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清朝官方語言:滿語,為什麼滅絕了?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6.29K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5個少數民族中,絕大多數擁有本民族語言。諸如蒙古、藏等人口規模龐大的少數民族,不僅在歷史上建立過政權,成熟的語言文字還催生了他們豐富的民族文化,其民族語言使用至今。

滿族曾建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清朝,更是如今中國第五大少數民族(約1050萬人)。而滿族的母語,也是清朝的官方語言——滿語,卻在近代百年時間瀕臨消亡。

有清一代,滿語被賦予了極高的政治地位,不僅被用於故宮各大宮殿匾額之上,還被加入科舉考試,成為官員升遷的重要考察專案等。

清中期後,滿語發展遭遇了嚴重危機,八旗子弟因漢化而難以流利使用滿語,完全不通者也不在少數。

清末民初,滿語隨著帝制垮臺而徹底失去“國語”地位,八旗子弟的徹底漢化更是敲響了滿語消亡的挽鍾。

清朝官方語言:滿語,為什麼滅絕了?

整個20世紀,因戰爭、漢化等因素影響,滿語使用者數量不斷較少。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滿語列入“極度瀕臨滅絕”語言的行列,如今滿族人口中通滿語者已不足百人,滿語實際上已經“功能性滅亡”。

為推動滿語發展,歷代清朝統治者都使出了哪些招數?清末至今,為何短短百年滿語就徹底淪為“瀕危語言”?

中國東北土壤肥沃、山高林密,歷史上這裡長期是以漁獵經濟為主的東胡各民族(包括鮮卑、烏桓等)的聚居地。在清末漢民闖關東大潮前,這裡長期遊離在漢文化外圍。

滿族的先民肅慎人是東胡的一支,唐朝時他們被稱為靺鞨,其中的粟末靺鞨積極吸納漢文化並臣服於唐朝,在中國東北地區建立了被稱為“海東盛國”的渤海國。

926年,渤海國為契丹所滅,靺鞨人也改稱女真人。12世紀初,女真人再度崛起。女真鐵騎衝出白山黑水,其建立的金帝國相繼滅亡了遼國和北宋,統治著中國北方。

金朝建立後,女真人放棄了原先借用的契丹文字,公元1119年,完顏希尹借鑑漢字建立的女真文字,即女真大字和小字。

女真語在金朝擴張的過程中遭到漢語的挑戰,13世紀初,立國不到百年的金朝統治層已徹底漢化,金朝滅亡後女真語的使用範圍不斷萎縮,女真文字在15世紀徹底消亡。

元明兩代,女真人臣服於中央政權,女真話分化成不同方言,且因女真文字消亡而改用蒙古文字記述。

明代女真人分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明朝對女真人居住的東北大部地區實行羈縻統治。

1583年,愛新覺羅家族的努爾哈赤襲封建州左衛(建州三衛之一)指揮使,軍事才能出眾的他僅用5年時間就統一了建州女真,同時向海西女真擴張。

努爾哈赤深感借用蒙文並不符合女真口語表述方式,也無法滿足統一女真的需求。1599年,他命令女真學者額爾德尼和噶蓋設計十二字頭,創制了滿文。滿文字母借鑑了蒙古文字,與模仿漢字而來的女真大字並無繼承關係。

隨著努爾哈赤勢力的膨脹,其創制的滿文字型擴散到其他女真部族。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並建立後金政權,後金開始不斷入侵明朝治下的遼東。

後金軍在1619年的薩爾滸大戰中擊敗明軍主力,明朝此後因接連不斷的農民起義,喪失了進攻後金的能力,後金則趁勢做大。

後金佔據遼東的同時,二代汗王皇太極在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自己從大汗變成了皇帝,女真族名也改為滿洲族,簡稱滿族。

