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一鳴驚人的故事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2.24W

楚莊王統治朝政三年,不釋出政令,不治理朝政。官吏們貪汙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由於官員都畏懼楚莊王,所以沒人敢出來勸諫。有一天,右司馬來到君王座駕旁說:“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默然無聲,此為何名”。

一鳴驚人的故事

一鳴驚人的故事

春秋時,楚莊王即位已經三年,白天打獵,晚上喝酒,對國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們對他不滿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誰要是敢勸諫,就判他的死罪!”因此,所有的大臣都不敢上前勸諫。

但是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對莊王說:“我有個謎請大王猜猜。”莊王說:“你說吧。”伍舉說:“楚國有一隻大鳥,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鳥?”楚莊王說:“這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衝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從那天開始,楚莊王振作起來,認真治理國家,楚國也漸漸強大起來。

最後,這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擴充套件資料:一鳴驚人的由來“一鳴驚人”這則成語源於楚莊王勵精圖治、振興楚國的故事。《韓非子·喻老》記載這件事說:“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

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有所暗指的話稱‘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韓非子的記載是這則成語最早的典源。

《史記·滑稽列傳》也載有楚莊王之後同類事:“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成語一鳴驚人的典故

一鳴驚人的故事 第2張

“一鳴驚人”是指:鳥鳴使人震驚。【成語故事】:戰國時代的齊威王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當上了皇帝,年輕的他因此驕傲自滿,每天飲酒作樂,不但不處理國家大事,更不準大臣勸阻,如果有人不聽他的話、或是違反他的規定,就會受到死刑的處罰。

就這樣過了三年,國家政治混亂,鄰近的魏國也常派兵攻打。大臣們對國家的安危很擔心,卻又不敢提出勸告。大夫淳于髡知道齊王喜歡錶現自己的聰明,就故意對他說:宮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來都不飛不叫,大王知道這是甚麼鳥嗎?聰明的齊王一聽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就回答他說:這隻鳥不是普通的鳥,平時雖然不飛不叫,但只要一飛就能直往上衝,一鳴叫也一定能夠叫聲驚人。於是,齊王開始整頓國家,懲治貪官,獎賞提升清廉有才能的官員,加強軍隊力量,國家日漸強大。齊王還出兵反擊魏國的侵略,使魏國割地求和。

其它國家都很害怕,不敢再來侵犯,從此齊國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成語一鳴驚人的故事

一鳴驚人的故事 第3張

公元前9世紀到前5世紀,中國正處於戰國時代。這期間諸侯國達幾十個,要想生存,各諸侯國奉行正確有效的國內國外政策就非常重要,一個專門為國君們出謀劃策的謀士階層因此而產生。

這些謀士,有自己的哲學思想和治國之道,尤其善於以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使執政者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一鳴驚人”的故事,就是謀士於淳昆勸喻國君的故事。 齊威王是齊國即位不久的國王。齊威王當太子時,就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少年,他不但勤奮學習文武知識,還對治國謀略很用心,希望自己繼位後可以把國家建設成一個大國。但是即位以後,齊威王發現,國王的權威和享樂遠遠超過太子。

每天上朝時大臣們前呼後擁,回到家裡又有最好的酒食和美女,漸漸地,當太子時的雄心就消減了。 兩年多過去了,齊威王愈發沈迷於酒色,每天只是喝酒打獵,把國家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開始貪汙失職,國家越來越弱,鄰近的.國家都企圖趁機來侵犯,正直的官吏和老百姓都十分擔憂,但又不敢向齊威王勸諫,害怕招來罪責。

有一個謀士叫淳于昆,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平時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與別人辯論。他了解到齊威王也很喜歡說些隱語,以表現自己的智慧時,就決定準備找一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昆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臣下有一個謎語請您猜一猜。

”齊威王就問:“是什麼謎語?” 淳于昆說:“有一個國家有一隻大鳥,住在國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出鳴叫,只是毫無目的地蜷縮著,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 齊威王一聽,就知道淳于昆是在諷刺自己身為一國之君卻無所作為。可是怎麼回答淳于昆的所謂謎語呢? 想了好一陣子,齊威王對於淳昆說:“這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要飛就會直衝到高高的天上,它不叫則已,要叫就會驚動眾人,你就等著瞧吧。” 自此以後,齊威王閉門思過,決定改變自己的過失,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

他首先整頓國政,召見全國的官吏,盡職的給予獎勵,腐敗無能的,給以嚴懲,然後整頓軍事,強大武力。齊國上下很快變了一個樣,到處充滿朝氣。想要侵略齊國的國家得到這個訊息以後都很震驚,說齊威王真象一隻大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後來,“一鳴驚人”成為一句成語,比喻一個人如果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好好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一鳴驚人成語故事

