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肇慶是幾線城市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2.53W

肇慶是幾線城市的答案是:三線。

肇慶,古稱端州,廣東省轄地級市,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廣州都市圈城市之一 [1] 、“廣佛肇經濟圈”、珠江—西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肇慶市下轄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區,廣寧縣、德慶縣、封開縣、懷集縣,代管四會市,設肇慶新區、肇慶高新區兩個經濟功能區, 轄區總面積約14897.45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肇慶市常住人口為4113594人。

以星湖風景區為中心,沿西江、綏江溯江而上,盤龍峽、“天下第一石”、千層峰、廣寧竹海大觀、燕巖等景點次遞展開,構成了千里旅遊走廊的絢麗畫卷。

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府宜居山水城市。從漢代到清代,肇慶多次成為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肇慶是廣府文化發祥地之一 ,粵語的發源地,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最早的交匯處。隋朝開皇九年(589)置端州;宋政和八年(1118)設肇慶府;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肇慶是兩廣總督府駐地。

2021年,肇慶市地區生產總值為2649.99億元,同比增長10.5%。

名稱由來

宋重和元年(1118年),宋徽宗親賜御書設肇慶府。“肇”作始解,“慶”為吉慶,意即宋徽宗自被封為端王開始,招來繼承帝位而統治天下之吉慶。

建制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嶺南,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今肇慶部分地域屬桂林郡、南海郡。秦置四會縣,轄區包括現四會、廣寧、懷集等市縣的全部或部分,隸南海郡。

漢武帝平定南越國之後,在今高要、肇慶市區、高明和三水西部、雲浮東部等地設定高要縣。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地域內建8縣,四會縣隸屬南海郡;廣信縣、謝沐縣、高要縣、封陽縣、端溪縣5縣隸屬蒼梧郡;高涼縣、臨允縣隸合浦郡;統屬交州。

東漢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行政區劃承西漢。三國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建置沿東漢,大部分屬廣州,少部分屬交州。時北部(現懷集縣一帶)屬荊州臨賀郡。

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9縣,四會縣隸南海郡;廣信縣、端溪縣、元溪縣、高要縣、新寧縣、臨允縣6縣隸蒼梧郡;謝沐、封陽隸臨賀郡;統屬廣州。

東晉永和七年(公元351年),置16縣,分隸4郡,統屬廣州。四會縣、懷化縣隸南海郡;廣信縣、高要縣隸蒼梧郡;元溪縣、端溪縣、封興縣、都城縣、晉化縣、龍鄉縣、夫阮縣7縣隸晉康郡;臨允縣、新興縣、南興縣、單牒縣、平興縣5縣隸新寧郡。

肇慶是幾線城市

南北朝時期(公元420~479年),設定高要、廣信、封興、武化、端溪、晉化、都城、樂城、悅城、夫阮、安遂、賓江、文招、南興、新興、臨允、甘東、單牒、龍潭、撫納、博林、威平、新招、化蒙、化穆、四會、懷集、化注、平興、初寧、招興、建寧、崇化、熙穆、崇德、謝沐、開建、永固38縣,分隸南海、蒼梧、晉康、新寧、綏建、宋隆、臨慶郡7郡,分屬廣州、湘州。公元479~502年增設龍鄉、羅平、永熙、賓化、寧鄉、長化、定昌、寶寧、齊安、初寧、永城11縣及廣熙、齊安、齊建、臨賀4郡,分屬廣州、湘州。公元502~589年設54縣,分屬廣州、成州、建州、新州、瀧州;樑天監六年(公元507年)九月,升高要縣為高要郡,並置廣州都督府於高要郡。 [13] 陳霸先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期間,於公元557年建立了陳朝。陳時廣州都督府仍治高要。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省高要郡為縣,置端州,領高要、端溪、平興、樂城、清泰5縣。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端州為信安郡。時肇慶境域設17縣,分隸5郡:四會、化蒙、懷集3縣隸南海郡;高要、端溪、樂城、平興、新興、博林、銅陵7縣隸信安郡;瀧水、安遂、永熙3縣隸永熙郡;封川縣、都城縣隸蒼梧郡;洊安縣、開建縣隸熙平郡;分屬廣州、連州、端州、瀧州、封州。

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設20縣,分隸7州:四會、懷集、化蒙、洊安4縣隸廣州;端溪、晉康、悅城、都城4縣隸康州;瀧水、開陽、鎮南、建水4縣隸瀧州;高要縣、平興縣隸端州;新興縣、永順縣隸新州;封川縣、開建縣隸封州;富林縣、銅陵縣隸勤州。

