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疑事無功,疑行無名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2.96W

意思是:疑:疑慮。行動有疑慮就不會成功,做事有疑慮就沒有效果

疑事無功,疑行無名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疑事無功,疑行無名

成語發音:yí shì wú gōng,yí xíng wú míng

成語解釋:疑:疑慮。行動有疑慮就不會成功,做事有疑慮就沒有效果

成語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臣聞之:疑事無功,疑行無名。”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檢視更多疑事無功,疑行無名的近義詞>>



疑行無名 疑事無功什麼意思

疑行無名,疑事無功:行動猶豫疑慮,就不能成功;工作信心不足,就不會有效果。成語 疑事無功發音 yí shì wú gōng解釋 工作信心不足,就不會有效果。出處 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韂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示例 諸將多曰:“善!”張昂拔劍擊地曰:“~,今日之議,不得有二!”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淮陽王更始元年》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愚者暗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

yí xíng wú míng,yí shì wú gōng成語釋義疑:疑慮。行動有疑慮就不會成功,做事有疑慮就沒有效果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感情色彩中性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勸誡人產生年代古代成語近義詞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

做事猶豫,疑慮,便不會成功。一個人的操行過於標新立異出類拔萃,就一定會遭到世人的攻擊。愚蠢的人往往在事情都成功之時,還是迷惑不解的,聰明智慧之人,常在事情還未發生就已預見,從而取得成功。對於老百姓不論做什麼事,在開頭之時不能和他們商量,而只能在辦成以後和他們共享成果。講究最高道德和一般世俗的人是不能合群的,要幹大事業的人不能去徵求那些大眾的意見,聖人只要能使國家富強,就不必效法古代典章,只要能使百姓得利,就不必遵循舊時禮教。

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什麼意思

意思是: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見;成就偉大功業的人都不會去與眾人商議。

原文:

臣聞之,疑事無功,疑行無名。今王即定負遺俗之慮,殆毋顧天下之議矣。夫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裸國,非以養欲而樂志也,欲以論德而要功也。

譯文:

我聽說,做事情猶豫不決就不可能成功,行動在即還顧慮重重就決不會成名。現在大王既然下定決心背棄世俗偏見,那就一定不要顧慮天下人的非議了。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見;成就偉大功業的人都不會去與眾人商議。

從前舜跳有苗(上古南方部族)的舞蹈,禹光著身子進入不知穿衣服的部落,他們並不是想放縱情慾,怡樂心志,而是想借此宣揚道德,建立功業,求取功名。

出處:《戰國策》——西漢·劉向

擴充套件資料

《戰國策》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說,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向序說:“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

戰國時代,是春秋以後更激烈的大兼併時代,過去還勉強作為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毫不為怪。

《戰國策》一書反映了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當時士人的精神風采,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歷史散文。

它作為一部反映戰國曆史的歷史資料,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是戰國曆史的生動寫照。它詳細地記錄了當時縱橫家的言論和事蹟,展示了這些人的精神風貌和思想才幹,另外也記錄了一些義勇志士的人生風采。

《戰國策》的文學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它標誌著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一個新時期,文學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畫,語言文字的運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清初學者陸隴其稱《戰國策》“其文章之奇足以娛人耳目,而其機變之巧足以壞人之心術”。

孝公既用衛鞅文言文及翻譯

孝公既用衛鞅(1),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疑行無名(2),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3);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4).愚者暗於成事(5),知者見於未萌(6).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7).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8);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甘龍曰:“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9),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10),吏習而民安之.”衛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11).智者作法,愚者制焉(12);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13).”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14).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15).”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註釋】(1)衛鞅:商鞅為衛國人,故稱.下句“恐天下議己”,是說孝公欲從商鞅之言而變法,可是又怕天下議論他,不是說商鞅“恐天下議己”.(2)疑:猶豫不定.(3)以上二句的意思是說,超出常人的人本來要被世俗非難的.(4)敖:通“謷”.嘲笑.《商君書》或作“驁”,或作“訾”.“驁”通“訾”.“訾”,毀謗.(5)暗:不清楚,不明白.(6)知:通“智”.未萌:未發露、察覺.(7)慮:事先謀劃、創始.(8)法:效法.故:指成法.(9)易民:改變民風民俗.(10)緣:依照,沿襲.王:成王,統一天下.(11)五伯:即五霸.(12)制:被制約.(13)不肖:不成材,沒出息.(14)器:指古代標誌名位、爵號的器物.(15)多:推重,讚揚【譯文】孝公任用衛鞅後不久,打算變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議論自己.衛鞅說:“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搞出名堂,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常被世俗非議;有獨道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後都弄不明白,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謀劃新事物的創始而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歡樂.探討最高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合流,成就大業的人不與一般人共謀.因此,聖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沿用舊的成法;只要能夠利於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孝公說:“講的好.”甘龍說:“不是這樣.聖人不改變民俗而施以教化,聰明的人不改變成法而治理國家.順應民風民俗而施教化,不費力就能成功;沿襲成法而治理國家,官吏習慣而百姓安定.”衛鞅說:“甘龍所說的,是世俗的說法啊.一般人安於舊有的習俗,而讀書人拘泥於書本上的見聞.這兩種人奉公守法還可以,但不能和他們談論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禮制不同而都能統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約;賢能的人變更禮制,尋常的人被禮制約束.”杜摯說:“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變成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換舊器.仿效成法沒有過失,遵循舊禮不會出偏差.”衛鞅說:“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於國家就不仿效舊法度.所以湯武不沿襲舊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換舊禮制而滅亡.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讚揚.”孝公說:“講的好.”於是任命衛鞅為左庶長,終於制定了變更成法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