一鳴驚人的故事 第4張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有聽過成語故事吧!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博而不精的成語故事典故,歡迎大家分享。 成語解釋: 一鳴驚人,是指一位不出名的人幹出卓越的光輝成績使世界驚異起來;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突然做出驚人的成績。

藍本出自《韓非子·喻老》:“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 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

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汙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

淳于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于髡說:“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衝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

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

各國諸侯聽到這個訊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成語出處 最早出處 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曰:“有鳥正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

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釋之,不穀知之矣。”處半年,乃自聽政。所廢者十,所起者九,誅人臣五,舉處士六,而邦大治。

舉兵誅齊,敗之徐州,勝於河雍,合諸侯於宋,遂霸天下。莊幹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聲。”(《韓非子·喻老》) 衍生典故 ①荊莊王(即楚莊王)立三年,不聽而好讔(yǐn,隱語)。

成公賈人諫。王曰:“不穀禁諫者,今子諫何故?”對曰:“臣非敢諫也,願與君王讔也。”王曰:“胡不設不合矣?對曰:“有鳥止於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動、不飛、不鳴,是何鳥也?”王射(猜測)之曰:“有鳥止於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動,將以定志意也;其不飛,將以長羽翼也;其不鳴,將以覽民則也。

是鳥雖無飛,飛將沖天;雖無鳴,鳴將駭人。賈出矣,不穀知之矣。”明日朝,所進者五人,所退者十人。

群臣大悅,荊國之眾相賀也。(《呂氏春秋·重言》)[2] ②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

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史記·滑稽列傳》) “一鳴驚人”這一成語即由以上典故整理而來。 成語寓意 表面看,一鳴驚人似乎瞬間光彩照人、風光無限,而在閃亮登場背後所經歷的千難萬險則往往被人所忽略。

“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它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它的芽,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最初的楚莊王並不是不想一鳴驚人,而是國內政治不穩定,所以在默默地積聚能量,等待時機。所以,任何所謂的一鳴驚人無不都是長期能量積聚的進發,它不僅需要具備韜光養晦的戰略智慧,做到從低處著眼積蓄力量,從高處俯視蓄勢待發,還需要具各善於守拙的生存策略,面對複雜多變的局勢,需要時刻隱藏自己的光芒,禁得住外界形形色色的誘惑,把持住自己的內心信念。

默默無聞,不是不鳴,只是未鳴。不鳴只是一個巨人暫時的沉默,。

一鳴驚人是什麼故事

一鳴驚人的故事 第5張

一鳴驚人的故事: 齊威王沉湎酒色,三年不理朝政,國內混亂不堪。才子淳于髡知道齊威王愛猜謎語,就覲見說王宮裡住著一隻三年不飛不鳴的鳥。

齊威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齊威王勤於朝政,勵精圖治,國威大振。【成語】: 一鳴驚人【拼音】: yī míng jīng rén【解釋】: 鳴:鳥叫。一叫就使人震驚。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出處】: 《韓非子·喻老》:“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一鳴驚人”有什麼典故,講的是哪個歷史人物?

一鳴驚人的故事 第6張

“一鳴驚人”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的故事,當年楚莊王執政,三年內不釋出任何命令,不理朝政,別人假借問三年不展翅、不飛翔的鳥是什麼鳥,來問他這是要幹嘛。楚莊王說,鳥三年不飛翔,是為了生長羽翼,自己三年不執政是為了更好的觀察民意,和朝中各項事情的來龍去脈。

只有都摸清楚了,才能制定合理決策。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由此,這個成語就在民間傳播開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世事紛紛擾擾,先是有齊桓公、晉文公稱霸,其他國家也競相發展經濟,力圖在中原取得霸權。楚莊王,是楚穆王的兒子,公元前613年開始執政,剛才提到他不走尋常路,一般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卻沉默三年。

等三年隱忍過後,終於開始作為,先後廢除楚國不合理的政令,然後剷除奸佞,選材舉能,國力一天天強盛,後來又大戰齊軍、晉軍,終成一方霸主。後人用“一鳴驚人”比喻一個人平時沒什麼突出的表現,當等到機會來臨的時候,表現突出,讓人驚歎。這句話最早出現在諸子百家韓非子的經典著作 《韓非子·喻老》中:“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

”這告訴我們,在認識事物、認識人的時候,不能浮於表面,要深入事物的本質去觀察、去思考。要知道人不可貌相,有時候人的不作為,正是他隱忍不發、養精蓄銳的時候。

Tags:一鳴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