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學前教育 > 

三教合一是哪個朝代

欄目: 學前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2.53W

三教合一是北宋時期。北宋時期,出現三教合流趨勢,受此影響,宋明理學應運而生。“三教”指的是儒、道、佛三家。我國是以儒家作為最主要的思想系統,所以無論佛教、道教如何興盛,儒家思想的主流位置仍舊無可否認。而儒家本身不是一個宗教,但是卻也有深刻的宗教情緒,而這些情緒都是一種細密的情感。

三教合一是哪個朝代

鑑於自春秋至秦漢思想趨向一致所形成的傳統,三教在長期並存的過程中,內質上通過交流,彼此的認同越來越加深,隨着時間的推移,三教的真正合一就有了更充要的條件。

三教在社會上的客觀存在是三教概念出現的基礎,不過三教概念的提出卻是社會意識發展變化的結果。但三教概念的出現和被社會所廣泛接受,卻是在魏晉南北朝時率先由佛教表現出來的,三國之前人們的論著中是沒有“三教”一詞的。

以"三教"統稱儒釋道,始於北周時期,約公元6世紀中後,中國文化逐漸形成儒釋道三足鼎立之勢。經過隋唐時期的三教講論與融通,三教合流在北宋已經大致成型,明代以後則成社會主流思想。




三教合一是哪個朝代

三教合一出現在元明朝代。三教合一是指儒教、釋教(佛教)、道教三個教派的融合。對於此種現象,學者多以三教合一統而論之。然而,從三教並立到三教合一,則有一個過程。元明間“三教合一”,一詞的出現可以説是三教間關係已經具有內質的演變。

以"三教"統稱儒釋道,始於北周時期,約公元6世紀中後,中國文化逐漸形成儒釋道三足鼎立之勢。經過隋唐時期的三教講論與融通,三教合流在北宋已經大致成型,明代以後則成社會主流思想。

儒家的主要功能當然是“治世”,它是一種治理國家的意識形態,,確立了中國傳統社會的禮儀規範與典章制度。道教的功能主要是“治身”,長生不老的神仙生活,中國人素來心嚮往之。佛教的功能主要是“治心”,在消除煩惱的心性修養方面有着明顯的優勢。

從統合的角度看,“三教合一”的含義無疑要比“三教”更進一步。關鍵在於對“合一”的理解。如果將“合一”視作儒、道、佛三家的內在義理上,特別是在道德標準取向上走向融合的一種趨勢。

三教合流是哪個朝代

三教合流,又有“三教合一”的説法。“三教”即指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合流”大意指宋明以降,儒教、道教、佛教三家思想相互影響,融會貫通。三教合流,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儒教就是以孔丘為主的儒家思想,道教就是以老子為主的道家的一部分思想,佛教則是以釋迦牟尼為主的思想。山西省著名的懸空寺有“三教殿”主殿,內供奉孔子,老子,釋迦牟尼的塑像。 四大石窟中的大足石刻主要內容就為三教合流。

儒 道 佛真正三教合一的趨勢出現在隋唐還是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佛教吸收儒學精神,漸趨中國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所以説,三教合一的趨勢在南北朝已經出現

隋朝時,儒學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時,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

三教合一,最早是哪個宗教鼓吹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間廣為傳播 。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 。

1、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的發展——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間傳播。儒學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2、隋唐時期儒學的發展:

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

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學正統地位,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儒、佛、道三家相互影響和融合:

儒家的政治倫理思想和道家哲學思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道教理論和儒家思想結合起來,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為本;

佛教調整了與世俗王權的關係,調整了與儒學的關係,調整了與民俗的關係。特別是調整了與儒學的關係。

儒、佛、道的融合:

第一儒教:

一·早在魏晉,玄學已經將三教的思想進行了一次融合。魏晉玄學上承先秦西漢以來的道家哲學思想,並把儒家的政治倫理思想和道家哲學思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不同於先秦西漢的新道家學説。

二·玄學以精神性的“無”,作為思想體系的核心,強調“以無為本”,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這些實際存在的“有”,都產生於“無”,體現在政治上,便主張“無為”,認為統治者要無為而治,老百姓也要無為而處。漢初黃老思想所講的“無為”,着重講統治術;

三·玄學所説的“無為”,重點在講處世術。從“無為”出發,為維護封建的綱常名教進行辯解,認為“名教即自然”,封建的尊卑、上下關係合乎自然,生而固有,不能否定。

四·玄學是儒家唯心主義哲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變種,其宣揚的老莊哲學,經過曲折的演變,終於與儒家哲學相表裏,即披着道家思想外衣來宣傳儒家綱常名教的外道內儒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成為士族地主的意識形態。

