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教育 學前教育 精緻生活 飲食養生 命理 科普教育 金融 歷史 影視 數碼 熱門資訊
當前位置:生活百科站 > 科普教育 > 

關於中秋節的歷史文化

欄目: 科普教育 / 釋出於: / 人氣:9.82K

關於中秋節歷史文化:

1、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先秦西漢的儒家經典《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的意思,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發展到後來,貴族官吏、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遂漸漸傳到民間。

關於中秋節的歷史文化

2、源於農業生產中國自古是農耕民族,而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尤其到了八月中秋,正式各種農作物、果蔬陸續成熟的時候,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即秋天的中間這天作為節日,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關於中秋節的歷史文化 第2張

3、月餅說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衍生出中秋節慶。

關於中秋節歷史文化

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在二十四節氣“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而來。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一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物件。中秋節慶源自古人對月亮的祭祀,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祭月,歷史久遠,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二十四節氣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普及於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

擴充套件資料:

中秋的習俗:

1、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拜祭月神。

2、燃燈。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

3、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秋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歷史文化 演變過程

   中秋 節是我國古老的節日,但是很多對於這個節日背後的故事以及一些歷史都不是很清楚,那麼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歷史文化是什麼呢?八月十五中秋節演變過程是什麼呢?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歷史文化

唐代:中秋賞月風俗盛行

唐代的中秋賞月帶著濃厚的思鄉、盼望團圓的感情。賞月一般是親友聚集在一起,一邊宴飲,一邊賞月聊天,文人則對月賦詩。也有人獨自賞月,獨賞明月留下的記載多為思鄉、思友之作。一般是個人離開親人,出差在外,面對圓月,想到家中親人也在欣賞明月,為月圓人不圓而傷感,並將這種遺憾寫在詩歌中。

可以說,唐朝的中秋節習俗就是親友團聚在一起賞月,其中心內容是賞月,團圓是因賞月而起的,是依附在賞月活動上的。如果不是因為賞月活動,就不會憑空生出中秋團圓的習俗。這為後世中秋節轉為團圓節打下了基礎。

宋代:中秋節成為隆重節日

宋代中秋節成為隆重節日,跟唐代中秋節主要有兩點不同:一是唐代主要是中秋當夜宴飲賞月,宋代則是全天都過節,甚至之前幾天就用心準備;二是唐代中秋節活動的主角是文人、中上層家庭,唐朝中後期一般百姓開始參與,到了宋代就更加踴躍、熱烈。

這說明宋代的中秋節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節日了。朝廷也重視此節,給公職人員一天的假期。

明代:團圓成為中秋的主題

到了明朝,中秋節繼續發展演變,習俗也有了很大變化。中秋節不再以賞月活動為中心。

明清時期親人團圓成為中秋節俗的明確主題之一。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並且此時有了團圓節之名。《帝京景物略》中說: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意思是,中秋節前回孃家的已婚婦女,中秋節這天必須返回公婆家,因為這是團圓節。同時,重視親友之間的人情往來。親友之間要互送月餅、瓜果等過節的東西。

關於中秋節的歷史?

01

關於中秋的起源,有諸多說法,但出於先秦時期,則沒有太大爭議。中秋節源自古代對月神的祭祀,它是漢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祭月,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祭禮之一。早在周朝,天子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而中國的傳統曆法和上古時期的月亮崇拜有關。古人將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月。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稱“中秋”。而中秋節也從古代天子祭月,逐步發展到民間,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節期。

當然還有另一種說法指出,中秋節並非出自古代的月亮崇拜,而是民間慶祝豐收的節日。“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在農業社會,每年到了秋季,就是大豐收的日子。人們為了慶賀五穀豐登,表達愉悅的心情,並期待來年的好收成,就在八月十五的月圓之夜,舉行各種活動。這些習俗流傳下來,就成了中秋節。

此外,《禮記·月令》上也記載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這不僅是“中秋”一詞的最早記載,也能看出在周代,官府都會在八月十五這天,向老人們施粥,以增強他們的體質,防止衰老的福利政策

02

到了魏晉時期,文人騷客興起了中秋賞月的活動。比如《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而唐代詩人歐陽詹在《玩月》詩序中說:“月可玩。玩月,古也。謝賦、鮑詩、眺之庭前、亮之樓中,皆玩月也。”可見當時在八月十五這天,就有文人集聚在一起,欣賞皎潔的明月,吟詠詩詞歌賦,像謝靈運、鮑照、謝眺等詩人都已開始喜歡賞月,留下了許多玩月詩。不過當時尚未有中秋節之名,八月十五也並非法定節日。

中秋節一詞的出現,是唐代時期。《舊唐書·太宗本紀》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記載。而且唐代賞月風俗日益普及,中唐詩人王建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說:“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其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一句,就將唐代賞月風俗表露出來。

唐代文人賞月,開始與思念故鄉聯絡起來。比如膾炙人口的李白的《夜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月夜憶舍弟》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等等

03

到了宋太宗年間,朝廷正式將農曆八月十五定為全民性的中秋節,放假一天,全國歡慶。加上北宋經濟發達,國人開始有了夜生活,因此每年中秋汴梁城裡都格外熱鬧。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就描繪了當時中秋節的歡樂場景:“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裡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而南宋臨安城的中秋夜,也不亞於北宋的東京,據吳自牧的《夢樑錄》的記載:“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

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同樣熱鬧非凡,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餘》雲:“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而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則記載了北京城裡,在中秋節裡的“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

可見,中秋節從宋代開始,就成為漢民族重要的節日,人們都會在八月十五的晚上,舉行各種活動慶祝。可以說,中秋節具備了類似西方狂歡節部分特點。

04

到了當代社會,2006年5月20日,中秋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中秋節則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儘管如今的中秋節,帶有迷信色彩的祭月活動已經消失,也很少有人會出來賞月。但中秋節的娛樂功能並未消失,廣大民眾仍會在三天的假期裡,外出遊玩,品嚐月餅,並舉辦各種富有各地特色的民俗活動。

當然,中秋節最核心的價值乃在於團圓。很多地方的民俗中,全家老少都會在中秋節這天團聚在一起,吃月餅、賞月,交流感情。而在我們廈門的風俗中,在中秋節家家戶戶都會歡聚一堂,舉行博餅遊戲,歡度佳節,一派美滿團圓,其樂融融的氣氛。

Tags:中秋節 歷史