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學前教育 > 

赤光的宣言寫作背景

欄目: 學前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3.09W

《赤光的宣言》寫作背景:一九二四年二月一日,一代偉人周翔宇寫下《赤光的宣言》,他用詩歌寫出宣言。2月1日所主持的旅歐組織和旅歐共青團合辦的機關刊物《赤光》(半月刊)創刊。

赤光的宣言寫作背景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綱領,宣告了國共兩黨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為配合國內形勢,2月1日,《少年》改名為《赤光》出版。

《赤光的宣言》是1924年2月1日,周翔宇寫的一首詩,全詩充滿激勵與向上,這首詩表達了對世界上那些正在為自由而鬥爭的人的敬佩,以及對那些還在迷茫不知道該何去何從的人的一種鼓舞,希望他們聯合起來,去爭取心中的自由。

作者:周翔宇,曾用名飛飛、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



赤光宣言的作者寫這首詩是什麼意思呢?

赤光的宣言表達了作者對革命的崇高熱情,表達了對反抗壓迫,反抗殖民統治的人的一種讚賞與鼓舞,同時也表達了對自由、和平、民主的嚮往。表達了對反抗殖民統治的人的一種鼓勵,希望人民聯合起來去爭取自由、民主的社會。

這首詩是1924年2月1日,周恩來寫的一首詩,全詩充滿激勵與向上,這首詩表達了對世界上那些正在為民主自由而革命的人的敬佩,以及對那些還在迷茫不知道該何去何從的人的一種鼓舞,希望他們聯合起來,去爭取心中的民主,心中的自由。同時也表達出對共產黨必然勝利的看法。

擴充套件資料:

1924年2月1日,周恩來主持的中共旅歐組織和旅歐共青團合辦的機關刊物《赤光》創刊。創刊號上發表的《赤光的宣言》指出:“我們所認定的唯一目標便是:反軍閥政府的國民聯合、反帝國主義的國際聯合。”

“我們是要以科學的方法,綜合而條理出各種事實來證明我們的主張無誤。本此,便是我們改理論的《少年》為實際的《赤光》的始意,同時也就是《赤光》的新使命了。”

周恩來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始終處於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中樞,長期組織領導中國人民的政治、軍事、統戰、外交、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複雜鬥爭。

周恩來的詩句

大江歌罷掉頭東

近現代:周恩來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譯文

唱完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掉頭東去日本留學,精深嚴密的多種科學能夠救世上的窮困。

用了十年苦功,學成以後要回國幹一番事業,挽救中國。假如這個志願難以達到,即使像陳天華用投海而死來喚醒國人,也稱得上是英雄。

《大江歌罷掉頭東》是周恩來1917年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擴充套件資料:

《大江歌罷掉頭東》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1917年,作者赴日留學前夕,時年19歲。一九一九年九月,周恩來為了投身到祖國的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去,毅然放棄在日本學習的機會,決定回國。

周恩來日本回國前夕,他的同學好友張鴻浩等人為他餞行,請書贈留念。周恩來揮毫書贈了這首詩。 這首詩的手跡現存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江歌罷掉頭東

赤光的宣言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赤光的宣言表達了作者對革命的崇高熱情,表達了對反抗壓迫,反抗殖民統治的人的一種讚賞與鼓舞,同時也表達了對自由、和平、民主的嚮往。表達了對反抗殖民統治的人的一種鼓勵,希望人民聯合起來去爭取自由、民主的社會。

這首詩是1924年2月1日,周恩來寫的一首詩,全詩充滿激勵與向上,這首詩表達了對世界上那些正在為民主自由而革命的人的敬佩,以及對那些還在迷茫不知道該何去何從的人的一種鼓舞,希望他們聯合起來,去爭取心中的民主,心中的自由。同時也表達出對共產黨必然勝利的看法。

擴充套件資料:

1924年2月1日,周恩來主持的中共旅歐組織和旅歐共青團合辦的機關刊物《赤光》創刊。創刊號上發表的《赤光的宣言》指出:“我們所認定的唯一目標便是:反軍閥政府的國民聯合、反帝國主義的國際聯合。”

