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影視 > 

忒修斯之船漫畫結局

欄目: 影視 / 釋出於: / 人氣:1.65W

大結局介紹:

忒修斯之船漫畫結局


書俊和周京分別後,修浩來找了書俊,兩個人一起去飯店喝了燒酒,書俊嘴硬說自己在和周京交往,但修浩肯定不相信。書俊責怪修浩為什麼偏偏是昨天和周京見了面,但是修浩還是反覆在確認周京的態度,書俊看出來了他的不安。


書俊的出道舞臺也終於準備完畢,正好碰到了瑟琳娜來給書俊化妝,周京作為瑟琳娜的助理也來到了後臺,最後的妝容收尾的時候,瑟琳娜交給了周京,周京為書俊塗上了口紅,就像很多年前在商場為他試色一樣,而事到如今書俊還是會無可避免的心動。出道舞臺十分圓滿,世延的歌以這種方式重現世間。

忒修斯之船最後還是不是原來的船?

個人認為忒修斯之船最後不是原來的船。

特修斯之船(又譯為忒修斯之船)亦稱為忒修斯悖論,是一種有關身份更替的悖論。公元1世紀的時候普魯塔克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

因此這類問題現在被稱作“忒修斯之船”的問題。有些哲學家認為是同一物體,有些哲學家認為不是。在普魯塔克之前,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都曾經討論過相似的問題。近代霍布斯和洛克也討論過該問題。這個問題的有許多變種,如“祖父的舊斧頭”。

基於形式因,忒修斯之船還是原來的船,因為雖然材料變了,但船的設計——形式因——沒有變。從這個角度看赫拉克利特的河流問題,則兩次踏入的是同一條河流,因為河流的形式因沒有變。

事物的目的決定了其目的因。忒修斯之船的目的在神話中是裝載和運輸,在現實中的目的是證明和紀念忒修斯,雖然材料變了,但目的沒有變。

楓影夜讀 #13——《S. 忒修斯之船》

以前因為經常搬家的緣故,不太敢買實體書。現在雖然不搬家,卻也形成了優先購買電子書(Kindle版)的習慣。不過總有些書是非紙質版不可讀的,比如 上一期我們介紹的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 ,插圖很多且質量頗高。以及2013年美國的道格·道斯特(Doug Dorst)與 J·J·艾布拉姆斯(J. J. Abrams)聯名創作的無法被電子化的作品——《S.》。

J·J·艾布拉姆斯是一位有名的電影導演、製作人和編劇。他參與導演和編劇的作品包括2009年的《星際迷航》(Star Trek),2015年的《星球大戰:原力覺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2019年的《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Star Wars: The Rise of Skywalker)等等,還有一部非常有名的美劇《迷失》(Lost)也是他參與編劇並執導。一提到Lost讀者朋友們就應該知道這是一位擅長挖坑不填的選手。而《S.》這部多線敘事,層層巢狀的作品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天坑,可惜虎頭蛇尾,浪費了這個好想法。

本作就故事內容本身我給兩星或三星評價(滿分五星),但設計巧妙,文字之外的加成較高,所以兩星給本作的設計巧思,全書評價為四星。本文接下來的內容涉及劇透,如果還沒有讀過本作的朋友建議讀完再回來看。

<center>劇透分割線</center>

珍是波拉德州立大學(Pollard State University)一名大四的學生,有天她在學校圖書館撿到一本書,名為《忒修斯之船》(Ship of Teseus)。作者名叫 V.M. 石察卡(V.M. Straka),是一個已故的作家,石察卡是他的筆名。他生前身份撲朔迷離,死後還有很多人研究他的作品試圖發現他的真實身份。珍撿到的這本書,“原主人”叫埃裡克(Eric),他就是這樣一位研究者,16歲就開始讀這本書,並在其中留下了許多劃線和筆記。珍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覺為其吸引,於是也留下了她的筆記,然後把書留在原來的地方交還給埃裡克。兩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就這樣你來我往,在書本的空白處用文字交談。

所以《S.》這部作品,大體上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忒修斯之船》這本小說本身,二是珍和埃裡克在書中留下的手寫筆記。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我感到非常興奮,形式新穎,代入感很強。黑色的印有“S”符號的函套是唯一印有《S.》的真實作者和相關資訊的地方。取出本體,這是一本刻意做舊的《忒修斯之船》,作者名為石察卡,出版社是飛天鞋出版社,全為虛構。書脊上還貼有圖書館常用的杜威十進位制分類法標籤——813.54意味著這是一本美國英語的虛構作品(American fiction in English)。

