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三分天下有其二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2.88W

意思是:泛指勢力強大

三分天下有其二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三分天下有其二

成語發音:sān fēn tiān xià yǒu qí èr

成語解釋:泛指勢力強大

成語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例句:張天翼《春風》:“小流氓太多了,三分天下有其二,不打還行?”



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意思和造句

【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拼音】: sān fēn tiān xi yǒu qí èr

【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近義詞】:

【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反義詞】:

【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意思】: 泛指勢力強大

【三分天下有其二出處】: 春秋魯孔丘《論語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三分天下有其二造句】:

•張天翼《春風》:小流氓太多了, 三分天下有其二 ,不打還行?

三分天下有其二 的 出處 是

語出《論語·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何晏集解引包鹹曰:"殷紂淫亂,文王為西伯而有聖德,天下歸周者三分有二。"

原文:舜有臣五人(1)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2)。"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3),於斯(4)為盛,有婦人焉(5),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6),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選自《論語·第八章·泰伯篇》

翻譯:舜有五位賢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說過:"我有十個幫助我治理國家的臣子。"孔子說:"人才難得,難道不是這樣嗎?唐堯和虞舜之間及周武王這個時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個大臣當中有一個是婦女,實際上只有九個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說是最高的了。"

簡析:孔子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治理天下,必須有人才,而人才是十分難得的。有了人才,國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天下就可以太平。當然,這並不就證明孔子的"英雄史觀",因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傑出人物的確發揮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這與人民群眾的作用,都應該是不可忽視的。

三國時期為什麼說魏國"三分天下有其二"?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建立之後,自然都是有自己疆域版圖,現在也能夠看得到三個國家的地域劃分。從地圖上來看,三個國家的國土面積其實是相差無幾的,只不過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那就是魏國“三分天下有其二”,這就讓人不太明白了,明明三個國家都是差不多大的,為什麼要說魏國佔去了三分之二?

眾所周知,三國中以魏國實力最強,被稱為“三分天下有其二”,蜀國和吳國只佔得三分之一,依靠長江天險和蜀川險關抵禦魏國的南下。可是,從三國的地圖來看,蜀國和吳國的面積也不小,對比一下,似乎魏國沒有到“佔據三分之二”的地步。

中國自古以來是農耕國家,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人口多就象徵著生產力強,國家就富強。從夏商周到秦漢,人口大多集中在北方,儘管東漢末年中原戰亂,有許多人避難到南方。儘管如此,南方的人口依然不能與北方相比。這也是為什麼劉備逃跑時要“扶老攜幼”,諸葛亮失去街亭後,還不忘在擄掠涼州人口的根本原因。

東漢時天下分為十三州,魏國大約佔據九州之地,分別為司州(司隸)、豫州、兗州、徐州、青州,雍州(自設涼州)、幷州、冀州、幽州,另外還有荊州北部和揚州一小部吳國大約佔據三州之地,分別為荊州南部、揚州大部、交州(自設廣州)而蜀國只佔據了一個州,即益州(自設梁州)。

東漢末年各州的人口數量排名如下:1.荊州(628萬)2.冀州(580萬)3.益州(568萬)4.豫州(516萬)5.揚州(433萬)6.袞州(404萬)7.司隸(307萬)8.青州(299萬)9.徐州(279萬)10.幽州(247萬)11.交州(107萬)12.幷州(66萬)13.涼州(46萬)。

由上可知,總人口約為4500萬,其中南方的荊州、益州、揚州和交州一共佔據1736萬,約佔38%。但是,荊州北部和揚州一小部被魏國佔領,此消彼長。曹魏佔據的人口是蜀國和吳國的兩倍,因此才有“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說法。

三分天下有其二後面一句是什麼

古文全句為“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意為:(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出自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論語·泰伯》篇。

原文: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釋義:

舜有五位賢臣而天下太平。周武王說:“我有十位能治理國家的大臣。”孔子說:“人才難得,不正是如此嗎?從唐堯和虞舜的時代以來,到周朝人才鼎盛。武王的人才中有一位是婦女,所以實際上是九位。擁有三分之二的天下,還繼續臣服於殷朝。周朝的德行,可以說是至高的德行了”。

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是讚美周朝人才鼎盛和至高的德行,從周文王到周公,周朝的禮樂典制發展到頂峰,不僅吸引有識之士為國家服務,而且周公所推行的禮樂文化深入人心,國家安定,民眾信服。

第一講人才,君王聖明,大臣才賢明。堯和舜至高的品行大大影響了國家的人才,他們任賢使能,人才得以聚攏。君王聖明,人才願意為效力。反觀商紂無道,人才流失,所以才有了周朝人才的鼎盛。

第二講德行,唐堯和虞舜的時代是中國文化的發端,他們用他們至高的德行治理國家,中華文明得以傳承和發展。及至周朝,周文王開禮樂文化先河,周公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將禮樂文化發揚光大。

文王時擁有三分之二的天下,依然臣服殷朝,是至高德行的表現,也是中華文明的表現,所以這時期也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最鼎盛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分天下有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