“我們是要以科學的方法,綜合而條理出各種事實來證明我們的主張無誤。本此,便是我們改理論的《少年》為實際的《赤光》的始意,同時也就是《赤光》的新使命了。”

周恩來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始終處於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中樞,長期組織領導中國人民的政治、軍事、統戰、外交、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複雜鬥爭。

都市敘事的偏愛 ——論茅盾與未來主義

德國表現主義詩人哥特弗裡德·貝恩曾說:“這個流派(指表現主義)——它在其他國家被稱作未來派、立體派、後來又被稱為超現實主義,在德國保留著表現主義的名稱。它在經驗性的變化方面具有多樣性,在其以粉碎現實、不顧一切地尋根究底為其內在的基本態度方面具有統一性……”的確,單從藝術方法來看,我們完全有理由將這些流派的創作特色視為同一種藝術正規化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社會文化語境下的風格變體——在德語國家是表現主義,在法國是超現實主義,在義大利和俄國則是未來主義。

未來主義,又稱未來派。1909年,馬裡內蒂(Marrinetti)於《費加羅報》上發表了《未來主義宣言》,標誌著未來主義在義大利的誕生。次年,他又在《未來主義文學宣言》中進一步闡述了未來主義的理論主張與創作原則。在他的發起和推動下,未來主義很快從文學擴充套件到繪畫、音樂、建築等藝術領域,而且迅即擴大到歐洲大陸其他國家,對歐洲直至世界文藝產生了深遠影響。“法國的超現實派,德國的表現派,俄國的發光派,英國的旋轉派,西班牙的構造派,……總之,從1909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所發生的文藝上的思潮、流派,都多少受過未來主義的刺激和啟示。”茅盾在其《海外文壇訊息》第145則為我們介紹了這一點。在慨嘆初出茅廬的茅盾對於海外文壇涉獵的廣泛時,將茅盾與未來主義之間的關係進行系統梳理就顯得必要而有意義。

刊物研究昭示了現代文學發展同文學刊物之間的無法割捨。《東方雜誌》作為我國首屈一指的大型綜合性雜誌,由商務印書館創辦於1904年3月,初為月刊,後改為半月刊,至1948年12月停刊,共出四十四卷。它忠實地記錄了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歷史的風雲變遷,也是五四廣納西方思潮的文人發表見解的園地之一。我國最早介紹未來主義的文章——章錫琛的《風靡世界之未來主義》就發表在該雜誌。之後不少未來主義的譯介文章也相繼見於此,如馬鹿1921年的《未來派跳舞》。剛參加工作的茅盾是否閱讀到了這些文章,我們不得而知。但在自己文學生涯發端階段對西方戲劇藝術關注頗多的他必定看到了1921年7月10日登載在《東方雜誌》上的未來派戲劇四種《換個丈夫罷》、《月色》、《朝秦暮楚》、《只有一條狗》。

1922年8月,茅盾在寧波做了《文學上各種新派興起的原因》的講演。該文以文學思潮隨時代變遷的思維探討西洋文學未來派、達達派、表現派的源流。“未來派是大戰前幾年就有的,以義大利為出發點,亦以義大利為最盛”,接著對未來派劇本與詩歌進行分析,得出“好像全無意義”的推論。緊接著,茅盾對未來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進行梳理,“物質文明驟然進化,科學和機械挾其雷霆萬鈞之力掃蕩社會,人的心理鹹受其影響。機械是力量愈大愈好,愈速愈好,所以一般人的腦子裡也旋轉著‘力’、‘速’兩個字。”文末,他還為廣納西方思潮進行論證,“文學上要有新派興起,亦是自然而且合理的事,雖然現在新派的東西亦盡有許多不滿意的地方,但這是啟蒙時代必不可免的現象。我希望大家能夠把公正的心去批評新派。不要以為只是青年好奇心的表現,不值一笑。須知他們的價值實在高出一笑以上呢!”

