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精義入神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2.33W

意思是:精研事物的微義,達到神妙的境地。

精義入神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精義入神

成語發音:jing yi ru shen

成語解釋:精研事物的微義,達到神妙的境地。

成語出處:《周易·繫辭下》:“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成語繁體:精義入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的學習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例句:宋·張載《正蒙·神化》:“精義入神,事豫吾內,求利吾外也。”



精義入神什麼意思?

詞目

精義入神

發音

jing yi ru shen

釋義

精研事物的微義,達到神妙的境地。

引用

《魏書》卷五十二·列傳第四十·趙逸等 ...與成人交論,鮮有屈焉。學不師受,友人勸之,叟曰:"先聖之言,精義入神 者,其唯《易》乎?猶謂可思而過半。末世腐儒,粗別剛柔之... 《昭明文選》卷二十九 ...彥之選。然此歐陽,即堅石也。精義測神奧,清機發妙理。周易曰:精義入神 ,以致用也。廣雅曰:奧,藏也。機,樞機也。自我別旬朔,... 《昭明文選》卷三十一 ...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養德也,故辭。周易曰:精義入神 ,以致用也。曠哉宇宙惠,雲羅更四陳。文子曰:四方上下謂... 《全樑文》卷五十 ...所答臣下神滅論,一日粗蒙垂示,辱告重送,伏加研讀,窮理盡寂,精義入神 ,文義兼明,超深俗表,詳求三世,皎若發矇,非直謹加誦持... 《全樑文》卷七十四 ...◇ 上昭明太子啟請開講釋法雲啟:殿下以生知豐識,精義入神 ,自然勝辨,妙談出俗。每一往復,闔筵心醉,真令諸天贊善... 《唐文拾遺》卷五十一 ...(上闕)涵活之水圖張皇綱之不紊,以致用也,則精義入神 ,以崇德也,則虛明應物,易所謂賢人之(缺)爽何遠,遺愛... 《全陳文》卷十 ...發論語題,攝齊升堂,摳衣即席,對揚天人,開闢大訓,清言既吐,精義入神 ,副德爰動,口音鋒起,問難泉湧,辨紛綸之異,定倫理之疑... 《全隋文》卷三十三 ...,稟性疏野,翻踵外邪之見,不遇先生,幾將禍矣。比承下風之末,精義入神 ,仰恃大慈,追收前失,請容剃落,受業於先生之門也。」先... 《全唐文》第01部 卷十一 ...法門句義之談,皆剖判胸懷,激揚清濁。至於光臨講座,開置法筵,精義入神 ,隨類俱解。寫懸河之辯,動連環之辭,碧雞譽於漢臣,白馬... 《全唐文》第02部 卷一百十九 ...時之瑞,命世而生,負經文續武之才,蘊開物成務之志,英華髮外,精義入神 ,亞夫繼社稷之勳,顧榮擅東南之美,眷言祖考,志奉國朝,... 《全唐文》第03部 卷二百二 ...。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自然虛室生白,吉祥至止,坐忘遺照,精義入神 。口僻焉不能言,心困焉不能知,微妙元通,深不可識。易有...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 列傳二百六十七 ...棄舉子業,講學。 *** 三年,嘆曰:“聖人之道,歸於中庸,極於‘精義入神 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豈是之謂哉?”乾隆元年,... 《廣弘明集》卷第四 ...名。稟性疏野。翻踵外邪之見。不遇先生幾將禍矣。比承下風之末。精義入神 。仰恃大慈追收前失。請容剃落。受業於先生之門也。先生曰... 《廣弘明集》卷第二十一 ...。統和南。釋法雲啟。殿下以生知上識。精義入神 。自然勝辯。妙談出俗。每一往復闔筵心醉。真令諸天贊善。... 《藝文類聚》卷三十八 禮部上 ...發論語題,攝齊升堂,摳衣即席,對揚天人,開闢大訓,清言既吐,精義入神 ,副德爰動,音[本集音下有辭字。]鋒起,問難泉湧,辯論...

