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萬目睚眥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5.08K

意思是:睚:眼角;眥:眼框;睚眥:瞪眼睛。眾人瞪目表示憤怒。

萬目睚眥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萬目睚眥

成語發音:wàn mù yá zì

成語解釋:睚:眼角;眥:眼框;睚眥:瞪眼睛。眾人瞪目表示憤怒。

成語出處: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百口嘲謗,萬目睚眥。”

成語繁體:萬目睚眥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近代成語



萬目睚眥什麼意思?

詞目

萬目睚眥

發音

wàn mù yá zì

釋義

睚:眼角;眥:眼框;睚眥:瞪眼睛。眾人瞪目表示憤怒。

引用

《紅樓夢》第 五 回 遊幻境指迷十二釵 飲仙醪曲演紅樓夢 ...二字,在閨閣中固可為良友,然於世道中未免迂闊怪詭,百口嘲謗,萬目睚眥 。今既遇令祖寧榮二公,剖腹深囑,吾不忍君獨為我閨閣增光...

百口嘲謗,萬目睚眥是什麼意思?形容什麼?它們是一起說的成語嗎

百口嘲謗:眾人嘲笑毀謗

萬目睚眥:眾人瞪目以示憤怒

指犯了眾怒,為世人所不容

《紅樓夢》中賈寶玉就是被“百口嘲謗,萬目睚眥”的人——警幻仙姑語寶玉:“意淫二字,惟心會而不可口傳,可神通而不可語達,汝今獨得此二字,在閨閣中,固可為良友,然於世道中未免迂闊怪詭,百口嘲謗,萬目睚眥。”

睚眥,怎麼讀,什麼意思?

睚眥讀作 [yá zì] ,睚眥,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借指極小的怨恨。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睚眥變成了克殺一切邪惡的化身。

睚眥,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九子第二子,古代史書記載其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性格剛烈、好勇擅鬥、嗜血嗜殺,而且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

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可見於中國經典中的生物,外形是豺身龍首,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的作用。

擴充套件資料

睚眥必報的故事

秦昭王時,秦國一位權高勢大的宰相范雎,是魏國人,這人極有口才,秦昭王對他十分信任。

范雎本是魏國人,在魏國時曾隨“中大夫”須賈到齊國去過一次,須賈懷疑他同齊國私通,回國後報告了宰相魏齊。

魏齊叫人把范雎毒打了一頓,范雎裝死,才得脫險,躲在一個好朋友鄭安平家裡,改名張祿,慢慢養傷。接著,他又通過秦國派到魏國來的一個使臣王稽的關係,偷偷到了秦國。在秦國,又經王稽的推薦,並且仗著他巧言善辯的一張嘴巴,取得了秦昭王的賞識,登上了宰相的高位。

范雎當了宰相不久,就說動秦昭王發兵攻伐魏國。魏國派須賈前往秦國,請求罷兵。范雎知道須賈來到了秦國,便化裝成一個遊蕩他鄉的窮漢,到客棧去看他。須賈見是范雎,吃了一驚說:“啊,你原來還活著!”談了幾句話,須賈覺得他可憐,便順手取件綈袍送給了他。

後來,當須賈知道範雎就是秦相張祿的時候,想起舊事,不禁惶恐萬狀,立即光著上身,跪在范雎面前請罪。范雎將須賈大罵,列數了他的罪狀,又特地舉行了盛大的宴會,當著各國代表和全體賓客的面侮辱了他一場;還說,姑念他贈送綈袍,總算還不忘舊情,饒了他的命。

可是,必須告訴魏昭王,迅速把魏齊的頭送來,否則就要發兵殺到魏國的國都去。

魏齊聽得這個訊息,嚇得逃到趙國,趙國也怕得罪秦國,不敢收留;又想逃往楚國,楚國也不歡迎。這位宰相終於被逼自殺。

他保薦救了他性命的好朋友鄭安平為秦國的將軍,提拔王稽為“河東守”;還把部分家產分散給其他曾經幫助過他的人。《史記·范雎傳》也說他:“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睚眥,是瞪眼怒視的意思)。”——縱然只給過一頓飯的小恩,也要報答;縱然只瞪過一眼的小怨,也要報復。這就叫“一飯必償”、“睚眥必報”。

形容小恩,叫做“一飯之恩”,形容小怨,叫做“睚眥之怨”;形容心地偏狹,氣量狹小,些微嫌隙都不肯相讓,就叫做“睚眥必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睚眥

睚眥這兩個字咋讀啥意思

睚眥編輯詞條   詞語:睚眥,亦作“ 睚眥 ”。

讀音:yá zì

釋義:

(1) [angry stare]∶發怒時瞪眼睛

然於世道中未免迂闊怪詭,百口嘲謗,萬目睚眥。——《紅樓夢》

(2) [small grievance]∶借指極小的仇恨

凡平日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三國演義》

(3) 傳說中龍的九子之一,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

相關文獻:

《戰國策·韓策二》:“夫賢者以感忿睚眥之意,而親信窮僻之人,而 政 獨安可嘿然而止乎?”

《漢書·孫寶傳》:“我與 穉季 幸同土壤,素無睚眥。”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七:“毋挾槍矛,尋睚眥以釀釁。”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十:“他受不了百口嘲謗,也忍不下萬目睚眥。”

《史記·范雎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也作“壓眥”。

《戰國策韓》二:“夫賢者以感忿睚眥之意,而親信窮僻之人,而政獨安可嘿然而止乎?”

《升庵外集》:“龍生九子不成龍,七曰睚眥,樣子像長了龍角的豺狼,怒目而視,雙角向後緊貼背部。龍生九子老二,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等兵器或儀仗上起威懾之用。參見“龍生九子”。

相關詞語:

睚眥必報 萬目睚眥 睚眥觸死 睚眥之怒 睚眥之隙

O(∩_∩)O~

Tags:萬目睚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