翻開第一頁,赫然寫著“借閱用書”,泛黃的書頁、圖書館的借閱蓋章,珍和埃裡克的手寫筆記,這種超越文字的打破第四面牆的做法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而書中夾帶的多個附件更加強化了這種體驗,就像在故事中的波拉德大學圖書館撿到了它,見證了筆談二人從互不相識到相愛的故事。

我的閱讀習慣是劃線,偶爾批註筆記(筆記一般只在Kindle),所以初讀本書的《譯者序》(Translator's Note and Foreword)時,看到這些亂七八糟的劃線和批註有一種由衷的親切感。再跟隨虛構的譯者 F. X. 柯岱拉(F. X. Caldeira)敘述的她與作家石察卡的淵源及作家之死,結合珍與埃裡克的第一次互相留言的幽默對話,以及書中夾帶的附件,很有見證真實故事的感覺。

比如第一份附件是在《譯者序》中,F.X.C說“石察卡在寥寥幾次可驗證的公開宣告中確認了,他也認為作者身份的爭議被誤導……”。珍讀到這裡,劃線並留言給埃裡克:“是哪些?你有影印件嗎?”於是埃裡克附上了一張石察卡寫給葛蘭的信件的影印件。在你閱讀這張影印件的時候,你的手指所觸,目光所讀,就完全是珍的體驗啊!這也是本書最大的優點和特色。

《譯者序》裡提出了石察卡身份之謎,譯者F.X.C.去拿《忒修斯之船》的手稿是最後一次見石察卡,見證了他被綁架消失的瞬間。後來大家都認為石察卡已死。於是《忒修斯之船》小說作為石察卡的最後一部作品,就頗具解謎線索之意味。小說第一章引出了一個失憶的男主角 S.,他一心要找回自己的身份,可謂與石察卡的故事線有異曲同工之妙。很快 S. 被一個陌生的大漢捂住口鼻迷暈了之後帶上了一艘可怕的船。

故事到這裡感覺非常不錯,節奏把握很好,謎題有了,懸念也有了,無論是小說主體還是手寫體筆記都發展得很順利。但是,從第二章開始,兩條故事線全面崩塌,情節冗長,敘述無趣,內容晦澀,不知所云,加塞了許多看似高深莫測,實則意味不明的隱喻。也因此我想給小說本身打出不推薦的評價,加分項全靠創意。

我們先說創意編排的部分。《忒修斯之船》的故事線主要在小說本體,道斯特創作時也是把小說作為獨立作品先寫出來,所以這部分我們像看普通小說一樣閱讀就行。不過小說譯者 F.X.C. 的註解部分經常顛倒黑白,暗藏謎語。所以小說本體也有兩條線,譯者註解的這條線我們需要結合珍和埃裡克的手寫筆記來解析,因為不管是作家、譯者還是故事背景都是虛構的,有太多場外資訊需要手寫筆記補充。

但即使手寫筆記這條線本身也有多條時間線。最早埃裡克的筆記是鉛筆痕跡,珍的初次留言用的是藍色珠筆,埃裡克的初次回覆是黑色鋼筆,後來還有紅色、橙色、紫色、綠色等多種不同的顏色,用於區分不同時期的留言。雖然留言時間不同,出現的位置卻可能在一起。所以你就可能在小說開頭的一頁讀到珍和埃裡克後期的故事,最初閱讀有種多了一團迷霧的興奮感,但是讀多了之後就感覺銜接不上,令人懊惱。

所以有人推薦這本書要讀六遍,每次只讀不同的部分,比如第一遍只讀小說原文,第二遍讀鉛筆字的筆記之類。我只讀完了一遍簡體中文版,英文版只簡單瀏覽了一下,我認為如果不是特別喜歡這本書,大可不必讀上六遍,徒然浪費時間。

不過話說回來,探索哪種方式最適合自己也是閱讀本書的一大樂趣。我嘗試過兩種讀法,一種是一頁頁順序閱讀小說本體,讀到翻頁處情節告一段落就回來讀手寫筆記,大體上小說與筆記同步閱讀。另一種是一次過讀完小說的一章,然後再回過頭來,從頭讀一遍手寫筆記。

