶約翰穿越時空完成他的復仇之路,而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發現了隱藏在時間悖論下不為人知的祕密,我們如同莫比烏斯環,周而復始的延續著我們的命運。

前目的地神邏輯解析

解析如下:

片中由澳大利亞年輕女星莎拉·斯諾克飾演“她”和“他”,伊桑·霍克飾演“我”和炸彈客,伊桑的演技自不必說,但是該片中,莎拉的表現實在突出。

她在扮演男人時候的造型,頗有里昂那多的味道,但是她演技精湛到,估計有人一開始會發現不了,“他”原來是個女的。在看完全片和小說之後,會發現導演的敘事結構與小說稍有不同,開片的第一個橋段,正是由“他”變成“我”的一幕。

劇情簡介

一名時間特工“我(伊桑·霍克扮演)”奉命穿越時空,以試圖阻止恐怖分子“炸彈客”的惡行。而在他最後的一次任務中,他來到了1967年,在一個酒吧,遇見了約翰(莎拉·斯努克扮演)。

約翰向他講訴了自己從一個女孩到最後變性成為一個男人的辛酸故事。“我”決定帶約翰穿越時空完成他的復仇之路,而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發現了隱藏在時間悖論下不為人知的祕密,我們如同莫比烏斯環,周而復始的延續著我們的命運。

影片《前目的地》的劇情梳理及淺析是什麼?

‍‍

1945年9月13日:主角被遺棄到倫敦一所孤兒院,而遺棄她的人,就是來自未來33歲的自己。

1963年4月3日:17歲的主角遇到了25歲變性後的自己,並且戀愛了;(這主角真TM自戀)

(兩個月後)1963年6月24日:25歲的自己被33歲的自己帶走,主角等於被遺棄了。而她還不知道自己懷孕了;

1964年2月X日(推算):主角18歲,順利產下一名女嬰,同時得知了自己是雙性人,女性的生殖系統生產時損壞,醫生已經做了變性手術,她現在已經是生理上的男性了;

1964年3月2日:孩子被偷走,而主犯是33歲的自己,當然現在她還不知道,只知道是一名神祕中年男性;

1965年2月X日(推算):主角19歲,完成了變性手術,徹底變成男人;

1970年11月6日:主角應該是25歲了,在某間酒吧遇到一個酒保,這個酒保就是33歲的自己,但是因為整容了所以他還不認識,然後主角被帶到1964年並且歪打誤撞的和17歲的自己談了場戀愛,兩個月後又被這個33歲的自己帶到1985年8月13日加入時間局併成為一名時間特工。片中曾提到是編外特工。

1992年2月X日(根據劇情估計):這時候主角應該是32歲,接手“嘶嘶爆炸犯”案件。“嘶嘶爆炸犯”從1968年開始瘋狂作案的恐怖分子,最大的一起是1975年3月紐約爆炸案,死了1萬多人。但是時間局也掌握不了具體哪天,可見“嘶嘶爆炸犯”是一名時間罪犯。主角穿越到1970年3月2日執行拆彈任務,但是被“嘶嘶爆炸犯”干擾了,導致拆彈失敗而爆炸,面部燒傷。被擅自穿越的33歲的自己救下(因為是整容後的自己,他不認識自己)。順利回到了1992年2月21日並接受植皮整容治療。這期間時間局下達了“最後任務”。

回到影片第6分鐘主角開始錄音——就是“當你聽到這段話時,已經是7年後”那段,這是給7年前剛加入時間局的自己錄的,此時應該已發現自己的新面容就是當初救了自己的人,決定給7年前剛加入時間局的自己留一份保險。他加入時間局是

1985年8月,既然說7年後那麼錄音的時應該是1992年8月。那時候已經有頭髮了,不過還沒留鬍子。一般植皮恢復期是3~6個月,時間段也符合。

‍‍

《前目的地》深度解析

1945年,簡被一所兒童福利院收留。自小就異於常人,由於很出色因此,常常遭受他人妒忌。隨後慢慢長大。之後被羅伯森挖掘,去一家空間集團公司學習培訓。

在培訓機構裡也是過於出色。造成,大家都並不是很喜歡她。甚至有,和她打架鬥毆。在打過架,給他們做檢查身體的情況下,醫師發覺了問題。最後,她被辭退,開除的緣故居然是由於打架鬥毆。羅伯森向她確保會向上邊反映這個問題。可是她感覺這也是在敷衍了事她。

她務必要自身種活自身。大白天工作中,夜裡學習培訓。便是在這個時候,她遇到了那個人。她生命中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男人。但是,之後這個男人就不見了。再也沒有發生過。之後,她就生下了小孩,給孩子起名字簡。在生完寶寶後,醫師告知她,她是雙性人。