全部透徹地理解和領悟,達到精通對應的詞語是什麼?

瞭如指掌或精義入神。

瞭如指掌:形容對情況非常清楚,像指著自己的手掌給別人看。出自《論語·八佾》。

精義入神:形容研事物的微義,達到透徹理解的境地。

擴充套件資料:

《論語·八佾》:“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何晏集解引包鹹曰:“孔子謂或人言知禘禮之說者,於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此為了如指掌出處。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_瞭如指掌

對聯的賞析

對聯鑑賞,大致也和其他文學藝術形式的鑑賞一樣,應分為內容和形式兩項,從這兩方面去欣賞;所不同的在於對聯往往與書法藝術相結合,所以,對聯鑑賞應有對聯內容、表達手段和書法藝術(限張貼及懸掛聯)三個方面。

一 對聯內容

對聯的內容應是對聯鑑賞的最主要部分。我想,是否從這麼幾個方面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去看對聯的內容:

第一,先看對聯的句子是否順暢。我們閱讀小說、朗誦詩歌、欣賞戲劇、看電影電視,都有這個問題。句子不順暢,直接影響到表達。前面說過,有人在創作對聯時,為了某一個字或幾個字對得工整,有時會照顧不到整句話的連貫性,以至使對聯的句子出現或晦澀、或牽強等情況。如果是比較長的對聯,還必須先斷句;如果連斷句都解決不了,就會直接影響到對其內容的理解和領會,根本談不上什麼鑑賞了。光是句子通順還不行,還要考慮其句子之間的層次是否清晰,上聯和下聯之間是否具有內在的必然聯絡,有沒有次序顛倒、言語矛盾之處。一旦遇到連句子都不通順,或者前言不搭後語、令人莫名其妙的對聯,我看還是不再欣賞的好。——這應該是對聯鑑賞的第一步。

第二,再看對聯要說的內容。如名勝楹聯,是寫風景的,還是寫人物的?是寫歷史的,還是寫傳說的?是褒揚,是貶斥,是歌頌,還是批評?是敘述,是描寫,是議論,還是抒情?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感慨,還是表達了作者的某種情感?如果欣賞歷史名人紀念地(如武侯祠、關帝廟、岳飛廟、韓愈祠等)的楹聯,就要對這位歷史人物有所瞭解,如他的出身、經歷、主要業績、功勳、歷史上和現在人們對他的評價等等;如果是欣賞佛寺的楹聯,還要懂得一些佛教常識、佛學術語,以及這個寺院不同於其他寺院之處(如登封的少林寺,因北魏時達摩在此面壁修行。被認為是禪宗祖庭;洛陽的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所建的第一所寺院)等等;如果是欣賞道觀的楹聯,還要有一些道教的常識,懂得一點道教術語,以及這所道觀的獨特之處(如鹿邑太清宮,是老子家鄉為紀念他而建的道教建築)等等;如果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則要對該名勝有個大概的瞭解,如名勝所處的位置、開發的年代、名稱的緣起、有何著名景點、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到過、現在還有哪些遺蹟(如輝縣百泉,因泉眼眾多而得名,泉水注入衛水,故有“衛源”之稱。隋代始建衛源廟,以後陸續建殿閣亭臺、水榭石橋,成為湖光山色並美的旅遊勝地。歷代有皇帝、高官、文人、學士來此遊覽、隱居、講學。現存有紀念晉代隱士孫登的嘯臺、紀念北宋哲學家邵雍的邵夫子祠、紀念明清之際學者孫奇峰的孫奇峰祠、民國間為紀念馮玉祥在此興修水利而建的馮泉亭等諸多景點)等等……一句話,凡是與此名勝有關的一切東西,都有了解的必要。不然,就會直接影響到對名勝楹聯的鑑賞。

如洛陽市北呂祖廟後殿一聯:

