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 学前教育 精致生活 饮食养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历史 影视 数码 热门资讯
当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教育 > 

鼓刀屠者是什么意思?

栏目: 教育 / 发布于: / 人气:3.17W

意思是:鼓刀:动刀。宰杀牲畜的屠夫。指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鼓刀屠者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鼓刀屠者

成语发音:gǔ dāo tú zhě

成语解释:鼓刀:动刀。宰杀牲畜的屠夫。指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成语出处:战国·楚·屈原《离骚》:“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成语繁体:皷刀屠者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屠夫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例句:西汉·司马迁《史记·信陵君列传》:“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有鼓字的四字成语

 鼓字开头的成语

鼓刀屠者:  鼓刀:动刀。宰杀牲畜的屠夫。指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鼓鼓囊囊:  软外皮中塞得圆鼓鼓的;藏物凸起的样子。

鼓乐喧天:  鼓:弹奏。喧天:声音大而嘈杂。弹奏着各种乐器,声响大得直冲云天。形容十分欢乐热闹。

鼓眼努睛:  眼睛张大、凸起的样子。指使眼色。

鼓舞欢欣:  形容高兴而振奋。同“欢欣鼓舞”。

鼓舞欢忻:  形容高兴而振奋。同“欢欣鼓舞”。

鼓吻弄舌:  指鼓弄唇舌。

鼓吻奋爪:  犹言张牙舞爪。形容猛兽凶恶可怕。也比喻猖狂凶恶。

鼓衰力尽:  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鼓舌摇唇:  鼓动嘴唇,摇动舌头。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泛指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鼓舌扬唇:  转动舌头,张开嘴唇。形容开口说唱。

鼓舌掀簧:  掉动舌头,掀动乐器中的簧片。指用动人的言辞蛊惑人。

鼓旗相当:  两军对敌;对抗。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同“旗鼓相当”。

鼓馁旗靡:  鼓点无力,旗帜歪倒。形容军队士气不振。

鼓脑争头:  争着出头;要冒尖,强出头。

鼓睛暴眼:  指眼睛突出的样子。

鼓腹击壤:  原指人民吃得饱,有余闲游戏。后用为称颂太平盛世之典。同“击壤鼓腹”。

鼓腹含和:  吃饱肚子,和乐相处。形容太平欢乐。

鼓腹含哺:  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哺:口中所含的食物。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

鼓唇咋舌:  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同“鼓唇摇舌”。

鼓唇摇舌:  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鼓吹喧阗:  形容音乐演奏的声音嘈杂热闹。

鼓唇弄舌:  鼓:拨动,振动。振动嘴唇,拨弄舌头。形容凭口舌挑拨、煽动或进行游说。

鼓角齐鸣:  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

鼓舞人心:  鼓舞:振作,奋发。振奋人们的信心。增强人们的勇气。

鼓盆之戚:  旧指死了妻子。

鼓乐齐鸣:  击鼓和奏乐声一齐响。形容热闹景象。

第二个字是鼓字

金鼓齐鸣:  金鼓:指金钲和战鼓。金钲战鼓一齐响起。形容战斗气氛紧张激烈。

锣鼓喧天:  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鸣鼓而攻: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暮鼓晨钟:  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旗鼓相当:  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一鼓作气: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敝鼓丧豚:  敝:破,坏;丧:失去;豚:猪。指击破鼓、烹掉猪以求神治病,病仍未治好。形容费而无益。