1922年10月,茅盾在《小說月報》第13卷第9號上特闢了“戰後文藝新潮欄”,刊發了日本川路柳紅作、馥泉翻譯的《不規則的詩派》。雖非未來派專論,但它講到了包括未來派、達達派、表現派等多種現代派文藝的藝術特徵。文章開頭,作者就以對因襲的反抗來描述近代藝術發展的一般規律。然後,重點講到了未來派的繪畫和詩歌,“未來派主張的根本,只是要把一切藝術的基礎放在‘動的感覺’(Sensation dynamique)之上;即如詩的取材和表現,也都以‘運動’為中心。”

《小說月報》第13卷第10號上,刊發了茅盾的《未來派文學之觀勢》。文章指出,“文學上各種新運動的發生,一方是社會背景和時代精神的反映,一方也是對於環境的反動。未來主義當本世紀初年在義大利勃興,可說完全是對於環境的反動。”“未來主義就是反對這一頭鑽入過去的墳穴而不能移動半步的唯美主義的!”茅盾提到了“未來主義”的來源,指出未來主義雖傳播迅速,卻在法、美等國命運短暫,唯獨俄國的未來派聲勢正盛。緊接著,他還從深層次上揭示了未來主義盛極一時的原因。最後,指出尚存於俄國的未來派同原始未來派在精神氣質上的差別。

《小說月報》第13卷第12號上,茅盾發表了署名洪丹的評論文章《歐戰與義大利文學》,從地理分佈、民族思維等指出了緣何未來派會興盛於此,“北部的阿爾卑士高山脈阻住了歐洲物質文化的攻擊,使義大利成了工業遲進國,故義大利民族的神經裡比較的少些機械文明的素質。因為比較的離開機械文明遠些,故反而更會認識機械文明加於人類神經上的巨大的痕跡,於是乃有未來派的讚美機械文化的文學藝術。”之後,茅盾在《海外文壇訊息》的《法國藝術的新運動》、《日本未來派詩人逝世》、《泛系主義與義大利現代文學》也都談到了未來主義。

1925年的《文藝小詞典》,茅盾給“未來主義(Futurism)”單列了一個詞條:

未來主義發生於義大利,一九0八年始正式得名。未來主義所讚美者為近代之機械文化,“力”與“速”乃彼等所虔信之上帝。未來主義者所崇拜機械之偉力,讚美機械所發之嘈聲,謂其美於古音樂家之樂曲。故未來派作品多奇論不可究詰,非從前之文藝論所可範圍。是派領袖為瑪利納蒂(E·T·Marinetti),於一九0八作小說曰《未來主義者瑪法卡》,為意政府所拘,囚於獄中,因此惹起各方面之不平,群起救護,瑪氏竟無罪出獄。而未來主義一詞由是遂為世人所知。未幾,瑪利納蒂及其同志發表宣言於巴黎之Figaro報,未來派於是正式成立;翌年,瑪氏雋作未來主義劇本《囂擾皇帝》上演,全世界為之震驚。由是風靡各國,詩歌、小說、戲劇、音樂、繪畫皆有未來派蹤跡。迨及大戰之後,其勢已衰,僅俄國尚有多數之未來派詩人畫家及音樂家。

茅盾對未來派的概括是客觀的。篇末談到的俄國未來主義詩人指馬雅可夫斯基。1924年他在《文學週報》上發表的《蘇維埃俄羅斯的革命詩人瑪霞考夫斯基(Mayakovsky)》一文做過詳細介紹。對馬雅可夫斯基為首的俄國未來派文學,茅盾表現出了熱烈的歡迎。

1925年,在《論無產階級文藝》中,茅盾為凸顯其文藝思想的無產階級性質,極力貶斥未來主義等西方現代派。“除了幾個帶著立異炫奇的心理的新派如未來派立體派而外”,“這些新派根本上只是傳統社會將衰落時所發生的一種病象,不配視作健全的結晶,因而亦不能作為無產階級藝術上的遺產”,“什麼未來主義,意象主義等等,便是一無所用的”。1928年,在迴應國內文壇批判的《從牯嶺到東京》中,茅盾舉了1918年至1922年俄國的未來派文學為例,駁斥了國內文壇的“標語口號文學”。

