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85W

意思是:秀才:指儒生。秀才反叛朝廷,多年也難以成功。形容知識分子軟弱無力,搖擺不定,做不成大事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成語發音:xiù cái zào fǎn,sān nián bù chéng

成語解釋:秀才:指儒生。秀才反叛朝廷,多年也難以成功。形容知識分子軟弱無力,搖擺不定,做不成大事

成語出處: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回:“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無論他們有沒有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就是實有其事,且派個人去查一查,看他們為何作此舉動,再作道理。”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作用不大的行動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近代成語

成語例句: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二章:“要不然,就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什麼典故?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出自李寶嘉的《文明小史》第六回:“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無論他們有沒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秀才是沒有什麼大前途的,也掀不起什麼大風大浪。這很明顯就是一個俚語,是在民間早就有所耳聞的。

李寶嘉(1867~1906)雖出自晚清知識舊官僚家庭,但在科舉中只有秀才學籍,常年以辦報評論和著作為業,此人即時小說家,在當時也更多的是社會評論家,社會評論的特徵,大家可以很直接的從他的小說中得到感受。

擴充套件資料:

《文明小史》第六回 選段

且說傅知府出票拿人之時,當中有兩個秀才,一個姓孔名道昌,表字君明,一個姓黃名民震,表字強甫。姓孔的是黃舉人的同門,姓黃的就是他族中兄弟。兩人家下薄有田產,卻一向最安本分,除讀書會文之外,其餘事情一概不問。

那天鬧事的時候,他兩人原在茶店裡吃茶,後來因見人多,孔道昌卻拉拉黃民震的袖子說:“強哥,這裡恐怕鬧事,我們去罷。”兩個人便自回家,躲在家中,聽候訊息,不敢出頭。

次日,曉得府大堂被拆,黃舉人被拿,其餘同學的人為著鬧事,當時被捉的不少。兩人雖與黃舉人均有瓜葛,到了此時,也是愛莫能助,只得任其所之。且亦曉得黃舉人平時為人,屢勸不聽,如今果然鬧出事來,這是他自作自受,旁人莫可如何,相與嘆息而罷。

過了幾日,換了新太守,打聽黃舉人一案,已經申詳上去,專候上頭定罪,又因學院來文,中秋節後,就要按臨,他倆都是永順縣裡的飽學秀才,蒙老師一齊保了優行,,自然是窗下用功,一天不肯間斷。是時已經七月,黃強甫便約了孔君明到家商量,再齊幾個朋友,大家會文一次。

原是場前習練之意,孔君明還有什麼不願意的?於是為了知單,共請了一十二位,叫人分頭去請。

所請的都是熟人,自然一邀就到。當下借的是城隍廟的後園,由孔黃二位備下東道,屆期齊集那裡,盡一日之長,各做兩文一詩,做好之後,再請名宿評定甲乙。

是日到者,連孔黃二人,共是一十四位。且說知單發出之後,便為府差所知,因他二位與黃舉人有點瓜葛,就此想去起他的訛頭。孔黃二人自問無愧,遂亦置之腦後。

不料府差藉此為名,便說他們結黨會盟,定了某日在城隍廟後花園起事。又把他們的知單,抄了張作個憑證。又指單子上“盍簪會”三個字,硬說他私立會名,回來稟明瞭知府,意欲齊集大隊人馬,前往捕捉。

傅知府聽了,信以為真,立刻就叫知會營裡,預備那日前去拿人。其時幕府裡也有個把懂事的人,就勸傅知府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無論他們有沒有這會事,可以不必理他,就是實有其事,且派個人去查一查,看他們到底為何作此舉動,再作道理。”

博知府道:“私立會名,結黨聚眾,便是大幹法紀之事,上頭正有文書嚴拿此等匪類,倘若走漏訊息,被他們逃走了,將來這個干係,誰擔得起?”說罷,便命差人暗地查訪,不要被他們逃走了。這裡傅知府私心指望要趁這個當口,立一番莫大功勞。

參考資料:中國社會科學網-第六回 新太守下馬立威 弱書生會文被捕

秀才謀反,三年不成

解釋:舊指知識分子不滿現狀,有所抗爭,但又軟弱膽小,搖擺不定,做不成大事。

出處: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回:“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無論他們有沒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

意思是說:文人的考慮太多,擔心太多,有的東西是不可能通過完全正規的渠道來完成的事情,那樣是成不了大事情的。很多時候,只有通過非正規的手段才能把文題解決

‘該不該做’‘為什麼做’僅僅是道德標準是非標準。而‘現在做不做’‘何時做’‘怎樣做’,則是政治標準,也就是權衡利弊的標準、估量實力標準、把握時機標準,也是政治鬥爭的策略原則與標準。文人不懂這一點,只知我有理,有理就該做就徑直去做,結果往往碰得頭破血流!所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說的就是這個理。

根據利害得失,判斷態度傾向,估量實力強弱,選擇最佳時機,決定最終行動。這應是政治政治鬥爭的一般思考方法和思考程式。所謂‘有理有利有節’,這應是政治鬥爭的一般性策略原則。不僅清楚要做什麼為什麼做應不應該做,而且還要懂得現在做不做、還要懂得何時做、還要懂得怎麼做,方為政治家。因此,在時機不成熟、力量對比敵強我弱時,不僅不能與敵硬拼,需要迂迴需要退避三舍,甚至需要暫時與敵和談和解合作。‘沒有永久的敵人和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這些都是為政治家在政治鬥爭中所遵循所使用的,而為文人所反對所不屑所鄙視的。文人眼裡,這叫翻雲覆雨的小人。政治家則不憚不拘一時一地之所為,而是始終以最終目的之實現為最後考量。這便是文人與政治家的根本區別!

秀才造反歇後語

才造反,三年不成 編輯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xiù cái zào fǎn,sān nián bù chéng,舊指知識分子不滿現狀,有所抗爭,但又軟弱膽小,搖擺不定,做不成大事。 [1]

中文名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性質 漢語詞彙 含義 指知識分子造反,不成大事 出處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回 讀音 xiù cái zào fǎn,sān nián bù chéng 示例 常言道得好: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料想也不成大患

目錄

1 解釋

2 出處

3 示例

解釋編輯

舊指知識分子不滿現狀,有所抗爭,但又軟弱膽小,搖擺不定,做不成大事。 [1]

出處編輯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回:“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無論他們有沒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

示例編輯

常言道得好:~。料想也不成大患。 ★金庸《鹿鼎記》第四十回

秀才背書——出口成章

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秀才打架——何需動武

秀才揮筆——大作文章

秀才人情——紙一張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秀才做詩——有兩手(首)

秀才毛巾——包書(輸)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蹲在廁所寫八股文——臭秀才

考上秀才盼當官——欲無止境

考上秀才想當官,登上泰山想昇天——貪得無厭;貪心不足

兩個秀才當文書——字字推敲

茅房裡題詩——臭秀才

強拉秀才成親——難為聖人

秀才背書——出口成章

秀才打架——講禮

秀才當兵——能文能武;文武雙全

秀才的手巾——包輸(書)

秀才揮筆——大作文章

秀才看榜——又喜又驚

秀才落陷阱——埋沒人才

秀才拿笤帚——斯文掃地

秀才唸書——咬文嚼字

秀才跳井——明白人辦糊塗事

秀才推磨——難為聖人

秀才行凶——一筆抹殺

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

陰間秀才——陰陽怪氣

Tags:秀才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