败鼓之皮:  败:破旧。破鼓皮可作药材。比喻虽微贱,却是有用的东西。

布鼓雷门:  布鼓:布蒙的鼓;雷门:古代浙江会稽的城门名。在雷门前击布鼓。比喻在能手面前卖弄本领。

扯鼓夺旗:  形容作战勇敢。

烽鼓不息:  烽鼓:烽火与战鼓;息:停止。比喻战乱不止。

桴鼓相应:  桴:鼓槌。用鼓槌打鼓,鼓就响起来。比喻相互应和,配合得很紧密。

鼓鼓囊囊:  软外皮中塞得圆鼓鼓的;藏物凸起的样子。

金鼓喧阗:  金鼓:金钲和鼓。喧阗:声音大。形容音乐演奏的声音嘈杂热闹。亦形容军威壮盛或战况激烈

金鼓连天:  金鼓:古时作战,用金钲和战鼓指挥士兵,击鼓表示前进,鸣金表示后退;连天:响彻云霄。形容军威盛大或战斗激烈。

羯鼓催花:  羯鼓:两面蒙皮,腰部较细的一种鼓。敲击羯鼓,使杏花早开。

击鼓鸣金:  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

擂鼓筛锣:  擂鼓:急击鼓。筛锣:敲锣。敲锣打鼓。形容大声吵闹。也比喻竭力把事情夸大。

擂鼓鸣金:  金:指锣。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

暮鼓朝钟:  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同“暮鼓晨钟”。

明鼓而攻之:  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鸣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破鼓乱人捶:  比喻人失势受到大家的欺侮。

一鼓一板:  鼓、板都是演唱时用以调和节奏的,两者不可分离,因以喻互相帮衬。

腰鼓兄弟:  腰鼓:古乐器,两头粗,中间细。比喻兄弟辈里居中的的那一个较差。

钟鼓馔玉:  指鸣钟鼓,食珍馐。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

钟鼓之色:  指欢欣喜乐的面色,像欣赏音乐时表现出的那样。

撦鼓夺旗:

悬鼓待椎:  比喻急不可待。

第三个字是鼓字

欢欣鼓舞:  欢欣:欣喜;鼓舞:振奋。形容高兴而振奋。

胶柱鼓瑟:  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摇唇鼓舌:  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打边鼓:  指从旁鼓吹、协助。

对牛鼓簧:  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同“对牛弹琴”。

掉舌鼓唇:  炫耀口才,夸夸其谈。

欢忻鼓舞:  形容欢乐振奋,感情激动。

欢呼鼓舞:  形容欢乐兴奋之极。

欢忭鼓舞:  形容欢乐振奋,感情激动。同“欢忻鼓舞”。

含哺鼓腹:  哺:口中所含的食物;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

击壤鼓腹:  原谓人民吃得饱,有余闲游戏。后用为称颂太平盛世之典。

两部鼓吹:  鼓吹:古时仪仗乐队的器乐合奏。两部器乐合奏。特指蛙鸣。

蒙在鼓里:  好象被包在鼓里一样。比喻受人蒙蔽,对有关的事情一点儿也不知道。

敲边鼓:  比喻从旁帮腔、撺掇或助势。

陶熔鼓铸:  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掀风鼓浪:  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摇唇鼓喙:  犹言摇唇鼓舌。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诗肠鼓吹:  鼓吹:乐器合奏。特指听到黄鹂鸣声,可以引起诗兴。

第四个字是鼓字

重整旗鼓:  整:整顿,收拾。比喻失败之后,整顿力量,准备再干。

打退堂鼓:  原指封建官吏退堂时打鼓。现在比喻跟人共同做事中途退缩。

大张旗鼓:  张:陈设,展示;旗鼓:旗帜和战鼓。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

紧锣密鼓:  锣鼓点敲得很密。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气氛和舆论准备。

偃旗息鼓:  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村箫社鼓:  指民间鼓乐。

村歌社鼓:  指民间的歌谣、鼓乐。

櫜弓卧鼓:  藏弓息鼓。指战事停息,天下太平。

朝锺暮鼓:  佛寺晨撞锺,暮击鼓以报时。同“朝钟暮鼓”。

晨钟暮鼓:  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卷旗息鼓:  犹偃旗息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开台锣鼓: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的开头部分。也比喻一个事件的开头。