1930年,茅盾在《西洋文學通論》中給了未來主義一定篇幅。“未來主義(Futurism)發生於產業落後的義大利,以反自然主義及反藝術至上主義的形式轟轟然出現,是本世紀初歐洲文壇上第一件大事情。”接著,簡略交代了未來主義在義大利發跡直至成為世界矚目的新運動的過程。茅盾對未來主義的印象是“未來主義是讚美機械文明,崇拜力的文藝思潮”,“享樂人生是未來主義者的最大主張”,“總而言之,未來主義認為‘雜亂的東西是愉快的東西’”。文章重點談到了俄國未來主義,提到了詩人瑪霞考夫斯基對俄國未來主義文學的貢獻,並把俄國的未來主義同意大利進行比較。

1958年,在《夜讀偶記》中,茅盾對未來主義給予了嚴厲的批判。不過,措辭上還是謹嚴的,“我們也不該否認,象徵主義、印象主義,乃至未來主義在技巧上的新成就就可以為現實主義作家或藝術家所吸收,而豐富了現實主義作品的技巧”,,“毒草還可以肥田,形式主義文藝的有些技巧,也還是有用的,問題在於我們怎樣處理。”

細緻梳理茅盾譯介與研究未來主義的相關論著,有幾點值得注意:

一、把未來主義文藝在義大利與俄國的盛行,同社會背景和時代精神聯絡起來。不論是在《小說月報》上的譯文,還是自己的文章,對未來主義的探討都沒有脫離時代語境。“未來主義者的權力慾和誇大狂,完全和達到全盛期的資產階級心理相應和”,雖說“凡工業興盛,都市發達的國家,似乎都有發生未來主義的可能的”,但未來主義首先發生在產業落後的義大利,對機械和速度的推崇讓這個文學新運動傳播很快。西方近代機械文明的嘈雜,成就了未來主義的迅即掃蕩,也讓它迅速歸於沉寂。

二、對未來派文藝的總體特徵進行了有益的概括。未來主義很好地符合了茅盾主張用文藝來鼓吹的新思想。“唯美主義全不觸著實在的人生,未來主義與之極端相反;唯美主義讚美過去的古蹟,未來主義要毀滅一切過去的和古的。”《西洋文學通論》中,茅盾對未來派藝術的特點進行了一些歸納。對於未來主義文學來說,明晰的內容和意義是他們所極力反對的。未來主義的文學主張,歸根結底也可以說就是“運動”的表現。他們用形式上的誇張變形與對內容意義的消解來表達自身對於機械文明的讚歎。

三、對不同國別未來主義的迥異態度。茅盾對未來派文藝的譯介集中於未來主義發生地義大利和無產階級文學發祥地俄國。他給了二者截然不同的評價。“混亂與胡鬧”是他對義大利未來主義的態度,而俄國的未來主義者因為加入了無產階級革命行列,不但沒被一棍子打死,還進行了詳細介紹。俄國的未來主義在茅盾看來,“代表著布林什維克革命的詩意和傳奇”。尤其是馬雅可夫斯基的詩歌,茅盾認為,“瑪霞考夫斯基的未來主義縱使與‘無產階級文化’沒有歷史關係,可是它實在是表現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的”。在《西洋文學通論》、《夜讀偶記》等文章中,但凡有講到未來主義時,例舉的未來主義詩歌的例子也都是他。一個是胡鬧,一個卻是革命,讓我們明確了茅盾對俄國無產階級文藝的偏愛有加。

相對於象徵主義、表現主義的世界性影響,未來主義的輻射範圍顯然狹窄很多。作為一個沒有出過國的青年文學批評家,茅盾緣何對它產生興趣呢?