東南瞻崿嶺,千層翠黛朝鳳闕

西北聽洪水,萬丈波濤出龍門

這是一副寫當地風景、地理位置的楹聯,從中可知該廟處於黃河岸邊的山上。而與呂祖卻沒有什麼關係。

如百泉邵夫子祠擊壤亭一聯(清末光緒間輝縣知事康曾定題):

精義入神,著皇極經世六十卷

同聲相應,有夏峰繼軌五百年

上聯“精義入神”,出自《周易·繫辭下》,意思是精研微妙的義理,進入神妙的境界。用於哲學家,十分恰切。“皇極經世”,是邵雍的主要著作之一。下聯則是說從北宋邵雍以後,大約500年,有孫奇峰來這裡繼承其事業。“同聲相應”,出自《周易·乾》,比喻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與前面的“精義入神”一樣的當。“五百年”,出自《孟子·公孫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聞名於世的人)。”

看來,要讀懂一副對聯,特別是名勝聯,理解其內容,並非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怎麼辦?我建議:一方面,平時要注意留心對相關知識的積累。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就是這個道理。另一方面,到某地旅遊,事先應做好充分的準備,查閱一些相關的資料,這算是應急吧。如要去少林寺,有關的書很多,可事先了解一下其歷史淵源(建於北魏,公元495年)、有關歷史人物(如達摩從南朝梁過江而 來,面壁十年,傳授佛教禪宗,後將衣缽法器傳給了二祖慧可)、歷史事件(如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環境(嵩山少室山下,西北是洛陽,東北是鄭州)、 其獨特之處(禪宗祖庭、少林武術、最大的塔林)等等。這樣,在那裡若遇到有關的名勝楹聯,就不會束手無策。

如少林寺山門外西石坊一聯:

心傳古洞,嚴冬雪擁神光膝

面接高峰,靜夜風聞子晉笙

上聯說達摩在寺後的山洞裡修行,神光在雪地裡求法。“神光”,人名,俗姓姬,洛陽人,博覽群書,尤其精於玄理。一年冬天,赴少林寺向達摩求道,在雪地裡侍立一夜,至雪深沒膝,達摩仍不為所動。他用短劍斬斷自己的左臂獻上,達摩見他如此誠摯,這才授以《楞迦經》並衣缽法器,賜名慧可,成為禪宗二祖。下聯說少林寺面對嵩山少室山,西北有緱氏山。“子晉”,周靈王太子。傳說他喜歡吹笙,作鳳凰鳴,遊伊洛之間,後於緱氏山(在今偃師市境內)山頂乘鶴昇仙。

此外,還要看對聯中的用典是否恰切得當,這一方面也是應該要特別注意的。

如輝縣百泉清暉閣民國間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張斐然一聯:

逝者如斯,曾無日夜

盡心為耳,以有邦家

可以參考聯前的《序》:“民國二十五年春……餘北來,偶於工餘小憩百泉蘇門山,見有子在川上遺址,遂感而書此。”上聯出自《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捨晝夜。’”意思是凡過往時事正如這川之流水,不可回覆,且不因晝夜交替而停息。這個典故就非常恰切。下聯“盡心為耳”,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盡心力而為之。”

我們常見到的名勝楹聯,往往都含典故,或人物(如籍貫、經歷、官職、業績等等),或地理,或史實,或傳說,不可不詳察。如果對其中的典故解不清,恐怕就談不上什麼欣賞了。再如上面少林寺山門外西石坊一聯,也含幾個典故。

可以說,對聯的內容能讀懂,能理解,對聯鑑賞也就完成了一大部分贊同

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求存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深層含義

尺蠖之曲,以求伸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龍蛇之蟄,以求存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要伸先屈,已經伸直了,又如何再往前呢?求其理,為之用,知其理,當其用。

求安身,非曲意逢迎,也非小人心智,目的為崇德。

防禍於先而不致於後傷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焉可等閒視之。

蟄若為屈,那目的還是伸,問題是蟄的時候我們做了什麼。有些時候人是因為害怕而躲起來,有些時候人是為了再次出發而先看看情況,瞭解狀況。

Tags:精義入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