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擇鄰而居是什麼意思?

欄目: 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2.56W

意思是:挑選鄰居好的地方居住。

擇鄰而居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擇鄰而居

成語發音:zé lín ér jū

成語解釋:挑選鄰居好的地方居住。

成語出處:唐·白居易《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詩:“每因暫出猶思伴,豈得安居不擇鄰。”

成語繁體:擇鄰而居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孟母三遷 查看更多擇鄰而居的近義詞>>



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什麼意思。

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謝家:晉朝謝安、謝玄的家庭。寶樹:謝玄曾以“芝蘭玉樹”比喻好子弟。上句是説自己並不象謝家子弟那樣的好,有謙虛的成分。晉、六朝(吳、東晉、宋、齊、樑、陳)時,謝氏最為興盛,一時人材輩出,聲譽鵲起。尤以陽夏(今河南太康縣)的謝安、謝玄、謝靈運、謝惠連這一家族的人,皆名著於史。所謂“芝蘭玉樹”,其典出自《晉書·謝安傳》:“(謝玄)少穎悟,與從兄朗俱為叔父安所契重。安嘗戒約子侄,因曰:‘子弟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後以“芝蘭玉樹”,比喻有出息的子弟也。又有“玉樹臨風”,比喻英俊瀟灑的美少年。“玉樹盈階”比喻子弟既多又好。

孟母三遷是有名的典故,出自《列女傳》(西漢劉向編)。孟子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被後世稱為“亞聖”的孟子,其實小的時候非常頑皮淘氣。為教育他學好,其母親花費了很多心思。據説其母為教育兒子而三遷擇鄰。第一次他家住在墳墓附近,孟子小時候專門學埋死人,哭死人,孟母覺得這不是我的孩子所住的地方,就搬到城裏去了,誰知這是一個農貿市場附近,孟子又和小夥伴玩起做買賣的遊戲,孟母認為這樣不利於孩子專心讀書,再次搬家,搬到一所學校附近。芳鄰:好鄰居。下句是説,自己年幼時父親也曾經擇鄰而居,使自己受過良好的教育。又有一層意思是説,自己很高興能與參加宴會的各位嘉賓結交。

每因暫出猶思伴,豈得安居不擇鄰 什麼意思

每每暫時出門尚且希望有個好夥伴,長期定居怎能不選擇好鄰居呢!

原文:

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

唐代:白居易

平生心跡最相親,欲隱牆東不為身。

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每因暫出猶思伴,豈得安居不擇鄰。

可獨終身數相見,子孫長作隔牆人。

翻譯:

我們平生志趣相投,都渴望過一種“無官一身輕”的隱居生活。

我們結鄰後,一輪明月,共照着兩家的庭院;一株綠楊,將濃濃的春意灑落在兩家的院心。

每每暫時出門尚且希望有個好夥伴,長期定居怎能不選擇好鄰居呢!

結鄰之後,不僅我們兩人總能見面,而且我們的子孫也能長久相處。

孟子三章註釋和翻譯

白話釋義: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方圓三裏的內城,方圓七裏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啊。

城牆並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説: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鋭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着天下人都歸順他條件,去攻打那連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會勝利。

註釋:

1、三裏之城:方圓三裏的內城。

2、環:圍。

3、池:護城河。

4、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皮革製成的甲、胄、盾之類。

5、委而去之:意思是棄城而逃。委,放棄。去,離開。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

7、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鋭利。

9、得道:指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仁政。

10、至:極點。

11、親戚:內外親戚,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12、畔:同“叛”,背叛。

春秋·孟子《孟子三章》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孟子出身於魯國貴族,他的祖先即是魯國晚期煊赫一時的孟孫。但當孟子出生時,他的家族已趨沒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亂,使他們的家族漸趨門庭式微,被迫從魯遷往鄒。再以後歷事維艱,到孟子幼年時只得“賃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狀況,今已不可考。流傳下來的只知孟子幼年喪父,與母親過活。為了孟子的讀書,孟母曾三次擇鄰而居,一怒斷機。

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收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説和政治主張。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倡“以民為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反對兼併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孟子“仁政”學説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説“側隱之心,人皆有之。”他認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誌。

Tags:擇鄰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