第二佛教:

一·佛教作為外來宗教,必須與中國的傳統思想相結合,才能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傳播和發展。佛教自傳入中國的那一天起,受中國古代經濟政治及傳統文化的影響,逐步走上了中國化的道路。佛教調整了與世俗王權的關係,調整了與儒學的關係,調整了與民俗的關係。特別是調整了與儒學的關係。

二·佛教的傳入並氾濫,必然要引起中國傳統思想的抗爭,首先引起論爭的是道教,在理論上與佛教爭論的是儒家,但儒家是以直覺思維進行批判的,缺乏思辨的理論色彩。由於儒家在中國的正統官方地位十分鞏固,這使得許多佛教徒竭力調和佛、儒兩家,“內(儒)外(佛)兼修”,解釋戒殺為仁,戒盜為義。儒家注重用世,具有強烈的入世精神,佛教則解釋為出家不是不問世俗之事,而是降魔,統一了出家與入世的關係。

第三道教:

一·晉朝人葛洪是最早把道教理論和儒家思想結合起來的人,他所寫的《抱朴子》一書,不僅對戰國以來“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從理論上作了系統的闡發論述,更重要的是把神仙信仰與儒家思想捏合起來,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為本,否則,雖勤於修煉,也不能成仙。北朝寇謙之以“整清道教”為己任,打出“專以禮度為首”的旗號,完全按照封建倫理觀念制定了一套教義,鼓吹“於君不可不忠”,“不得叛逆君主,謀害國家”,勸導人們“勿怨貧苦”,“戒勿以貧賤求富貴”。他還襲用佛教輪迴轉生思想,用“若有罪重之者,轉生蟲畜”欺騙恫嚇人民。

二·劉宋的陸靜修依據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吸收佛教儀式,編制了新的道教齋戒儀式,齊樑時的陶弘景,以現實社會為模式,製造出“仙亦有等級千億”的理論,為封建等級制度辯護。道教兼採儒、佛、道三家之説,把它們糅雜融匯在一起,以漢民族土生土長的傳統形式出現,有利於宣傳推廣,擴大影響。

儒家修身 道家養性 佛家修心 共同構成了中國古典士大夫的處世和哲學基礎,也對中國的古典文化以及當今的中國人的習俗傳統等構成了深淵持久的影響。可以這麼説,中國的傳統文化,基本就是儒釋道三家共同作用下的結果,三家既相互競爭,又彼此吸收融合,不斷髮展進步,其中以儒家為主而釋道兩家為輔,但其實又沒法完全界定三家的區別,因為本身就沒有明確的界限。總而言之,在一定程度上,三家的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而中國傳統文化又是以這三家為典型代表的

 

三教合一的思想,最早是哪個宗教率先提出的?

三教合一是指儒教、釋教、道教三個教派的融合,其中有儒家立場的三教融合、道家立場的三教融合和佛教立場的三教融合三種類型。對於此種現象,學者多以三教合一統而論之。然而,從三教並立到三教合一,則有一個過程。元明間“三教合一”一詞的出現可以説是三教間關係已經具有內質的演變。

明代四大高僧(紫柏、憨山、藕益、蓮池)都是主張三教合一的代表人物. 號稱詩佛的是王維,字摩詰,盛唐時期的着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漢族。善畫人物、叢竹、山水。

提出“三教合一”的有王重陽,他主張儒、釋、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從來一祖風”的融合學説。

王重陽,全真道開創者,咸陽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後改名嚞(或喆),字知明,號重陽子,以“害風”為自稱。

他的一生正值北宋淪亡,金人入侵,民族災難深重的時代。青年時代,他“痛祖國之淪亡,憫民族之不振”,曾於天春年間應過文、武試,得中文、武雙舉人,有志於拯救民族危難。但由於南宋政權孱弱,捨棄廣大北方人民不顧,苟且偏安,王重陽的抱負沒有能夠施展。抗金失敗後,王重陽掘地穴居,稱之為“活死人墓”,以方牌掛其上,書雲:王害瘋(自稱瘋子)靈位。七年後,王重陽走出活死人墓,前往山東傳道,期間度化七位弟子,即道教歷史上有名的“全真七子”,全真教由此大盛。

王重陽主張三教平等,指出“儒門釋户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被尊為“北五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