如何理解電影《前目的地》

剛才看了《前目的地》,寫幾句。澳大利亞拍攝的電影,這部電影的評分是7.9分。這部電影的構思是我近年來看到最好,主題也超出想象。影片貫穿時空穿越這個看起來是有點老套。但是該片的特點是,出現在電影中的,兩次出現的那句話“咬著自己尾巴的蛇。”這部電影的結構幾乎完美無缺,就如電影多次所說的,咬著自己尾巴的蛇、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等等一樣,就好像整個宇宙一樣,是個完美之圓。也就是電影裡面所說的,時間的迴圈,這個所謂迴圈,或許是一個時間奇點,最終什麼都濃縮到一起,什麼都由此展開。也許更恰當更簡單的說,是一個莫比烏斯圈)。經過幾次穿越,結果形成一種迴圈,這與佛教的圓融的時空觀是比較接近的。

這個電影最超出一般人想象的,是裡面的主角通過幾次時間穿越,原來都是一個人。這也是我沒想到。我曾經在《秋葉集》說過“所有的人都是一個”。一部電影當然不可能拍出所有的人

,只可能拍幾個主角,任何一部電影都是不可能拍出所有的人都是一個,這麼龐大的宇宙生命全域性的主題的。但這部電影的幾個主角原來是同一個人這個主題,而且男女主角竟然也是同一

個人,自己的後代與自己竟然也是同一個人,這裡面蘊含的比較微妙的含義,確實是值得再三思考的宇宙生命的真相。電影的主題構思確實接近了佛教所說的眾生同體、同體大悲,宇宙生

命的圓滿圓融輪迴這個實相。一般人對於佛教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是不太理解的。這個“唯我”,與“無我”異曲同工,是佛教最深刻的觀點,是佛教的三法印之一。我多次說過

,當代的很多科幻魔幻大片,不僅貫穿現代物理學的觀點,也處處滲透佛教的觀點,這幾乎是近年來西方大片的潮流。這部電影也不例外。所以,愛因斯坦所說的,佛教是與現代科技最接

近的宗教,是最適應現代文明的宗教,這話不是沒根據的。現代物理學包括相對論時空觀和量子力學的時空觀都與佛教的觀點比較接近,這是很多東西方學者都論述過的。這也不是沒有理

由的。當然我這裡所說的電影中體現佛教的觀點,只是從文化學,從一種文化觀念上的闡述和解讀而言。

電影再三提出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活著的意義何在。按照佛教,生命的意義就是遊戲三昧、慈悲普度、智慧覺悟、神通自在,這當然是佛菩薩的境界。另外,佛教所說的苦,空,無我,無

常,覓身心了不可得,以及佛教所謂覓男女相不可得,非男非女,亦男亦女,無男無女。在電影的主題中也可以折射出來。

電影中所謂的讀心術,其實是因為時間穿越的原因,換言之,也就是自己對自己前世記憶的原因,也就是佛教所謂他心通和宿命通的結合吧。這部電影說的也是時間局招募特工,現代西方電影流行將一些特工的身份特異化乃至神化,也就是一些特工其實是時空穿越者、特異功能者乃至外星人,這個我以前在對《原始碼》等電影中也解讀過。

電影的幾個主角原來是同一個人,電影多次說的:生命的孤獨,面對真實的自己,另一個我,和生命的意義,也值得觀眾思考。至於電影裡面的特工,殺害的一百多人,挽救了三千多人,又殺害了一萬多人,等等,一與多,這種數學的增減多少,本身並沒有多少意義,但是,這也許也能折射出很多社會政治現象背後(恐怖活動、謀殺乃至戰爭等等)不為人所知的深刻的宇宙生命奧祕吧!至於具體到一個人,作為一個正面特工的話,其任務或者說其生命的根本的意義,應該在於慈悲,利他。反之,一個反面特工,則更多的是利己,缺少對生命的敬畏和仁愛。而這部電影,既然男女夫妻母女正反主角,不管是主角簡,還是嘶嘶聲爆炸犯,最終都是同一個人,那麼,這就是從宇宙生命的唯一性圓融性這個根本上說,善與惡,在究竟的意義上,都與真正的我無關,就是奧義書上說的:善行惡行,兩皆灑落!也就是《六祖壇經》中慧能所云:“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附:《觸聞集——佛聯三千》之雜感聯一副

事功不必成,盛名不必居,澹然一任飄忽,非吾所志

恩愛拾其善,怨敵拾其惡,畢竟兩皆灑落,於我何干

注1:孫中山演說《共和與自由之真諦》中有云“功不必自我成,名不必自我居”。又,《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云:“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一般作“盛名之下,難以久居。”

注2:《五十奧義書》雲:“於是善行惡行,彼兩皆灑落。其親愛之所知者,乃拾得其善行,其非親愛之所知者,乃取得其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