楼船箫鼓:  乘坐楼船,吹箫击鼓。楼船:有楼饰的游船。

密锣紧鼓:  戏剧开台前的一阵节奏急促的锣鼓。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准备。

敲锣打鼓:  ①指欢庆祝贺。②形容大造声势,大肆进行舆论宣扬。

渔阳鞞鼓:  指公元755年安禄山于渔阳举兵叛唐事。鞞鼓,骑兵用的小鼓。后亦用为外族侵略之典。

掩旗息鼓:  ①卷起军旗,停擂战鼓。指军队隐蔽行动,避免暴露目标。②比喻停止行动。

偃旗卧鼓:  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同“偃旗息鼓”。

偃旗仆鼓:  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同“偃旗息鼓”。

渔阳鼙鼓:  渔阳:地名,现河北省蓟县,唐时安禄山驻军在此;鼙鼓:古代军中用的小鼓。渔阳郡响起了战鼓。指有战事发生。

扬铃打鼓:  比喻大声张扬。

重振旗鼓:  比喻失败后,整顿再起。

重兴旗鼓:  犹言重整旗鼓。

朝钟暮鼓:  佛寺晨撞钟,暮击鼓以报时。

筛锣擂鼓:  敲锣打鼓。形容大声吵闹。也比喻竭力把事情夸大。

收锣罢鼓:  停止敲击锣鼓。比喻结束,结尾。

鼓刀以屠的翻译

语出《史记-魏公子列传》,原文是: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shuò)存之。 这是朱亥的话。 乃:副词,帮助表判断。市井:古代指做买卖的地方,市常鼓刀:动刀,操刀。而:可是。亲:亲自。数:多次。存:问候。之:我,代朱亥自己。

古文中,屠字什么意思?

古代,特别是唐宋前的古文里,屠应该有多种含义,大多是屠戮之意,但部分只有破、克、据之意。古代守城,特别是有大量平民居住的城市,往往是兵民一起上城墙防御,所以古代攻城难度高、伤亡大,军队纪律稍微松松,那么破城后的屠杀剽掠就是很常见的事了,况且,古代军队统帅往往也把允许军队剽掠作为鼓舞士气的一种手段,剽掠与屠杀那时也很难分开。因此,屠城、破城两词的通用有它的历史根源。但破城未必就等同于屠城,两者还是有区别。古文中的“屠”城并不如我们今天理解的那么惨烈,甚至,部分屠字还可以不含杀戮之义。

如《史记·鲁仲连列传》提到“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聊城乱,田单遂屠聊城。”此事历代有人提出疑义,认为屠聊城之事不通。因为此处的“屠”如果理解为屠戮,对照《战国策》记载,田单并无“屠城”之举;且与田单为人、上下文含义,也不相吻合。但如果把“屠”理解为“破”就非常通顺了。

另外,《后汉书》说到的:“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从耿弇本传看,并无“屠城剽掠”等残暴事迹,很显然,这里的屠城三百与平郡四十六、未尝挫折两句前后衔接,都是指破城三百,为的是称颂他的武勋。记得禽兽斑竹曾举这个例子作为论述古代屠杀战术的论据,按我看来,是不大合适的。后汉书对其他光武将领的暴行不会隐讳,如果耿弇真是按照本义去理解是屠城三百的大刽子手,那么残暴出名的吴汉都要望尘莫及了。但是,本传里面无一字提及耿弇指使、纵容军队屠杀剽掠,这个矛盾太大了吧?

《三国志·蜀书》也提到“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事实上,刘邦攻进关中,并未屠戮咸阳。作为蜀汉大臣,其言论也不会厚诬本朝高祖。

另外,《晋书·天文志》里面记载:“光熙元年四月,太白失行,自翼入尾、箕。占曰:太白失行而北,是谓反生。不有破军,必有屠城。”《晋书.礼志下》提到“且昔岁破吴虏于江汉,今兹屠蜀寇于陇右。”这两处的屠与破相对,明显是指破、克。

再有,《晋书·乐志》曰:“改汉《巫山高》为《屠柳城》,言曹公越北塞,历白檀,破三郡乌桓於柳城也。”《屠柳城》词曰:“屠柳城,功诚难。”还有汉乐府的吴鼓吹曲里面的“众既降,操屠荆”,他们的“屠”字显然只是破、据之意。

最后再说说“坑”字,很多人理解为“活埋”,但在许多语境里,也是不通,如白起、项羽坑了几十万人,要是活埋几十万,那样的工程量是无法想象的。《三国志》裴注《曹瞒传》提到“(曹操)坑杀男女数万口于泗水,水为之不流”,显然活埋也是不通。再有参合之战,7万燕军战败后全部被坑,但慕容垂后来到达战场,见到燕军白骨遍野,显然,这里的坑也不是活埋。因此,坑除了活埋之义,还可以理解为“胡乱(杀害)”。

