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前徒倒戈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7.75K

意思是:前面的部隊投降敵方,反過來打自己人。

前徒倒戈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前徒倒戈

成語發音:qián tú dǎo gē

成語解釋:前面的部隊投降敵方,反過來打自己人。

成語出處:《尚書·武成》:“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反戈一擊 檢視更多前徒倒戈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郭沫若《屈原研究》:“當兵的結果,故惹起‘前徒倒戈’的悲劇,便是俘虜兵掉頭,或奴隸叛變。”



前徒倒戈是何意·出自於哪?

“前徒倒戈”比喻軍隊背叛,調轉槍口攻擊自己。

此典出自《尚書·武成》:“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商紂王是個暴虐的國君。人民非常痛恨他。

當時,周國是商朝的附屬國。周文王勵精圖治,積極準備力量,決心消滅紂王。他善於籠絡人心,因此許多諸侯國都背離商朝,歸附了周國。

周文王死後,他的兒子武王繼位。周武王決心繼承父親遺志,完成滅商大業。

公元前1066年,武王率領兵士四萬五千人,勇士三千人,戰車三百輛,討伐商紂王。各諸侯國紛紛起來響應。

周武王指揮大軍向商朝別都朝歌,(現在河南省淇縣)發起猛烈進攻,攻到牧野,(現在河南省汲縣北部),距朝歌七十里路。周武王在牧野召開誓師大會,列舉了紂王的種種罪狀,號召將士團結戰鬥,奮勇殺敵。

當時,商紂王正在宮中和妃子飲酒取樂,突然聽到這個訊息,驚慌不已,匆忙率領七十萬大軍,趕到牧野迎戰。商軍官兵不願替紂王打仗,戰鬥一開始,紂王前鋒部隊的士兵就,配合周軍,掉轉矛頭向紂王殺去。結果商軍大敗,死傷無數,屍體堆積如山,血流成河,把木杵都漂起來了。紂王走投無路,自焚而死。從此,商朝滅亡。

前徒倒戈的故事和含義簡短 關於前徒倒戈的故事和含義簡短

1、故事:商紂王荒淫無道,對貴族比干實行剖腹觀心的酷刑後,更加激起了廣大人民的極大憤恨,也引起了周圍許多部落的嚴重不滿。所以交戰一開始,商軍便前徒倒戈調轉矛頭,大殺回馬槍,與周軍一起直攻殷都而去。

2、含義:意思是形容前面的部隊投降敵方,反過來打自己人。

倒戈是什麼意思

意思:軍隊投降敵人,反過來打自己人。

早在核彈之前統帥們就把“不戰而屈人之兵”視為至高境界。敵方臨陣倒戈因此成為夢寐以求的好事。中國最早的記錄似乎出於牧野之戰。周武王兵臨朝歌,兩軍未交,紂王的烏合之眾就掉轉戈頭,“為王前驅”。倒戈一詞就從這時出殼了。

拓展資料:

1. 放下武器。指投降敵方。

唐 魚玄機 《浣紗廟》詩:“一雙笑靨才回面,十萬精兵盡倒戈。”《三國演義》第六二回:“卻說 玄德 立起免死旗,但 川 兵倒戈卸甲者,並不許殺害。” 茅盾 《子夜》二:“ 日本 報上還說某人已經和北方默契,就要倒戈!”

2. 掉轉武器向己方攻擊。

《書·武成》:“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3. 倒拖武器。指軍隊敗逃。

晉 葛洪 《抱朴子·漢過》:“勁銳望塵而冰泮,徵人倒戈而奔忙。”《三國演義》第一回:“眾賊見 程遠志 被斬,皆倒戈而走。” 清 黃遵憲 《過安南西貢有感》詩之三:“不信王師倒戈退,翻將化外棄南天。”

4. 把戈倒著安放,表示不再用兵。

《呂氏春秋·原亂》:“ 武王 以武得之,以文持之,倒戈弛弓,示天下不用兵,所以守之也。”參見“ 倒置干戈 ”。

5. 倒持武器。

《南史·胡藩傳》:“ 藩 謂 企生 曰:‘倒戈授人,必至大禍,不早去,後悔無及。’”參見“ 倒持泰阿 ”。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倒戈

"倒戈"是什麼意思?