兩種讀法各有優劣,相較之下我更喜歡第一種順序閱讀。這種讀法的缺陷是,小說情節多數時候不會在翻頁處告一段落,我總是要翻過去多讀兩段然後再翻回來看筆記,小說本體的流暢性常常要被打斷。這種迫不及待要抽離小說本體,去讀珍與埃裡克的故事的感覺,在夾帶附件的地方更加明顯。

第二種讀法則照顧了小說本體的流暢性,但是讀手寫筆記的時候,那種類似視訊網站彈幕的陪伴感卻被削弱了不少。不知道諸位讀者是否曾有過上課時偷偷遞小紙條的經驗。小時候因為某些活動課的關係我們會換教室上課,曾因此機會跟坐在我的位置的同學在互不相識的情況下交換了一段時間書信,比遞小紙條更好玩。所以當我讀到本書的開端時,小時候的感覺再次襲來,十分令人懷念。對我來說這就是《S.》最大的優點(因為故事寫得太爛了),所以如果不能得到手寫筆記的陪伴,那此書勢必要大打折扣的。另外正因為小說本體寫得不知所云,所以即便小說的體驗被打斷了也沒多大關係(嘆息)。綜上,我個人推薦順序閱讀的方式來體驗本書。

《忒修斯之船》這部小說,一開始的主線和懸念應該是 S. 試著找回自己的記憶。但是第一章裡他遇上似乎認識自己的女人“索拉”之後,很快就被人迷暈囚禁於一艘神祕的古船,船上一堆呆滯的水手,嘴巴被針線縫起來,十分詭怖。唯一會講話的大塊頭則是暴力的代表,口音也很奇怪,類似方言,含糊不清。

S. 試圖逃離這艘船,結果在暴風雨中被衝上岸,遇上了大遊行,特務和爆炸案,莫名其妙地就跟著一群遊行的人被通緝然後逃亡。本來他又一次遇到了索拉,但是場面混亂沒能追上,還導致自己捲入爆炸案中。S. 與眾人一起逃亡的這一段寫得張力十足,我認為是本書情節描寫最好的部分。

最後以夥伴全部死亡、失蹤,自己跳下水又回到那艘恐怖的船上告一段落。到這裡,作者揭示了船上的時間比陸地時間流逝得更慢的超自然現象,所以 S. 每次遇到索拉都覺得她好像又老了一點。接下來故事的走向有了急轉直下的變化,緊張的情節沒有了,開始了大量不知所云的隱喻。S. 刻在船上的文字也出現了超自然現象——刻出來的文字跟他所想的完全不一樣。

S. 一直抱有的好奇心是大塊頭不讓他進入的船的底層,他終於還是想辦法進去了,發現了一個像書房一樣的房間,可以用紙筆盡情寫作。然後 S. 就被針線把嘴巴縫起來了,一轉身變成了一個身手過人的特工,一個使毒高手。這一部分是全書最無聊的部分,也是最不知所云的地方。船的隱喻,大遊行的故事,索拉的作用,刻字和時間流逝的超自然現象,直到讀完全書,都沒有解釋。

“忒修斯之船”原本指的是古希臘的一個哲學悖論:如果把忒休斯船上的木板一塊一塊全部換掉,那最後這艘船還是原來的船嗎?在 S. 的故事裡,他每次遇到那艘神奇的船也確實看到它被修補了很多地方,幾乎全部換過,但是如上所述,船在小說中並未言明寓意為何。

可能因為我無法讀懂《忒修斯之船》這部小說那藏得極深的寓意,所以我給小說本體的打分很低,開場不錯,但狗尾續貂(讓我想起 J.J. 艾布拉姆斯的美劇《Lost》)。

另一條故事線則是珍和埃裡克通過筆談表達的愛情故事。以前在 評價《偷影子的人》 時我曾經說小說家偷懶的時候就會說某某愛上了某某,因為愛情是無法解釋的。在《S.》的這條愛情故事線中,珍和埃裡克兩人也在尚未見面的情況下,直接表白成功(因為有不同時間的筆記穿插在一起,這種感覺比實際發展看起來更突兀)。接下來的故事涉及珍和埃裡克兩人各自小時候的故事,現在因為追查石察卡的線索而遇到的危險等等。平心而論,在閱讀信件的時候我覺得體驗蠻有趣的,但是故事本身很一般,綜合體驗跟閱讀《S.》完整作品是一樣的,形式有趣,內容普通。

