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歷史 >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作者是誰

欄目: 歷史 / 釋出於: / 人氣:3.16W

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杜甫寫的。

原文唐·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作者是誰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國都遭侵但山河依舊,長安城裡的雜草和樹木茂盛地瘋長。

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一個春天,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全篇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以寫長安城裡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一“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

寫出了國破城荒的悲涼景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於國家的分裂、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來寫春天,寫出了事物睹物傷情,用擬人的手法,表達出亡國之悲,離別之悲。

體現出詩人的愛國之情。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地感嘆憂憤。國家動亂不安,戰火經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詩人從側面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動亂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

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現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結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髮,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全篇詩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全詩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備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此論頗為妥帖。“家書抵萬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訊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

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人目睹淪陷後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

詩的二兩聯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四兩聯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

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

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唐音癸籤》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對亂世別離的悲涼情景,花也為之落淚,鳥也為之驚心。

作者觸景生情,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並運用互文手法,可譯為“感時恨別花濺淚,感。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作者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甫,出自五律《春望》,全詩如下:《春望》【唐】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出自哪裡?

這句詩出自杜甫的詩作《春望》。詩句中描寫的春日花開的景象與詩人感時傷懷的心情形成對比,展現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

春天本是萬物生長的季節,人們通常可以感到欣欣向榮的氣息,而詩人在創作這首詩時處於社會動盪時期,於是無法擁有春天裡本該有的愉快心情。

鳥鳴亦會使內心壓抑的詩人感到不安,因為詩人與家人分別,此時的鳥鳴無法吸引詩人賞聽。一、詩人借詩作抒發愛國之情因為社會動亂,詩人所熟悉的繁華國都如今荒草叢生,即使處在春天,國都亦無法展現出勃勃生機。目睹如此情景,詩人心生傷感,於是在詩作中發出哀嘆。人們無法在國都繼續安定地生活,詩人目之所及則是一片淒涼。

詩人心境悲涼,在看到花兒開放這樣具有春季特點的情景時,未能感到欣喜,花開鳥鳴卻增加了詩人的愁緒。二、詩作反映了戰爭中人民的疾苦《春望》這首詩寫到戰爭已經持續三個月依然未停息,詩人無法及時收到家人的來信,於是家書顯得尤其珍貴。讀者可以從中看到戰爭中的人民飽受戰爭的摧殘,都在期待著戰爭能夠早日結束。

由於未能及時獲得家人的書信,詩人便無法得知妻子兒女的訊息,加之戰亂的社會背景,詩人對家人的安危則更加擔憂。偉大詩人杜甫在創作這首詩時被困在敵軍營中,心中痛苦而憂愁,時刻關心著國家前途。詩作末句描寫詩人由於愁苦而頭髮漸漸變白,且因搔發而日漸稀疏,幾乎無法固定髮簪。

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賞析這首詩,我們能體會到詩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詩人的寫作技巧使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觸動人心。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什麼詩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譯文:長安淪陷,國家殘破,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荒涼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花兒似乎也潸然淚下,在感嘆這戰敗的時局。

在這惆悵離別之時,聽到鳥鳴也會心驚膽戰。連綿的戰火延續了一個春天,聯絡困難,一封家書能抵得上萬兩黃金。頭髮都愁白了,越搔越短,好像連束髮的簪子也插不住了。

註釋國:國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山河在:舊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長安城。草木深:指人煙稀少。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

濺淚:流淚。恨別:悵恨離別。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裡指安史之亂的戰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當。白頭:這裡指白頭髮。搔:用手指輕輕的抓。

欲:想,要,就要。勝:經受,承受。簪:一種束髮的首飾。古代男子蓄長髮,成年後束髮於頭頂,用簪子橫插住,以免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