南漢乾和十五年(公元957年),設20縣,分隸1府6州:四會、懷集、化蒙、洊水4縣隸興王府。

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設8縣,分隸1軍4州:高要縣、四會縣隸興慶軍;懷集縣隸廣州;封川縣、開建縣隸封州;新興縣隸新州;端溪縣、瀧水縣隸康州;統屬廣南東路。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賜興慶軍為肇慶府,仍轄高要、四會2縣。

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趙佶因即位前曾封端王,故親賜御書,將端州改為肇慶,意為“喜慶吉祥之始”,肇慶之名自此沿用至今,元為路治,明、清為府治。

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改肇慶府為肇慶路,置總管府,隸廣西道(二十九年改隸廣東道)。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設7縣,隸2路2州:端溪縣、瀧水縣隸德慶路;高要縣、四會縣隸肇慶路 ;封川縣、開建縣隸封州 ;新興縣隸新州 ;統屬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懷集縣改屬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賀州;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屬廣西行中書省之賀州。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複稱肇慶府,隸廣東布政使司。肇慶府領5縣1州:高要、四會、新興、陽春、陽江及德慶州。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析高要地置高明縣;十四年置恩平縣。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析高要東境部分置三水縣;嘉靖三十八年析四會地置廣寧縣。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升瀧水縣為羅定州(領東安縣、西寧縣),直隸廣東布政使司。至此,肇慶府領:德慶州、高要、四會、新興、陽江、陽春、廣寧、高明、恩平等1州8縣。時懷集縣屬廣西梧州府。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兩廣總督府從廣西梧州移駐肇慶,直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遷往廣州,歷時182年。

1646年,朱由榔以肇慶府署為行宮,即位稱帝,改稱永曆,在肇慶組織軍民抗清。

清初沿明制。肇慶府為廣肇羅道治所,隸廣東省。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置開平縣;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置鶴山縣,時肇慶府領德慶州及高要、四會、新興、高明、廣寧、開平、鶴山、封川、開建、陽江、陽春、恩平等12縣。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陽江縣升直隸廳,割領陽春縣、恩平縣。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懷集縣由梧州府改隸平樂府信都廳。

清代在省與府之間設道,如分巡肇羅道、分巡肇陽羅道、分巡廣肇羅道等,道臺多設在肇慶。

1912年以後,先後設肇羅軍政分府、肇陽羅鎮守使署、西北軍綏靖委員行署等於肇慶;1936年,設定廣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12個縣。

1949年10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解放肇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肇慶一直是高要縣、肇慶市人民政府和肇慶地區行政公署的駐地。1988年3月,肇慶改為省轄市,轄端州、鼎湖兩區和高要、廣寧、四會、新興、羅定、雲浮、德慶、鬱南、封開、懷集10縣。

1992年12月,經肇慶市人民政府同意,設立大旺綜合經濟開發區(簡稱大旺區),賦予相當於縣一級行政、經濟管理職能,保留廣東省國營大旺華僑農場的牌子,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

1994年4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雲浮市,雲浮、羅定、鬱南、新興等四個縣級建制從肇慶市轄區劃出,另外成立雲浮市。

肇慶夜景(3張)

1998年4月,經省政府批准,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三榕港成立,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000年8月,肇慶市人民政府賦予高新區管委會行使市一級有關經濟管理許可權。

2001年11月,經省政府批准,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擴園遷址至大旺區,與大旺區、華僑農場合署,實行“一區兩園”的發展模式。

2015年4月28日,國務院(國函[2015]76號)批覆同意撤銷縣級高要市,設立肇慶市高要區,以原高要市的行政區域為高要區的行政區域,高要區人民政府駐南岸街道府前大街25號。

到2016年12月31日為止,肇慶設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區,轄廣寧縣、德慶縣、封開縣、懷集縣,代管四會市,設91個鎮、12個街道、1個民族鄉、1255個村委會和293個居委會。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肇慶市下轄3個市轄區(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區)、4個縣(廣寧縣、懷集縣、封開縣、德慶縣),代管1個縣級市(四會市)。設91個鎮、16個街道、1個民族鄉、1255個行政村和296個社群。另設肇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市政府派出機構,駐大旺區,享有地市一級的經濟管理權和行政審批權)。

位置境域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東部和東南部與佛山市接壤,西南與雲浮市相連,西及西北與廣西梧州市和賀州市交界,北部及東北部與清遠市相鄰。全市行政區域總面積14891平方千米 [41] 。肇慶市全境處於北緯22°47′~24°24′和東經111°21′~112°52′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