第一,科學主義與茅盾早期的文學選擇。五四時期,民主與科學被視為同封建傳統鬥爭的兩把利器。茅盾早期的文學選擇也有著這方面考慮。他對自然主義的提倡,正源於其客觀冷靜的寫實態度、科學求真的理性追求,“自然主義是經過近代科學的洗禮的;他的描寫法,題材,以及思想,都和近代科學有關係。”雖然未來主義文學在表現形態上體現為主觀真實的探尋,但其目標在於對“現代感覺”的把握,力圖建立以“運動”為核心、能充分展示速度、力量、音響、色彩的新型美學。飛速運轉的機器,光怪陸離的現實,充滿火藥味的衝擊力,未來主義者著力刻畫劇烈的運動變化,併力圖從中尋找通向未來的昭示。茅盾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崇拜機械的偉大力量。他們讚美機械發出來的繁複的重聲,所以要把機械運動的聲音譜入樂曲”。人類發展史上,再難找到一個文學流派像未來主義那樣貼近科學主義。雖然因為它的消逝速度如同發展的飛快一般迅猛,卻因為同五四時期文人對科學重視的不謀而合而被關注與採納。茅盾對於未來主義的關注也源於此。

第二,未來主義文學所體現的激進反叛精神與五四反傳統觀念的融通。馬裡內蒂在《未來主義宣言》說:“敢作敢為、無所畏懼、離經叛道將是我們的藝術的主要本質。”這一點茅盾很清楚,在《未來派文學之觀勢》中指出,未來主義“是對於環境的反動”,“要譭棄一切過去的和古的”。這種思潮意識上的反傳統與對機械文明讚歎的叫囂,對於五四時期急於除舊佈新的中國文藝界無疑是契合的。強烈的反叛精神深深觸動了年輕的茅盾。未來主義對於傳統的徹底否定還表現在他們對文學語言所作的一系列革命性實驗上。茅盾一貫表現出讚賞的馬雅可夫斯基的詩歌就是最好的例證。革新與反抗的勇氣正是五四時期前衛文人所極力鼓吹的,未來主義很好地迎合了包括茅盾在內的五四文人對於反抗的需要。

第三,茅盾對俄國文藝的偏愛。未來主義雖然發源於義大利,卻在我們近鄰俄國產生過很長的影響。事實上,茅盾對未來主義進行譯介時幾乎都提到了俄國。這與他歷來對俄國文學的關注有關。他主持《小說月報》時期的《海外文壇訊息》雖是對西方文藝進行普泛式的介紹,卻還是體現出了對俄國及東歐弱小民族的側重。尤其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處境相似的中國帶來了希望,無產階級文藝的傳入讓五四文人對俄國文學的關注度劇增。雖然茅盾一直都表現出對未來主義客觀冷靜的態度,可一旦論述到俄國未來主義,他就會從措辭上體現出同情直至由衷的欣賞。“所以現在尚存於俄國的未來派,雖然仍是那個未來派,雖然面目讓與戰前的未來派彷佛,可是精神上不很同了。原始的未來派讚美‘速’與‘力’,讚美機械文化;因為讚美機械文化,所以極力要破壞一切。然而現在俄國的未來派卻把破壞舊有作為中心的精神,已經拋棄他們讚美機械文化的舊主張了。”這樣的悖論尤其體現在對馬雅可夫斯基的態度上。“青年詩人的領袖”,“生花的筆”,“熱烈的向前的精神”,類似的溢美之詞都被用來描述他。《西洋文學通論》對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進行批判,也對馬雅可夫斯基網開一面,“《人》這首詩,是那時期的佳作。《袴中雲》已有‘革命’的色彩。《戰爭與和平》就滿漲著社會主義的音調。”這些都顯示出了茅盾對待俄國文學態度上的主觀偏向。

當然,由於未來主義受到了包括尼采和柏格森等非理性主觀哲學的影響,應和著當時正在形成的壟斷資產階級的要求和願望而產生。因此,茅盾早期對尼采等人的譯介同樣可視為他對未來主義進行接觸與研究的前奏。

梳理完茅盾對未來主義文藝思潮的譯介與研究及其原因的始末後,必然要分析它是否對茅盾的文學觀念產生了外化影響。《幻滅》中那個信奉“未來主義”的青年軍官強惟力給了這種探討一種可操作的暗示:

“是的。我在學校時,幾個朋友都研究文學,我喜歡藝術。那時我崇拜藝術上的未來主義;我追求強烈的刺激,讚美炸彈,大炮,革命——一切劇烈的破壞的力的表現。我因為厭倦了周圍的平凡,才做了革命黨,才進了軍隊。依未來主義而言,戰場是最合於未來主義的地方:強烈的刺激,破壞,變化,瘋狂似的殺,威力的崇拜,一應俱全!” 

