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以夷制夷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8.54K

意思是:夷:舊時泛指外族或外國。利用外族或外國之間的內部矛盾;使其相互衝突;削弱其力量。

以夷制夷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以夷制夷

成語發音:yǐ yí zhì yí

成語解釋:夷:舊時泛指外族或外國。利用外族或外國之間的內部矛盾;使其相互衝突;削弱其力量。

成語出處:南朝 宋 范曄《後漢書 鄧訓傳》:“議者鹹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定語;含褒義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夷,不能讀作“yì”。

近義詞: 以夷治夷  以夷伐夷 檢視更多以夷制夷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魯迅《偽自由書 以夷制夷》:“我還記得,當去年中國有許多人,一味哭訴國聯的時候,日本的報紙上往往加以譏笑,說這是中國祖傳的以夷制夷的老手段。”



“以夷制夷”是什麼意思?

在中國傳統政治術語中,“以夷制夷”是一個涵義十分豐富的概念,其表現形式及相應的政策、措施,也是隨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作為中國曆代治邊思想的一個主要內容,其核心無非是通過邊疆少數民族來治理少數民族,從而解決邊疆問題。

以夷治夷什麼意思?

以夷治夷意思是利用外族或外國之間的矛盾,使其互相沖突,削減其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

發音 yǐ yí zhì yí

解釋:利用外族或外國之間的矛盾,使其互相沖突,削減其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

出處 《明史·張祐傳》:“以夷治夷,可不煩兵而下。”

近義詞

以夷制夷、以夷攻夷、以夷伐夷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用法:作賓語、定語;指藉助外界力量成語結構:偏正式

在中國傳統政治術語中“以夷制夷”是什麼意思?

在中國傳統政治術語中,“以夷制夷”是一個涵義十分豐富的概念,其表現形式及相應的政策、措施,也隨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作為中國曆代治邊方略的一個主要內容,其核心無非是通過邊疆少數民族來治理邊疆,從而解決邊疆問題,實現邊疆安全穩定的目標。

歷史上,中國邊疆地區是各少數民族的活動場所,尤其是北方草原地帶,在許多世紀中,遊牧文明的流動性以及其他種種原因使備遊牧民族處於遷徙不定的狀態,各部落興衰無常,導致邊疆形勢充滿變數,不僅各邊疆民族之間關係複雜,甚至同一民族的各部之間也常常互不統屬,互相排擠,明爭暗鬥。在比背景下,“華夷”之間的經濟、文化、政治聯絡的密切程度也往往不一。這些情況成為中原王朝“以夷制夷”解決邊疆問題、推進邊疆治理的基礎。為此,為了建立穩定的邊疆秩序,為了促進大一統政治目標的實現。“以夷制夷”、“眾建之而分其力”自然成為中原王朝的戰略選擇。

“以夷制夷”什麼意思呀~

釋義 夷:外族。利用外族和外國之間的內部矛盾,使其相互衝突,削弱其力量。

來源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鄧訓傳》:“議者鹹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

示例 我還記得,當去年中國有許多人,一味哭訴國聯的時候,日本的報紙上往往加以譏笑,說這是中國祖傳的以夷制夷的老手段

制夷是什麼意思

以夷制夷意思是利用強者和強者之間的矛盾,使其相互衝突,削弱其力量。用敵人來制服敵人,以期望坐享其成的思想。

“以夷制夷”是晚清政府後期推行的主要外交政策和策略,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中國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歷史過程中,晚清統治階層對西方列強從疑忌轉向依賴的過程中的產物。

“以夷制夷”這個詞,原本應該是中性的,就像“釜底抽薪”、“遠交近攻”,都屬於鬥爭策略。然而歷史上“以夷制夷”經常鬧出笑話、釀成悲劇,甚至導致亡國,於是這個詞負面色彩變得較濃。

“以夷制夷”一詞的發明者為宋代王安石,另有一說是源自於范曄《後漢書·鄧訓傳》:“議者鹹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而將“以夷制夷”用於實戰,導致王朝覆滅的首個案例是由北宋創造的。

Tags:以夷制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