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什麼是迴圈障礙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61W

心血管系統結構、功能以及血液容量和性質的異常或失調。常導致組織代謝機能混亂,甚至造成組織死亡。分全身性和區域性性兩種。前者由心臟血管系統的疾病或血液本身狀態的改變所造成,並波及全身各器官;後者則是機體某一區域性或個別器官發生的迴圈障礙。二者之間存在密切聯絡。區域性性迴圈障礙常是全身性迴圈障礙的區域性表現,如心力衰竭時常見四肢和胸前水腫;全身性迴圈障礙又可因區域性性迴圈障礙而引起,如區域性創傷的大出血可使血量減少,引起全身性貧血。

什麼是迴圈障礙

區域性性血液迴圈障礙主要有下列表現形式:

充血

又稱動脈性充血。因小動脈擴張而使流入區域性組織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現象。可分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兩類。前者如採食後的胃腸道充血、運動時的肌肉充血等。後者在致病因子作用下發生,如炎症早期呈現的充血,具有積極防禦的意義。充血的機制基本上是神經性的,由於各種感受器受到刺激時反射性地抑制了收縮血管神經,導致血管擴張而充血。此外,血管壁本身狀態的改變也有一定作用。如在炎症過程中,構成血管壁的各種組織成分在生物活性物質(如組織胺、多肽腺苷酸、腺苷等)的直接作用下,可使血管平滑肌的緊張度下降,從而使血管擴張充血。充血時組織含血量增多,富含氧氣,血流加快,因此區域性溫度升高,色澤鮮紅,體積腫大,血管搏動明顯,代謝旺盛,機能增強。病因消除後常見恢復。但若充血程度嚴重且持久,則可能引起區域性血壓升高,甚至血管破裂出血。也可以由於致病因素的持續刺激和代謝產物的長期蓄積,導致血管壁神經肌肉麻痺,而發展成鬱血、水腫和出血。

鬱血

又稱靜脈性充血。指靜脈血液迴流發生障礙,造成靜脈和毛細血管內鬱積大量血液的病理過程。區域性性鬱血可由區域性靜脈管腔狹窄或阻塞引起,如見於腸捻轉或靜脈內形成血栓等。全身性鬱血主要由於心臟機能障礙或肺迴圈障礙所致,馬患傳染性貧血時常見。慢性豬丹毒伴發心髒瓣膜炎時,也可引起肝或肺的鬱血或全身性鬱血。此外,氣胸及胸水時可因胸內壓增高導致靜脈迴流受阻而繼發全身性鬱血。鬱血組織由於蓄積多量血液而血流緩慢,含氧量減少,還原血紅蛋白則增多,從而呈現暗紅色或藍紫色(發紺)。小靜脈和毛細血管擴張充血則血壓增高,血管壁通透性也增高,並出現明顯水腫,體表鬱血部分的溫度降低。鬱血對機體的影響因發生的原因、部位和持續時間而有不同。短時間鬱血可在去除病因後或由於代償作用而恢復正常;長時間慢性鬱血則可引起組織水腫和出血,甚至發生萎縮、變性和壞死。有時間質結締組織的增生,可導致鬱血器官硬化,產生機能障礙。

出血

指血液流出血管,或紅細胞滲出。血液流出體外的稱外出血;流入體腔或組織內的稱內出血。血管壁破裂是出血的直接原因,多見於外傷和炎症。滲出性出血時血管壁無明顯的解剖學變化,紅細胞由通透性增高的毛細血管壁漏出,呈斑點狀出血。血管壁通透性的變化與血管運動神經的反射性失調有關。中毒及某些傳染病(如豬瘟、炭疽、出血性敗血病及馬傳染性貧血病等)、寄生蟲病(如牛泰勒蟲病)、電擊性休克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均可引起全身性滲出性出血。小的出血灶可以完全吸收,較大出血灶的完全吸收則較難,一般是被結締組織取代或包圍(包囊形成)。出血對機體的影響取決於出血的部位、數量、速度和持續時間。心臟或大動脈破裂出血時,由於血壓高,血流快,可引起急性大失血,後果嚴重。當出血量超過全血量的2/3,而機體代償機能又不足時,可因腦和心臟缺氧而導致死亡。腦內出血由於區域性神經組織受害,可引起身體相應部位的機能障礙,甚至突然死亡。心包積血較多可使心跳停止。心傳導部分的小出血可使心收縮機能失調。全身較大面積的小出血或長期持續小出血時則引起全身性貧血。

血栓形成

在活體的血管或心臟內從血液成分中析出固體物質的過程。所形成的固體稱為血栓。形成的原因有:

(1)血管內膜損傷。可導致抗凝作用消失;病變內膜粗糙不平,血小板易在受損部聚集,也會啟用凝血過程,促使血栓形成。

(2)血流狀態改變。如心力衰竭時靜脈和毛細血管血流不暢,血小板容易析出和沉澱於血管壁附近,為其相互粘著和形成血栓創造了條件。

(3)血液性質變化。主要指血液凝固性的增高。如創傷、燒傷、大手術和大失血時血液中血小板數量增加,粘性增強,凝血酶元和纖維蛋白元也有所增多,使血液的凝固性增高,促進血栓形成。上述3種因素常同時存在,並互為影響。

血管中形成的血栓,一般可被白細胞崩解後釋放的蛋白分解酶逐漸溶解而完全消散,無不良後果。較大的血栓則往往不能完全溶解,血管壁內結締組織可產生肉芽組織,逐漸把它機化,結果造成血管腔狹窄或阻塞。有時也可在已經機化的血栓中形成新的血管,使血流部分地,或全部地恢復,稱為血管的“再通”。少數未機化的血栓也可能因鈣鹽沉著而發生鈣化,在血管內形成結石,稱為靜脈石或動脈石。血栓的止血作用是其對機體有利的一面。但在動脈管內形成的血栓可阻塞血流使區域性組織因缺血而發生壞死(梗死)。靜脈管被血栓阻塞後可發生鬱血和水腫。有時血栓在血管內會整個地或部分地脫落,並隨血流執行,成為栓子,可引起栓塞。例如左心瓣膜上的血栓碎片脫落後,很容易造成腎和脾的栓塞,引起貧血性梗死。除血栓栓子外,其他常見的栓子有空氣、脂肪、瘤細胞、細菌團塊及寄生蟲等。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Tags: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