這段話幾可視為茅盾對未來主義的態度。進一步閱讀,我們發現未來主義終於被強惟力拋棄了。“當把未來主義拿來作為一種行動的方針時,或者,更糟一點的,把它拿來當作革命的行動方針時,它是一種極可怕的哲學,因為它對任何通向未來的道路上的一切障礙都鏟砍不辨。”[4]104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研究者會把茅盾提倡無產階級文藝的開始視為茅盾與未來主義關係的終結。其實問題遠沒有這麼簡單,“未來主義”雖然沒有在茅盾之後的小說創作中再次出現,與之相關的藝術技法卻在他的創作中有所體現,只是相對隱蔽。

五四新文學開端階段,“為人生派”的文學研究會作家大多走上了鄉土文學創作的道路,茅盾卻沒有步他們的後塵,他留給後世最矚目的確是都市文學開山人的威名。文學批評生涯的開始,茅盾就表現出了對都市敘事的偏愛。1921年,在評四五六月的創作時,茅盾就對手頭收到的作品中對都市勞動者的描寫太少而不滿,“最少的卻是描寫城市勞動者生活的創作,只有三篇;描寫農民生活的創作也只有八篇,但比起(C)(即:描寫都市勞動者生活的)類來,已經多了一倍。”不過,它卻促使了他身體力行進行文學創作,也給茅盾提示了一種全新的都市寫作傳統開啟的可能。

同五四其他文人相比,茅盾少了傳統文人常有的懷鄉情結。縱觀茅盾一生,除了幾次由於家中長輩過世等不可阻的原因,他極少回烏鎮,而是一直都奔波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市生活的速度感與霓虹閃爍的誘惑為他提供了創作的背景。未來主義文藝思潮的譯介與研究的深入則暗示了他可以將這些材料完美地運用在都市書寫中。“機器、速度與力已經成為時代的標誌,因此現代藝術就必須橫掃傳統的一切,要表現現代社會特有的速與力。”未來主義對機械和速度的讚歎給了年輕茅盾極大的震撼,也讓他有了在小說創作中對這些因素給予充分展示的衝動。未來主義破舊立新的反抗精神則為他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援。而且,當譯介與研究達到了一定的水平,能夠在創作上有相應的呼應本就是茅盾的文學追求。於是,表現物質文明高速發展下個人精神世界的多樣性常常成了他小說創作中的情節。都市敘事的偏愛可以視為未來主義對茅盾文學生涯最大的影響。

具體而言,都市敘事的偏愛在創作的藝術手法上體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著力表現都市物質文明的運動感。“蒸汽,光,電,……等等速與力已經成為近代人的意識或下意識的一部分,或者應該也在近代的藝術裡佔一席地罷。因為藝術既然是意識裡流露出來的偶然被扯住了的精質,那麼,當然不能獨不許成為意識一部分的‘速’與‘力’闖進藝術的領域。”《子夜》中五光十色的霓虹閃爍、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轟隆突進的汽車賓士為我們展示了濃烈的都市風光:

暮靄挾著薄霧籠罩了外白渡橋的高聳的鋼架,電車馳過時,這鋼架下橫空架掛的電車線時時爆發出幾朵碧綠的火花。從橋上向東望,可以看見浦東的洋棧像巨大的怪獸,蹲在嗅色中,閃著千百隻小眼睛似的燈火。向西望,叫人猛一驚的,是高高地裝在一所洋房頂上而且異常龐大的霓虹燈電管廣告,射出火一樣的赤光和青磷似的綠焰:Light,Heart,Power!