本作的原版是英文,由Mulholland Books出版社於2013年出版,次年臺灣的寂寞出版社出版了繁體中文版,譯者是顏湘如。2016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簡體中文版,同一位譯者,只是做了一些本地化處理,比如人名、地名的簡體標準化(比如新華社翻譯標準),修改部分措辭。三本書都名為《S.》,副標題: Ship of Theseus,簡體譯為《忒修斯之船》,繁體為《希修斯之船》。

本作原文多用縮寫,用詞晦澀,又因涉及暗語解謎,頁數需要和英文版保持一致,翻譯起來非常困難。是以中文版的高質量翻譯令人歎服,向譯者表示敬意。中信的簡體版讀來流暢,手寫字跡娟秀,看著很舒服,比繁體的好看太多。但簡體的問題是珍與埃裡克的筆跡十分相似,除了顏色以外難以分辨。在英文版中,兩人的筆跡相差很大,埃裡克的部分全為大寫,容易分辨。

繁體版的包裝是一個翻蓋的大匣子,比較佔空間,且附件被放到獨立的袋子裡,而簡體則跟英文一樣都是函套設計(Slipcase),附件夾在書頁中。其實閱讀過程中附件出現的位置是有用意的,所以簡體版的做法更佳,收納也更方便。

中英文版都在做舊上下足了功夫,不論是紙張泛黃的效果,不小心留下的咖啡的漬印,書寫過程中被抹到的鋼筆、珠筆的痕跡,還是寫錯了字劃掉重寫的線條,都非常逼真和親切。

最後是簡體版附帶了可以作為書籤的小繩子而英文版沒有。這點挺貼心的,不過一開始我誤以為是附件型別的東西一直不敢動,哭笑不得。

初讀本書我的評價很高,所以當時想著讀完簡體版再買英文版回來對比一下。但讀到尾聲時卻為其故事之平平無奇而感到為難。最後我還是趁著還沒讀完先下單買了英文版,不過我並不建議讀者朋友購買多個版本。

如果想嘗試不同的閱讀體驗的讀者,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試。但是不要期望讀到一本有趣的小說就是。另外中文版的本地化做得非常不錯,質量很高,英文版則因為手寫體及多用縮寫的的緣故,較難閱讀。所以如果不是很喜歡這本書,想要集齊全套的話,同樣也不建議購買英文版和繁體版。

三顆星給故事內容,一顆星給設計巧思。

《忒修斯之船》那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忒修斯之船》主要內容:

1、本書的故事主體《忒修斯之船》,是一位神祕多產作家V.M.石察卡的最後一部小說,講述一名男子在海上大船中醒來,忘了自己的身分,不曉得自己的所在地點,腦中只剩下一個謎樣女子的影像。

於是決定去尋找她,這本赫赫有名的作品圍繞著無數謎團,數十年來吸引研究者瘋狂投入探索。關於作者的真實身分,就有11種不同的推測,而且每一種都有紮實的文字和作者分析為基礎。

據傳石察卡結局寫到一半,就在一家小旅館人間蒸發,打字機上的書稿散亂一地,第十章消失了,窗邊還有點點血跡。那麼,這本《忒修斯》的結局,難道是假他人之手完成?

2、《忒修斯之船》不只是一本小說,更是一場挑戰紙本書可能性的敘事冒險,一部獻給文字的動人情書,書中收錄實體解謎線索,遭美國圖書館抗議,本書只能收藏,無法借閱!

這不只是一本書,這是一個穿越時空而來的物件,是解謎的鑰匙…兩個素未謀面的陌生讀者,因為對同一本書的痴迷,對文字放不下的執著,攜手踏上了一場詭譎的追尋之路。

擴充套件資料:

故事簡介:

特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最為古老的思想實驗之一。最早出自普魯塔克的記載。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幾百年的船,歸功於不間斷的維修和替換部件。

只要一塊木板腐爛了,它就會被替換掉,以此類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開始的那些了。

問題是,最終產生的這艘船是否還是原來的那艘特修斯之船,還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來的船,那麼在什麼時候它不再是原來的船了?

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後來對此進行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來的老部件來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麼兩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忒修斯之船 (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