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誰提出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2W

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費孝通提出的。

中國是一個由多數民族結合而成的擁有廣大人口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代表中國境內各民族之總稱。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誰提出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強調,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我國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慼與共,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動了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多元一體”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格局和特徵。“多元”與“融合”的內在關係是分不開的。中國文化是多元一體的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者密不可分。

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避免割裂“多元”與“融合”的關係。多元格局的形成是一個將分散的多元組合成一個整體的過程,其中必然有一個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漢族是多元基層的一員,但在多元一體中起著凝聚作用。

費孝通(1910~2005年),中國社會活動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江蘇吳江人。1930~1938年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研究院和英國倫敦大學學習,獲博士學位。

此後任雲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學會會長,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顧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 。長期從事社會學、人類學研究。著有《江村經濟》、《祿村農田》、《生育制度 》、《鄉土中國》等。

1980年度獲應用人類學會的馬林諾夫斯基名譽獎;1981年獲英國皇家人類學會的赫胥黎獎章;1982年12月被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授予榮譽院士稱號 ;1988年 獲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獎。費孝通是中國民主同盟主席、全國政協第四屆委員,第五屆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副主席 ,全國人大第八屆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費孝通,江蘇吳江人。4歲進入母親創辦的蒙養院,開始接受正規教育

1928年入東吳大學,讀完兩年醫學預科,因受當時革命思想影響,決定不再學醫,而學社會科學。1930年到北平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1933年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社會學及人類學系研究生,1935年通過畢業考試,並取得公費留學。在出國前,偕同新婚妻子王同惠前往廣西大瑤山進行調查,在調查時迷路,誤踏虎阱,腰腿受傷,王同惠出外尋求支援,不幸溺水身亡。傷愈後,回家鄉農村休養時,進行了一次社會調查。

1936年夏,費孝通去英國留學,1938年獲倫敦大學研究院哲學博士學位。論文的中文名《江村經濟》 ,此書流傳頗廣,曾被國外許多大學的社會人類學系列為學生必讀參考書之一。1938年回國後費孝通繼續在內地農村開展社會調查、研究農村、工廠、少數民族地區的各種不同型別的社群。出版了調查報告《祿村農田》 。

1944年費孝通訪美國歸來後不久,參加中國民主同盟,投身愛國民主運動,曾任清華大學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鄉土中國》及譯文《文化論》、《人文型別》、《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等。1955年到貴州進行民族識別,參加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曾任國務院民族事物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學學會會長、中國民主同盟中央第六屆中央主席、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80年春費孝通獲國際應用人類學會馬林諾斯基名譽獎,1981年春獲英國皇家人類學會獎章,1982年被選為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榮譽院士,1988年費孝通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同年費孝通獲《大英百科全書》獎。

曾在加拿大作《中國的現代化和少數民族》演講。1992年費孝通發表《行行重行行——鄉鎮發展論述》,收入自己80年代以來考察沿海鄉鎮企業的主要研究報告,就中國鄉鎮企業的發展及其在改革和國民經濟中的位置提出了精闢的見解。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誰提出的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是1988年由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學發表的長篇演講,全文近3萬字。次年,在此基礎上出版費孝通等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除費孝通的講演外,該書還收入其他幾位學者的相關論文。

費孝通概括論述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認為它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在這個多元統一的格局中,華夏——漢民族是各民族凝聚的核心,把多元結合成一體。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的提出,在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並逐漸為學界所認同和接受。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誰提出的?

費孝通。中國是一個由多數民族結合而成的擁有廣大人口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代表中國境內各民族之總稱。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強調,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我國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慼與共,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動了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

擴充套件資料:注意事項:中華民族與各民族的關係,是一個大家庭與家庭成員的關係,各民族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大家庭裡不同成員間的關係。我國各民族匯聚為一個大家庭,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自然結果。縱覽民族發展歷史,各個民族起於多元,源於本土,互相吸收,有存有亡。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我國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斷深化,經過近代共同抗擊外侮的血火淬鍊,我國各民族血融在一起,情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誰提出來的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誰提出來的?答:是費孝通教授結合自己半個世紀以來對中國少數民族的研究工作,從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歷史學等各方面對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做了綜合性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思想,為今後這方面的研究工作開拓了新的視野,得到了世界著名的社會學、人類學學者的高度評價。

年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說何時由誰提出

中國早期文明是如何產生的?史書記載史前時期的“萬國林立”是怎樣的國家形態?“有關中國文明起源的討論經歷了‘仰韶文化西來說’、‘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東西二元對立說’、‘中原中心說’和‘多元一體說’。”陳星燦介紹說。

新中國成立以後,學術界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認識伴隨考古學的發展日趨成熟。

“從史前到先秦時期,全國各地陸續確認出了很多‘考古學文化’。其中以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以及東北的遼河流域發展序列最完整;以考古學文化為載體,可以基本構建起中國境內早期文化發展演變的時空框架。”戴嚮明告訴記者。之前一些學者根據傳統文獻持“中原中心論”,但大量的考古學資料則支援不一樣的結論。

學術界現在普遍承認中華早期文明呈現出“多元一體”格局。蘇秉琦提出“滿天星斗說”,認為在距今6000年左右,從遼西到良渚,中華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滿天星斗一樣璀璨,這些文化系統各有其根源,分別創造出燦爛的文化。“也就是說,中國古代文明不是從一個地方發源的。

包括黃河、長江和西遼河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有自己淵源脈絡的史前文化且都對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作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陳星燦表示,已有的考古研究成果,證實在公元前3500年前後,包括中原地區在內的許多地區的史前文化,出現了社會分層和分化的明確跡象,物質文化也有很大的發展,諸文化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也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密切,逐漸形成了一個“相互作用圈”,考古學家張光直把這個“相互作用圈”叫做“中國相互作用圈”,又叫做“最初的中國”。戴嚮明提出,結合史前考古領域一系列重大發現,根據傳說史料梳理總結出的古代人群的分野,與根據考古資料做出的史前文化區系的劃分有許多契合之處:與中原的華夏、山東的東夷和南方的苗蠻相對應,考古學上分別有中原區、山東的海岱區和長江中游的兩湖區。

這也反過來印證了傳說記載有其真實可信的歷史內涵。2004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開始,十餘年來,專案參與者們發現了幾處具有都邑性大型遺址。“我們對其進行全方位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對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黃河、長江、遼河流域早期文明發展比較快的地區的環境、生業系統、經濟狀況、社會結構的變化有了全方位、比較深入的瞭解。

”王巍表示,諸如良渚、陶寺這些遺址所體現的區域性文明出現在夏王朝之前,叫做古國文明,即文獻記載中“萬國林立”時期。

如何理解中華文化多元與一體的關係

多元與一體是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多元一體”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格局和特色。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一部以華夏民族為主體,各兄弟民族團結合作、互相支援、互相尊重、寬容相待、攜手共進的歷史。

文化的“多元”與“一體”統一於我國文化發展史中。具體來說, “多元”是指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文化既各具特點,又相互區別,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觀點既是對中華民族歷史經驗的總結,又是對現實社會的高度把握,它不僅對解決我國的民族問題、理解包括民族政策在內的諸多政策具有極大的啟發性,而且對已經進入21世紀的中國和世界具有同樣重要的現實價值。多元聚為一體,一體容納多元。

“多元一體”既體現了充分尊重“多元”,堅持平等和諧,又凸顯了高度認同“一體”,不斷同心聚力。70年來,我們黨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都鮮明體現著“多元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