倒戈,是漢語詞語,拼音是dǎo gē,釋義:1、放下武器。指投降敵方。2. 掉轉武器向己方攻擊。3. 倒拖武器。指軍隊敗逃。4. 把戈倒著安放,表示不再用兵。5. 倒持武器。

相關說明

晉 葛洪 《抱朴子·漢過》:“勁銳望塵而冰泮,徵人倒戈而奔忙。”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回:“眾賊見 程遠志 被斬,皆倒戈而走。”

清 黃遵憲 《過安南西貢有感》詩之三:“不信王師倒戈退,翻將化外棄南天。”

牧野之戰的時候,周武王一共有3000人,請問一下,商朝一共出動了多少兵力

沒有具體記載商朝軍隊出拒的兵力,商軍七十萬的說法出自史記,與商周要相隔了進千年,而且多用民間遺老所述。尚書是周人所作,與克殷年代較近,其中聯軍的數量是確定的三萬人,商軍這邊應該大致相當,而沒有超出規模的七十萬,當時商其餘說是王朝,不如說是一個部落聯合中的工會長,光商人一家倉促之間,是組織不起超過周人聯軍兵力的,只能大致推算一下,商軍的人數。

《尚書·牧誓》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與受戰於牧野,作牧誓。

時甲子昧爽,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

周人聯軍有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總計三百輛戰車,另有三百虎賁。周代戰車一輛不但指車上的三人,還有跟隨其後的步兵,一輛車後一百步兵,三百輛x100就是三萬人。所以才有千乘萬乘之國的叫法,用於形容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

《尚書·武成》既戊午,師逾孟津。癸亥,陳於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舊。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閭。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大賚於四海,而萬姓悅服。

商人的軍隊人數不明,但是從“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這些段落判斷,只能是大致相當,而不可能有七十萬之巨。這裡“前徒倒戈”是指前軍潰敗,而不是後來儒家和司馬遷所謂的臨陣倒戈,倒戈是拖著戈逃跑的意思。“惘有敵於我師”又是指商軍在聯軍面前,根本不值一提的意思,說明商軍可能還少於聯軍,畢竟那時的商與其說是王朝,不如說是個各部落群體的魁首,商人一家倉促組織起的留守軍隊,怎麼可能在數量上超過十幾個國家的聯軍呢?司馬遷以為商朝軍隊是他所在時代的,統一大帝國的漢軍麼?一個首都朝歌附近的市鎮,隨隨便便就能拉起七十萬之眾,就算能,商人的武庫裡有那麼多現成的武器裝備他們麼?所以才血流漂杵了,商軍中只能拿木棒子,去懟武裝到牙齒的戰車,不血流千里才怪。

《逸周書》武王使尚父與伯夫致師,王既誓以虎賁戎車馳商師,商師大崩。商辛奔內,登於鹿臺之上,屏遮而自燔於火。

根據這段逸周書的描述,商軍也是速敗的,完全是一觸即潰,商紂連自守的意思都沒有,直接選擇登鹿臺焚火自殺,可見敗得有多徹底。知道要消滅七十萬人得打多久麼?熱兵器時代兩邊兵力大致相當,蘇軍多100萬佔優的庫爾斯克戰役,打了差不多二個月。淮海戰役我軍60萬對**80萬,是一年零二個月。七十萬的商軍即使全部倒戈,周人集中收攏,歸整敵軍物資三天都不夠,這麼富裕的時間,紂王還趕著去自焚?嫌自己活的太久了?

Tags:前徒倒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