舊上海大都市的動態感在“飛馳而過的電車”、“異常龐大的霓虹燈管廣告射出的赤光和綠焰”下展示得淋漓盡致。速度與力量在我們閱讀茅盾作品時唾手可得。

第二,幻象描寫的運用。未來主義者認為現代生活的本質是無處不在的“速度”和“動力的感覺”。因此,他們本能地去找尋具體的外界景色與內心抽象情感進行連線。藉助於“直覺主義”和精神分析學說,未來主義在反理性上走得比象徵主義更遠。比起象徵主義的有跡可循,未來主義的幻想設定讓人一頭霧水。當然,如果巧妙運用,也可以相得益彰。茅盾的小說創作以理性見長,史詩性的巨集大敘事不可能在主觀任意的支配下完成。觀察與綜合歷來為茅盾所並重。但他同樣不排斥幻覺、潛意識等主觀心理描寫。“從窗外飛來,從天花板上飛來,從桌上,從她的藥碗裡飛來,都練成一長串,像頸飾似的掛在她眼前”。這是女主角楊瓊華病重時的想象,由此展示其創傷心靈中愛情的重新萌動顯然要比直接描述更動人。幻象在某種程度上是比事實更加真實。那些略帶虛幻的映象的參與讓他的人物塑造更加生動。

第三,都市意象的擇取與濃烈聲色的表現。“煙囪”、“小火輪”、“霓虹燈”、“飛馳的電車”等意象都在茅盾的都市敘事中屢次出現,即便是在《農村三部曲》中,茅盾也將機械的喧囂侵入了農村黎明的寧靜,小火輪奔騰在鄉村的稻田旁。雖然這些速度和力量的象徵常常被視為資本主義侵入所帶來的罪孽,卻也給落後垂死的舊中國帶來了追逐大工業文明的希望。

此時指揮交通的燈光換了綠色,吳老太爺的車子便又向前進。衝開了各色各樣車輛的海,衝開了紅紅綠綠的耀著肉光的男人女人的海,向前進!機械的騷音,汽車的臭屁,和女人身上的香氣,霓虹電管的赤光——一切夢魘似的都市的精怪,毫無憐憫地壓到吳老太爺朽弱的心靈上,直到他只有目眩,只有耳鳴,只有頭暈!直到他的刺激過度的神經像要爆裂似的發痛,直到他的狂跳不歇的心臟不能再跳動!

從鄉下剛到上海大都市的吳老太爺眼中光的城市光怪陸離,不斷變動的聲色與氣味的鋪面而來讓他難以招架。封閉已久的心理世界無法接受這樣的動態衝擊。未來主義者在文學中引入的聲響、重量、氣味在這段文字裡得到了充分展示。正是這樣看似雜亂的世界促成了吳老天爺的迅即歸天。未來主義手法的運用讓小說文字的批判意味更加濃烈,也讓情節的發展更加緊湊而不會顯得侷促。

激進的先鋒批判精神促成了未來主義的迅即發展壯大,而形而上學的極端則成就了未來主義的稚嫩短命。靈光一現顯然不可能讓茅盾因之改變其對無產階級現實主義的執著。但是,未來主義文學技巧在茅盾的創作中實現了有機融合,從而深化了茅盾的現實主義都市敘事。

赤光的宣言表達了什麼意思?

赤光的宣言表達了作者對革命的崇高熱情,表達了對反抗壓迫,反抗殖民統治的人的一種讚賞與鼓舞,同時也表達了對自由、和平、民主的嚮往。表達了對反抗殖民統治的人的一種鼓勵,希望人民聯合起來去爭取自由、民主的社會。

這首詩是1924年2月1日,周恩來寫的一首詩,全詩充滿激勵與向上,這首詩表達了對世界上那些正在為民主自由而革命的人的敬佩,以及對那些還在迷茫不知道該何去何從的人的一種鼓舞,希望他們聯合起來,去爭取心中的民主,心中的自由。同時也表達出對共產黨必然勝利的看法。

擴充套件資料:

1924年2月1日,周恩來主持的中共旅歐組織和旅歐共青團合辦的機關刊物《赤光》創刊。創刊號上發表的《赤光的宣言》指出:“我們所認定的唯一目標便是:反軍閥政府的國民聯合、反帝國主義的國際聯合。”

“我們是要以科學的方法,綜合而條理出各種事實來證明我們的主張無誤。本此,便是我們改理論的《少年》為實際的《赤光》的始意,同時也就是《赤光》的新使命了。”

周恩來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始終處於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中樞,長期組織領導中國人民的政治、軍事、統戰、外交、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複雜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