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戰必勝,攻必取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7W

意思是:每次打仗都獲勝,每次進攻都攻下。形容軍隊力量強大,百戰百勝。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戰必勝,攻必取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戰必勝,攻必取

成語發音:zhàn bì shèng,gōng bì qǔ

成語解釋:每次打仗都獲勝,每次進攻都攻下。形容軍隊力量強大,百戰百勝。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戰無不勝,攻無不取 檢視更多戰必勝,攻必取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高祖武德二年》:“戰必勝,攻必取,此殆天啟,非人力也。”



戰必勝攻必取的意思 戰必勝攻必取譯文是什麼

1.【釋義】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

2.也比喻辦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3.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4.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5.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言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是什麼意思?

意思為:聯合眾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勝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韓信。

此句出自《史記·高祖本紀》之《漢高祖論三傑》。原文如下:

帝置酒雒陽南宮。上曰:"列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群臣說服。

譯文

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擺酒宴,說:"各位王侯將領不要隱瞞我,都說出真實的情況。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麼呢?項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麼呢?"高起 、王陵回答說:"陛下讓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鎮、土地)賜給他們,與天下的利益相同項羽卻不是這樣,殺害有功績的人,懷疑有才能的人,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劉邦說:"你只知道那一個方面,卻不知道那另一個方面.在大帳內出謀劃策,在千里以外一決勝負,我不如張良平定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餉,不斷絕運糧食的道路,我不如蕭何聯合眾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勝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我能夠任用他們,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眾大臣心悅誠服。

創作背景

公元前202年二月九年級,劉邦在定陶稱帝,史稱西漢或前漢。劉邦稱帝的當月,從定陶來到洛陽評功論賞,文臣武將,皆大歡喜,遂定都洛陽(注:一個月後櫟陽,不久正式定都長安)。 這個事件就發生在這個時候。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說的是?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說的是漢九年級傑之一的韓信,漢高祖著重表揚韓信軍事才能。

公元前206年,盛極一時的秦帝國滅亡後,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的階段。當時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分別形成了兩個新的集團,雙方為爭奪天下,展開了歷史上有名的楚漢戰爭。

在這場歷時近五年的戰爭中,漢大將韓信表現出了“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卓越智謀和用兵韜略,其戰績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觀。

擴充套件資料:

韓信輝煌戰績:

劉邦拜韓信為將後,為劉邦謀劃部署各路將領暗渡陳倉,還定三秦,一直向東挺進佔領了項羽的老巢彭城。

項羽反攻,劉邦兵敗彭城,韓信復收潰敗之軍與漢王在滎陽會師,阻擊楚追兵,大敗楚軍於京、索之間,使漢軍得以重振旗鼓。

這時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叛漢降楚,齊王田榮和趙王歇也反叛並與楚媾和,魏王豹以探母病為由回到封國後,就封鎖了河關,切斷漢軍退路,叛漢與楚約和。

漢王派酈生說服魏豹不成,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兵擊魏,虜魏王豹,韓信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掃平北方戰場,功績顯著,劉邦封韓信為齊王。

漢五年(前202),漢王和諸侯軍共同進攻楚軍,與項羽在垓下決戰。齊王韓信率領三十萬大軍與楚軍正面對陣,大敗楚軍於垓下,項羽烏江自刎,楚漢戰爭,劉邦全勝。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韓信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的連是什麼意思

“連”的意思是統帥。

原文: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譯文:如果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子房;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不斷絕糧道,我比不上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戰就一定勝利,攻就一定攻取,我比不上韓信。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擴充套件資料:

《高祖本紀》記述了漢高祖劉邦從布衣到皇帝的傳奇一生。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廟號為太祖,諡號為高皇帝,所以史稱太祖高皇帝、漢高祖或漢高帝。

《史記》對劉邦的評價為:“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迴圈,終而復始。周秦之間,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朝以十月。車服黃屋左纛。葬長陵。”

譯文:

夏朝的政治忠厚。忠厚的弊病是使得百姓粗野少禮,所以殷朝代之以恭敬。恭敬的弊病的是使得百姓相信鬼神,所以周朝代之以禮儀。禮儀的弊病是使百姓不誠懇。所以要救治不誠懇的弊病,就沒有什麼比得上忠厚。由此看來,夏、殷、週三代開國君主的治國之道好象是循著圓圈轉,終而復始。

至於周朝到秦朝之間,其弊病可以說就在於過分講究禮儀了。秦朝的政治不但沒有改變這種弊病,反而使刑法更加殘酷,難道不是很錯誤嗎?所以漢朝的興起,雖然承繼了前朝政治的弊端卻有所改變,使老百姓不至於倦怠,這是符合迴圈終始的天道了。

漢以十月為歲首,諸侯在每年的十月進京朝見皇帝。規定車服制度,皇帝乘坐的車駕,用黃緞子做車蓋的襯裡,車前橫木的左上方要插用旄牛尾或野雞尾做的裝飾。高祖葬在長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高祖本紀

中國歷史上是誰真正實現了“連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

“連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這句話是漢高祖劉邦說的。中國歷史上真正實現了“連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的軍事家,我認為有秦國的白起、漢朝的韓信、唐朝的李靖、明朝的徐達。

“連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語出:西漢司馬遷寫的《史記·高祖本紀》,記述了劉邦與臣子的一段對話,重點突出,劉邦能夠知人善用,重用了韓信、蕭何等一大批能臣,才打下漢朝江山。中國歷史上真正實現了“連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的軍事家,我認為包括:

秦國的白起

白起,本來是楚國人,後去了秦國。他被稱作這個稱號,當之無愧,指揮秦軍大小70餘戰,從來沒有戰敗國,尤其是在長平之戰中的卓越表現,有力地推動了秦國擴張。

漢朝的韓信

漢朝的韓信,就不用說了,這句話裡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古有云“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可以看得出他的軍事領導才能,可以堪稱卓越。

唐朝的李靖

李靖,是唐朝初期的開國元勳。文韜武略,不在話下,輔佐唐高宗李淵打下了唐朝的江山,並且著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極大的豐富和發展了我國軍事理論。

明朝的徐達

徐達沒有李靖顯赫身世,他是農民出身,但是他性格剛毅,有勇有謀,從小武功高強。朱元璋起義後,追隨在朱元璋麾下,屢次東征、北伐,為明朝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Tags:攻必取 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