清朝官方語言:滿語,為什麼滅絕了? 第2張

努爾哈赤時代的滿文經過30餘年的發展,顯露出一些不完善之處,比如字母較少,個別近似語音無法區別等。

皇太極命達海採用在字母旁加圈加點、 改變某些字母的形狀、 增加新字母等方法區別語音,形成了 有圈點滿文,即新滿文。

自此滿文囊括了6個母音字母、22 個子音字母,另有10 個專用拼寫外來語 (主要是漢語)的特定字母,採取從上至下、 從左至右的順序書寫。滿語被欽定為清朝國語,又稱清語,滿文字母被稱為清書。

滿文的出現是滿族民族成熟、 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提升了滿族的民族凝聚力。

除了統一女真,清帝國還在擴張過程中征服了漠南蒙古、遼東等地,獲得了大量蒙古族、漢族人口。

清朝依據滿洲八旗制度,編成蒙軍八旗和漢軍八旗,使他們成為滿洲政治文化的一部分。

為了控制不斷增多的漢族人口,清朝強行推廣滿語教育。漢族高官需要熟悉滿語,所有官方檔案、政務活動只能使用滿語。

政策引導、仕途升遷、生存需要,這些問題促使大批生活在東北的漢人學習滿語,清廷也獎懲並舉、注重教育,推動擴大滿語的覆蓋面。

1644年清軍入關,隨著統一戰爭的進行,越來越多的土地被清朝征服。入關時滿族人口約30萬,而內地漢族人口約1億,滿族人口比重迅速被龐大的漢族人口稀釋。

從龍入關的滿族官員大都不會漢語,但隨著清朝一統中華,清朝越來越倚重漢官去管理龐大的領土和漢族人口。滿漢部級官員的交流就必須藉助滿族出身的啟心郎(翻譯),而啟心郎的官職竟高居正三品。

語言不通、文化對立並不利於清朝的長期統治,清廷入關之初鼓勵滿漢通婚,皇帝和八旗貴族也積極學習漢文化和語言,試圖消弭民族對立情緒。

在漢官滿化的同時,滿族統治集團也不可避免的開啟漢化程序,“獨尊滿語”的政策也調整為“滿漢並重”。

東北是清室的龍興之地,為了留好退路,清廷嚴格限制漢族進入東北。但關外的滿語應用也在退化。

早在明朝時,遼東地區就居住著大量漢族(民人)。外加私自進入東北的流民,被流放東北的流人等群體。17世紀末,僅記錄在案的關外漢族人口就超過10萬(包括漢軍八旗、包衣等),超過當地滿族人口。

東北地區呈現漢語、滿語、蒙古語交叉使用的局面。因為大量滿族則遷移至關內,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鄂倫春等民族又使用本民族語言,滿語在東北逐漸式微。

清朝統治者自然知道漢文化的先進性和漢語強大的同化能力,康熙皇帝曾感嘆“但恐後生子弟漸習漢語,竟忘滿語,亦未可知”。

滿漢語言碰撞是無法避免的,分佈在大江南北的滿族官員和八旗駐軍,迅速淹沒在當地的漢文環境中,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需要,滿族都必須學習或瞭解漢語。

清軍入關前,滿語在關外的語言生態鏈中高居頂端。入關後的“滿二代”乃至“滿N代”,自小生活在以漢語為主導的社會環境中,純正的滿語語言環境已然不存在了。

到18世紀初,入關半個多世紀的八旗子弟迅速漢化,“閭巷則滿漢皆用漢語,從此清人後生小兒多不能清語”,滿語的語言環境大為削弱。

在定期組織的八旗滿語考試中,滿語生疏者大有人在,甚至有八旗子弟乾脆交了白卷。賽庫、薩寧阿這類傳統滿族人名也被福全、慶安這類漢式滿名取代,滿語也不可避免的衰落了。

清朝官方語言:滿語,為什麼滅絕了? 第3張

滿族微小的體量、清朝早期的滿漢融合政策、漢文化深厚的積澱和強大的包容力,種種原因作用之下,縱使滿語擁有國語地位,依舊無法擺脫被漢化的結果。

雖然康熙之後的清代帝王加強了對滿語教育的重視,但漢語仍舊在關內與關外發起了全面衝擊,滿語面對的挑戰愈發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