国中文言文含之

1. 国中文言文所有带“而”的句子及翻译

我给你部分:

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例②:吾恂恂而起。 .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例②: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既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 间不久。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 国中文言文中带“于”字的所有句子

于:

(一)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

译作“在”“从”。

例: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二)表示动作的对象

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例: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三)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

译为“被”。

例:“受制于人”的“于”。

(四)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

译作“比”。

例: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五)表原因

译为“由于”“因为”。

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3. 求10篇国中课外文言文

国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一、《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xī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挖。解释加点的词春往而冬反( )迷惑失道( )遂得水( )翻译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文中故事是成语 的来历,现比喻 参考答案:国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一)(一)、赵襄主学御全文译文: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

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

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

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1、.向 2、穷尽 3、被 4、发语词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

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二)、老马识途全文译文: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

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三、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国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二)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一、《学者有四失》①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④。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⑤。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①选自《礼记·学记》。②失:过失,缺点。

③失则多:意思是,失之于学得过多。④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⑤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或失则多(2)、然后能救其失也 _________(3)、或失则易 _______________(4)、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A、教者必知之 B、虽与之俱学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D、学而时习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2)、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3)、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二、《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①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②也。向者使③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注释:①缁衣:黑色的衣服。

②犹是:像这样。③使:假使。

阅读训练1、下面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杨朱之弟曰布 B、迎而吠之C、莲,花之君子者也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衣素衣而出 _______________(2)、衣缁衣而反 _______________(3)、子亦犹是也3、翻译句子。

(1)、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2)、向者使汝狗。

4. 文言文中的“之”字所有的含义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5. 国中文言文中带“于”字的所有句子

于:(一)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例: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bai》)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二)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du“同”“给”“到”等。例: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zhi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三)用在被动句dao中,专介绍行为主动者译为“被”。

例:“受制于人”的“于”。(四)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译作“比”。

例: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属。(《鱼我所欲也》)(五)表原因译为“由于”“因为”。

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6. 国中所有文言文

七年级上册1、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下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夜雨寄北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6、泊秦淮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 花。7、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8、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9、《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八年级上册1、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4、游山西村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5、陋室铭 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唯我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6、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7、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8、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上,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到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八年级下册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7. 找一份国中文言文练习,含原文含题目含答案,原文不要太长,嘿嘿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则人谁肯固矣( ) (2)其必济(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 (4)侃率之以乘城( )1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力不足,死焉,职也。(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3.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 。(2分)4.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

(2分)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

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

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

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吾未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我之暴也。”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己,而中乎知己,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

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

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

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婴诚革之。”

乃令粪洒②改席,尊醮③而礼之。越石父曰:“吾闻之,至恭不修途,尊礼不受摈④。

夫子礼之,仆不敢当也。”晏子遂以为上客。

君子曰:“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

(选自《晏子春秋》)[注]①赠:当作“赎”。②粪洒:扫除清洗。

③醮:古代嘉礼中的一种仪节。④摈:通“傧”,傧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何绝我之暴也 暴:暴躁 B.士者诎乎不知己 诎:屈从C.请鬻于世 鬻:卖 D.免人于厄 厄:困境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因载而与之俱归 B.①吾乃今日睹而赎之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C.①而申乎知己 D.①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前往晋国,在途中遇到了越石父,替他赎身,可见晏子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胸狭窄。

C.晏子听了越石父的一番话后,深感愧疚,就以嘉礼相待,这使越石父颇受感动。D.君子认为,晏子能远离世俗的偏见,礼贤下士,不居功自傲,这样就可以保全功德了。

九、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公孙衍张仪章》)(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3分)译: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分)译: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4分)答: 答案五1.4分 (1)坚守,固守(2)成功(3)一起(4)防守,登2.2分 B3.6分(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亡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

(2)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1分)4.2分 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1分)。5.2分 深明大议(1分)、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参考译文】他的妻子杨氏说: “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

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 *** 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Tags:鼓刀 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