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1.64W

意思是:見:通“現”;顯:明顯。看來是隱蔽的、最細微的,實際上是最明顯、最具體的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成語發音:mò xiàn hū yǐn,mò xiǎn hū wēi

成語解釋:見:通“現”;顯:明顯。看來是隱蔽的、最細微的,實際上是最明顯、最具體的

成語出處:西漢·戴聖《禮記·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成語繁體: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定語、分句;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成語解釋

【成語原文】: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標準發音】:m xiàn hū yǐn,m xiǎn hū wēi

【繁體寫法】: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是什麼意思】:見:通“現”;顯:明顯。看來是隱蔽的、最細微的,實際上是最明顯、最具體的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成語接龍】:歲聿其莫 →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 微不足錄

【用法分析】:作定語、分句;用於書面語

【讀音預警】:倡導普通話,請按照音標【m xiàn hū yǐn,m xiǎn hū wēi】採用標準四聲閱讀。

【出處說明】:西漢·戴聖《禮記·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原文: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譯文:

再隱蔽的東西也沒有不被發現的,再細微的東西也沒有不顯露出來的。所以,君子在獨處的時候也非常謹慎。

註釋:

見:同現。

隱:暗處也。

微:細事也。

獨: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細微之事,跡雖未形而幾則已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之,則是天下之事無有著見明顯而過於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懼,而於此尤加謹焉,所以遏人慾於將萌,而不使其滋滋暗長於隱微之中,以至離道之遠也。

翻譯: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謝謝~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原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譯文: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萬物便生長繁育。

出處:《禮記》第三十一篇——戰國·子思

擴充套件資料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意義。

1、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2、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所以月牙山人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3、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引自月牙山人《中華心法》

中庸的把握心得:動中取恆,靜中就重。不辭中道,不偏不易。 強為之名曰道,強為之形曰一。世人為勸向上,多取正義,然而道若為物,其形為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庸》第一章原文及譯註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的翻譯及寓意

翻譯:一個人獨處,在無人看見的地方要警惕謹慎,在無人聽到的時候要格外戒懼,因為不正當的情慾容易在隱晦之處表現出來,不好的意念在細微之時容易顯露出來,所以君子更應嚴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漸,把不正當的慾望、意念在萌芽狀態剋制住。其要求人戒慎自守,對不正當的情慾加以節制,自覺地遵從道德準則為人行事。

寓意:作者是在點醒體道的君子,對於這偉大的天道,即使在眾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謹慎儆戒,而不可以有一時的疏忽大意。即便在眾人聽不見的地方,也是一樣。這樣,無論是在人前,還是在人後,存向善之心而努力自修的君子必須時時刻刻注意自己德性的修養,而不可以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否則,是不會在德性的修養上有真正的進步的。

“莫見乎隱”,“見”應作”現”講,即顯現。見是顯現在外的外在,隱是指內心的實質。“慎獨”即謹慎獨處之時,道貴在個人的刻意培養,也貴在個人的自覺省察,在那幽暗的地方,雖然別人看不到,但體道者自己卻應清醒地認識到:這是天下最容易發現的。同樣,那些細微的事情也是最易於被人發現的:因為人的思想與行為無論怎樣遮掩,終會被人發現,體道的君子為了這個原因,對於獨知的境地,尤其謹慎小心,甚至於要超過在人前的謹慎。這便是自修的真正境界。 “慎其獨”,重要的不是要學人不要“獨處”,而是要學人在獨處的時候,能夠自我把持得住。

拓展資料:

慎獨的歷史和人們的見解

馬王堆帛書及郭店竹簡《五行》中亦大講“君子必慎其獨”。

劉向《說苑·敬慎》雲: “存亡禍福,其要在身,聖人重誡,敬慎所忽”。

宋明理學中直接講“慎獨”二字。鄭玄注《中庸》,把“慎其獨”解釋為“慎其閒居之所為”。梁漱溟先生認為“儒家之學只是一個慎獨”。朱熹則認為“獨”是“人所不知而己獨知之地”。

古人云:“不知榮辱無以為人”。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有知榮辱、懂行止,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有取捨、識大體、合規範、守道德。明辯是非、劃清善惡、美醜的界限,並不難,難的是能不能做到“慎獨”。

魯迅先生說過:“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和更無情的是解剖我自己。”

《禮記·中庸》中言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也就是說:於最隱密的言行上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於最微小的事最能顯示一個人的靈魂。《禮記·禮器》說:禮之以少為貴者,以其內心者也。德產之致也精微。觀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德者,如此,則得不以少為貴乎?是故君子慎其獨也。

《莊子·大宗師》說: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後漢書·楊震傳》:王密在昌邑做縣令,為了官運亨通步步高昇,他始終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恰巧朝廷派來的新任太守楊震和王密多少有些交情。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豈能錯過?王密立刻跑去拉攏關係,他不惜血本,竟拎著十斤黃金公然行賄,楊震憤憤地質問:“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毫不臉紅地答道:“暮夜,無知得。”意思是並非光天化日眾目睽睽,我送禮您收錢的事兒誰會知道呢?楊震既是正人君子,又是清官廉吏,他哪裡受得了這番侮辱?立刻寸步不讓地挖苦說:“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 “湛湛青天不可欺”,做了枉法的醜事,不但法紀難容,連上天都要報復你!楊震由此獲得“四知太守”的雅號!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這裡的核心思想指的是道德修養方法的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這裡的核心思想指的是道德修養方法的慎獨自律。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原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釋義:從最隱蔽、最細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所以,君子要學會慎獨。傳統儒家哲學認為,人一生下來便秉承了天命之性,性中存有善根,遇事便生髮出來,如惻隱,如好惡。但這種善心萌動,又往往在最隱微處,只有自己知道。

很多貪腐官員在懺悔書中提到,第一次受賄時,內心總覺不安,這不安便是善根。如果此時能及時剋制住貪慾,護持善心,也不至於滑向深淵。所謂“慎獨”,就是要人前人後一個樣,就是要時時叩問自己良心是否有愧。

慎獨自律解釋:

儒家以推行仁政為己任,把道德教化作為實現這一理想的重要渠道,而德不僅要言傳,更要身教。孔子作為儒家的一代宗師,不僅建立了一個以仁為核心的完整倫理思想體系,把社會道德規範集於一體,更是幾十年如一日,率先垂範,積極踐行。

如果不先行其言,而誇誇其談,用自己沒有驗證過的理論來教訓、說服別人,往往會適當其反。正如孔夫子所說的:巧言令色,這樣的人,大多數,都是取於利而鮮于仁。

《論語·為政》篇裡記述了這樣一段對話:子貢問老師孔子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先行其言,而後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